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燕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初产妇分娩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初产妇12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给予观察组初产妇系统的护理干预,给予对照组初产妇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初产妇的分娩方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不同方式的护理之后,观察组初产妇的剖宫产率和阴道助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同时,观察组初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8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3%,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初产妇分娩的护理非常重要,临床中应加以重视。
【关键词】初产妇;分娩;护理体会
初产妇分娩是指产妇第一次分娩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初产妇会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延长等状况,甚至是发生难产[1]。因此,在初产妇分娩的过程中排除相关因素的干扰,促使初产妇以正常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来分娩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为提高初产妇的分娩质量,提高自然分娩率,选取了120例初产妇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探讨相关的护理方法及体会。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初产妇12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初产妇年龄为23~33岁,平均年龄(25±2.7)岁;孕周36~42周。对照组初产妇年龄为22~35岁,平均年龄(26±2.4)岁;孕周35~41周。经比较,两组初产妇的年龄、孕周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初产妇常规护理;给予而观察组初产妇系统的护理干预:①认知干预。在初产妇入院之初,护理人员要做好接待工作,以热情的态度接待。同时,护理人员还要为初产妇介绍医院的外部环境及产房环境,以消除初产妇对医院的陌生感和不适感。此外,护理人员要为初产妇及其家属讲解相关的健康知识及分娩知识,使初产妇及其家属能够提高自我管理意识,从而增强护理安全性,并通过这个环节来消除初产妇及其家属不必要的担心,使之以积极、轻松的心态对待分娩[2]。②心理护理。初产妇初次经历分娩,所以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不安、恐慌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会给患者的分娩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比如不良情绪引发茶酚胺分泌增多,影响正常的子宫收缩等。对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心理护理,对初产妇进行心理疏导。具体的方法为:首先,护理人员以良好的态度给予初产妇护理服务,时刻保持微笑,以自身积极正面的形象来影响产妇,从而改善初产妇的心理状态;其次,护理人员告知初产妇其胎儿的健康状况,从而使初产妇消除不必要的担心;此外,护理人员还要通过与初产妇交流的方式来鼓励初产妇战胜困难;最后,若初产妇出现了疼痛感,则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催眠暗示疗法或者是松弛疗法来减轻初产妇的疼痛感。③行为干预。所谓的行为干预就是指护理人员对初产妇的饮食、休息、排尿等进行护理干预。在第一产程,护理人员要指导初产妇少吃多餐,并要进食热量高、易于消化的食物,同时还要注意补充水分[3]。而在宫口没有开大至3厘米之前,护理人员要让患者多臥床休息,从而保持充足的体力和精力。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要指导初产妇的排尿行为,大约每2~4小时排一次,从而保证膀胱处于放松的状态,不影响先露下降。在第二产程,护理人员要在初产妇身边陪护,随时给予初产妇鼓励、支持和指导。在第三产程,护理人员要给予初产妇子宫收缩剂进行子宫收缩,从而防止发生产后大出血。
1.3 统计学分析
患者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妇分娩方式比较
根据统计结果,观察组产妇的剖宫产率和阴道助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初产妇分娩期间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比如周围分娩产妇的不良信息的刺激、医院环境、产房环境等,而降低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的途径就是护理干预[4]。本次研究中,两个研究组分别采用了常规护理和系统的护理干预两种护理方法,结果表明系统的护理干预在提高初产妇的自然分娩率和护理满意度方面具有更为明显的效果。常规的护理干预具有片面性的特点,所以它的临床效果并不突出。而系统的护理干预充分考虑到了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的动态变化,所以其护理措施中包含了认知干预、心理干预和行为干预三种干预手段,有效帮助初产妇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分娩顺利进行。基于以上几个优势,在初产妇分娩护理工作中,可以将系统的护理干预作为一种优先选用的护理方案,从而提高初产妇自然分娩率,保证母婴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唐杰梅.护理程序在初产妇陪伴分娩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2014,22(4):178-179.
[2]邵莲涛.如何做好初产妇分娩前的心理护理[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13(S1):560-561.
[3]周莺.对初产妇分娩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4,(1):645-646.
[4]刘翠珍,张琼.初产妇分娩的心理研究与护理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13,7(20):8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