曹连云 陈慧 李应梅
【摘 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分别接受循证护理与普通外科护理。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2%、8.6±1.8天)、(15.8%、11.4±2.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循证护理能明显减少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循证护理;股骨粗隆间骨折
循证护理最初由国外学者提出,具体为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活动过程中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患者愿望相结合,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依据。因此循证护理更强调护士和患者之间的协调性,更注重患者的主观感觉。由于国内医疗水平的限制,关于循证护理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次研究拟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探讨循证护理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選择
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分别接受循证护理与普通外科护理。研究组平均年龄(42.7±8.2)岁,男性77人,女性43人;对照组平均年龄(43.6±9.7)岁,男性75人,女性45人。两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护士记录患者生命体征,术前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胸片及心电图等必要检查。手术前禁食禁饮,术前进行备皮,术后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观察伤口,记录皮肤温度,遵医嘱进行护理。
1.2.2 研究组 ①选取以护士长为首的循证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共计6人,要求组内成员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循证护理知识。②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多为老年人,术后卧床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循证护理小组使用检索软件,数据库来源为国内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输入“股骨粗隆骨折”、“并发症”寻找相关文献,共查询到文献138篇,选取其中可靠性高及实用性强的文献共计15篇。确定“褥疮”“肢体肿胀”、“焦虑”、“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深静脉血栓”为术后主要并发症。然后记录在护理手册上,制订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③褥疮护理:定期给患者翻身,避免局部受压,必要时可以使用气垫床,保持床铺清洁干燥。④肢体肿胀护理:骨折后肢体需要包扎,加上肢体的制动,引发血液循环障碍,可以对患肢冷敷,被动运动,抑制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流循环。⑤焦虑:保证术后患者的病室安静舒适,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让患者听音乐,看电视,分散注意力,必要时口服镇痛药物。⑥肺部感染: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病房通风、紫外线消毒。加强口腔护理,定期叩背,鼓励患者咳嗽。⑦泌尿道感染:鼓励患者多饮水,定期检查尿常规、尿培养,及时拔出导尿管。⑧深静脉血栓:术后少用止血药,加强股踝关节的屈伸活动,机械压迫股四头肌。每天护理10~15分钟,上午、下午各一次。
1.3 评价方法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 Econometrics Views 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χ-±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用χ2检验法,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2%、8.6±1.8天)、(15.8%、11.4±2.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医学服务要求的提高,传统护理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1992年加拿大MeMaster大学的David Sackett等提出了循证医学的概念。循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指以计划性的护理结合临床经验、科学论证及患者实际需求对患者进行最佳的护理决策[1-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循证护理的研究组在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我们以循证护理为依据,搜索骨折术后并发症相关的参考文献,将患者的实际情况与众多真实有效的研究报道相结合,科学、合理、实时、动态地评估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术后恢复环境,为患者调整心态,放松紧张的情绪,使患者得到最优的护理方案,提前防止各类并发症发生,保证患者术后的康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3]。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循证护理能明显减少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宋锦平,成翼娟.循证护理学[J].护 士 进 修 杂 志,2003,18(4):292.
[2]颜美琼.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8):675-677.
[3]胥少汀.骨科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