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芳园 谷增鹏
【摘 要】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中国老年养老模式转化的社会现象,提出了住居体系结构转型的层次化、体系化概念和建立新居住环境空间结构框架的设想,并阐述了寻求能带动各层次老年住居体系的产业化发展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老龄化居住;空间结构框架;老年住居体系;房地产
一、老龄化趋势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可视为老龄社会或长寿社会。继1851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社会国家之后,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情况越来越呈现增速趋势,而且老龄化正在快速地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与世界发达国家自然老龄化相比,我国老龄化增长速度比率要快得多。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证实:到2000年底,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这种加速的老龄化,必然引发众多的严峻社会问题:
第一,物质上,老人的社会保障的费用大幅增加,年轻人的抚养比扩大,老人设施和服務体系的普遍缺乏。
第二,精神上,代际冲突烈度加大加深、老人普遍的孤独感、无助感等等。
可见,老龄化问题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多方面的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和重点课题,牵动着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各个层面。
二、建筑老年居住体系的意义
老年住居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体现国力和物质文明的重要方面,也是当今崇尚“人本主义”的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可以说,老年居住体系结构的改善与建立,是提高老龄人群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的重中之重。
作为建筑师,以切实可行的方式,探讨新世纪如何挖掘房地产市场开发潜力,积极建立规划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建筑网络,规范老年人居住设施配置标准,为调动老年人的潜能,发挥老年人的主动因素,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行为,使老年人在安全、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中,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体现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关怀,已经成为我们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观念和模式上的转化分析——系统化、层次化的长寿社会框架
1.养老观念转化的原因:
(1)客观上说,“少子老龄化”的家庭结构新变化,使老年抚养系数增大,传统的单纯家庭养老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
新世纪我国将面临着一对夫妻赡养4个老人的局面,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家庭的赡养功能越来越弱,必将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负担,只有更有效地借助社会养老系统,才有可能为老年人创造真正健康的养老环境。
(2)主观上说,社会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老年人自主自立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不同年龄层次、文化层次和健康层次的老年人,其自身的养老观念也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尤其自身及社会保障能力较高群体,对子女的期望已开始明显降低。
2.养老观念转化的结果。养老观念的转化必然带来养老模式的转变。在新的养老观念下,传统的单一的在家养老或集中养老模式都已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必将被以离散型为主,社会集中型和传统型为辅的综合养老体系所取代。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建立系统的、综合的、多层次的社会——家庭相结合的高效能社会化养老体系,成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历史必然。
(二)变挑战为机遇,建立积极的健康的房地产开发和投资体系
1.中国老龄化居住体系的市场及投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讨论老龄化问题,经济因素不能不是一个基础性问题。探讨适合中国的老龄化居住模式,首先需要探讨老龄化居住体系的市场和投资问题。脱离了这一点,在纯技术上的探讨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对现有市场做出实事求是的评析,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老龄化居住模式,并切实付诸实施。
2.充分挖掘老年人房地产市场的开发潜力,带动我国的房地产市场
随着人们养老方式的转变,以及国家相应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良好的市场环境正在逐步形成。老年人房地产开发产业蓄势待发,即将变“夕阳产业”为“朝阳产业”。新世纪,正是我们把握时机,变挑战为机遇,利用老年人这一庞大的消费群带动起一个巨大的市场,最终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大好时机。
老年人房地产市场的开发潜力主要表现为:
第一,方式的转变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需求潜能。
养老模式变化直接针对城市老年人居住现状和需要间的矛盾,尤其是城市老人住宅需求实现不均、“空巢家庭”要求转换居住模式的矛盾,带动了居住模式的多元化。包括:两代完全同居型和半分离型家庭居住模式、混合型老年居住模式,即两代家庭混合居住的网络型家庭住宅群、以老人公寓为主的社会集中居住模式等。
它引发的城市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机构的潜在需求表明,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开发上还有巨大的市场。因此,总结本国实践、借鉴他国经验,切实根据老人的实际需要开发老年公寓,是很有市场前景的。
第二,收入多元化和社会保障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消费潜能。
房产与金融密不可分,一项有效的金融工具能全面启动一个市场。随着“金融先行”政策的实施,目前,我国城市老人居住群的经济收入已呈多元化趋势,存在着巨大的消费潜能。由城市中老年人离退休保险福利费的较大幅度的增长、再就业收入从1990年的15.51元上升至1998年的57.34元、具有较强的购买力和较高的生活需求的高收入亚老人群体的出现可知,我国城市老年人已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来实现自身晚年居住需求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李健.关于老年人住宅建设的投资分析[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1,(8).
[2]邱海盈.城市老年人居住模式变迁及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6).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S].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4]陈姿,王波.老年居住建筑形式的探讨[S].煤矿设计,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