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冰倩
摘要: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为各种城市病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也为滨水空间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金鸡湖为研究案例,通过对慢行者的生理和心理的分析,提出城市滨水空间慢行交通构建的目标;并确立滨水慢行交通的设计要素;再结合金鸡湖滨水慢行交通的规划实践分析研究,从而为滨水空间慢行交通的构建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滨水空间;慢行交通;构建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造成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近年来,国内城市交通建设中,主要考虑机动车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而大量侵占行人与自行车的出行空间,不仅未能完全解决城市问题,反而使城市生活环境越来越差。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的逐渐重视,城市在向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低碳绿色交通建设转变,向提倡 “慢行交通”的模式转型。
一、对慢行交通的认知
在《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中,慢行交通是由步行、自行车和助力车三种交通方式组成。它将助力车也纳入了传统的非机动车体系之内,主要是为了便于城市交通的运行管理。然而,慢行交通通常是指步行或自行车行等以人力为动力的交通方式,其平均出行速度一般不超过15km/h,而助力车的平均车速高达26krn/h,最高车速甚至可达40km/h,相当于与城市次干道的机动车计车速。因此,本文中所提到的慢行交通仅限于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方式。
慢行交通既是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中的一类独立出行方式,也是其它机动化出行方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慢行交通贯穿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各个角落,具有明显的短距离出行优势。慢行交通不仅绿色环保,不造成环境和交通压力,而且还能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然而,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慢行交通在城市的交通安全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二、慢行交通规划的目标
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空间的构建应当重视服务对象——人的主体性,也就是要设计者要从慢行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解决在城市滨水慢行空间规划设计过程中遇到各种的问题。
依据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洛斯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从基本层面到理想目标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1]。慢行空间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如图),即:有路可行、安全慢行、便捷慢行、舒适慢行和自由慢行。其中,前三者为慢行空间使用者的基本需求,舒适慢行与自由慢行则是使用者的高层次需求。
三、慢行交通规划的设计要素
不同的元素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稳定的内部结构,并通过各个元素之间的有机协调促进系统功能的发挥。因此,明确城市滨水空间慢行交通规划设计要素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合理进行城市滨水慢行交通规划设计。基于城市滨水慢行交通规划设计的目标,为了满足慢行者有路慢行、安全慢行、便捷慢行、舒适慢行和自由慢行的需求,从而归纳总结出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空间规划设计的三个要素:慢行网络、慢行景观和慢行设施。
慢行网络是城市滨水慢行空间的骨架结构,它主要是满足慢行者有路可行、安全慢行和便捷慢行等基本需求。
慢行景观是承载慢行活动的空间环境和视觉景观,它的空间范围不仅包括慢行空间本身,也包括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空间以外的城市环境。慢行景观优化了慢行网络,满足慢行者舒适慢行的较高层次需求。
慢行设施是指在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空间中为慢行者的慢行行为提供某种功能的服务设施,其主要目的是满足慢行空间使用者的各项物质需求,为慢行者提供帮助和服务。其不仅要具有实用功能,同时起到提升慢行空间环境品质的作用。
綜上所述,慢行网络、慢行景观和慢行设施是城市滨水空间慢行交通构建的三大要素。以上三要素由其不同的子要素组成,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城市滨水慢行交通的构建。
四、苏州市金鸡湖慢行交通的构建
1、金鸡湖周边的慢行网络
无论是步行或骑自行车,“慢行”首先都是作为一种交通方式而存在。因此,城市滨水空间慢行交通最基本的功能仍然是满足使用者交通需求。这就要求在城市滨水慢行交通的构建中要根据慢行者的行为特点,组织合理、完善、安全的慢行网络。这里所说的慢行网络既包括以满足交通需求为目的的交通性慢行网络,也包含针对休闲、娱乐、健身等其他需求的非交通性慢行空间的组织。慢行网络是由慢行节点(点)、慢行路径(线)和慢行区域(面)三要素构成。
1.1金鸡湖的慢行节点
慢行节点是指慢行网络交汇处的节点。金鸡湖环湖设置了香樟园、城市广场、湖滨大道、水乡邻里、望湖角、金鸡墩、文化水廊、红枫园、波心岛等各具特色的大节点(如图)。
1.2金鸡湖的慢行路径
慢行路径构成了慢行网络的主要通道,也是城市滨水绿色慢行网络的基本构成要素。在慢行网络中,通过慢行路径串联各个慢行节点,同时慢行路径也衔接着慢行网络和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金鸡湖的慢行路径分别有自行车休闲步道、水上巴士路线、地铁路线、观光巴士路线、休闲步行道(如图)。这几种慢行交通方式串联了环金鸡湖的各个节点,并且也衔接了金鸡湖地区与城市其他地方的交通,方便了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
这其中最有特色的路径是金鸡湖西侧的634m长的湖滨大道,它的设计是反园林小路的常规做法,将大道宽设置为15.0m,并且分为上下两层,低处的湖滨大道宽为9.4m,高处的湖滨道宽为4.075m,中间连接的台阶宽为1.525m,并且以每2.0m一个的色带铺装变化重复,虽然没有复杂的图案变化,但也颇有层次感。
1.3金鸡湖的慢行区域
慢行区域是指慢行空间使用者聚集率或活动频率较高的地方,如广场、绿地等。在这些地方,应当结合立地条件,针对性的划分出一定的空间,将该范围内快慢交通应有效的分离,从而形成一个安全、舒适、富有活力的慢行场所。
东方之门东侧的城市广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金鸡湖慢行区域之一,从音乐喷泉前广场停留铺装,四百米长的滨水木栈道,到湖滨大道,湖滨新天地,星洲街东侧环湖步道,以及四周的广袤草坪,无一不是作为人群停留以及慢行空间所设置打造。
而在位于星湖街附近的园区电信局旁,我们可以看到,在通往金鸡湖边的道路上,专门为人们慢行而设置了塑胶跑道与自行车骑行车道,依湖而建。在市政规划时,设计师们就已经考虑到慢跑与骑行而设置慢行道,并与快行道路以行道树进行了适当的分离。
2、金鸡湖的慢行景观
由于服务对象和环境条件等因素,高品质的景观环境是城市滨水慢行空间区别与其他类型的慢行交通空间的地方,也是满足慢行空间使用者高层次要求的关键因素。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空间的景观构成要素可以归纳为三类:自然景观要素、人工景观要素、文化特色要素。
1.1金鸡湖的自然景观要素
金鸡湖慢行空间的自然景观要素大体分为:水体、植被、地形地貌。
(1)水体
金鸡湖是苏州城中最具活力和魅力的空间之一。依托其自身的水体,将慢行交通依水而建,满足了人的亲水性需求以及观赏、游乐等功能。同时水体也是一个巨大的廊道,可联系各个节点。丰富的水资源条件使得金鸡湖的慢行交通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慢行交通。
(2)植被
植被不仅能美化滨水慢行空间的环境,而且能起到净化水体、护坡固土、净化空气等作用。不仅如此,城市滨水慢行空间还能够通过对植物的选择和适当的艺术手法处理,来表达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
金鸡湖有丰富的喜水乡土植物,其植物群落层次丰富。位于波心岛与北岸陆地相连处的湿地斑块——芦苇荡。其可以很好的净化金鸡湖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3)地形地貌
由于地处水体和城市陆地交界处,城市滨水区域的地形地貌通常高差较大,变化丰富。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制约了滨水区域的空间布局结构,但从景观构建的角度而言,丰富的地形地貌条件却是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在复杂多变的地形条件下,慢行空间可以在不同平面上分布,继而使慢行者的视线与滨水景观环境发生多角度的联系,营造更加独具特色的慢行空间景观环境。
金鸡湖景观规划设计中,保留了原来的河湖浅滩。在水面下用了块石来防止水土流失,水面上则用苏州当地的自然风化石作自然堆砌,石縫之间用草本植物进行点缀,如麦冬、沿阶草等,尽可能保持河滩原本的自然风貌。
1.2金鸡湖的人工景观要素
人工景观是指由人类活动直接建造的且不同于自然基质的景观类型。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空间的人工景观可以归纳为空间界面、建筑和装置艺术(雕塑小品)等。
(1)空间界面
金鸡湖依据不同功能来进行空间的划分,例如以居住为主的水巷邻里、金姬墩、玲珑湾,为满足其相对宁静、休闲的氛围,因而考虑相对私密的围合空间,在沿湖岸处与周围岸边有一定低的阻隔;而城市广场、文化水廊、湖滨大道、望湖角、波心岛是用来满足公众不同的使用功能,如集会、散步、娱乐等,所以主要构建开放的公共空间。在此基础上,整体形式通过迂回、蜿蜒的滨湖步道来表现,迂回的空间形态和水体融合为骨干的活动空间。地面的铺装有些设计成波浪形和金鸡湖畔相呼应。
在湖滨游步道铺设灰白相间的砖,小块铺砖组成大的色块,整个铺装与周围建筑的色调也统一,简洁大方却不单调。在步行道中设置了红色的休闲座椅,强烈的颜色对比,让人容易识别。在行道的照明设计上利用黑白的柱形管灯,在灯管的底部用黑色与地面铺砖相接,使得在色彩上让整个行道沉稳[2]。
(2)建筑
金鸡湖周边建筑与苏州传统建筑的风格大体上是一致的,但采用了现代材料与现代手法,使传统与现代很好地结合,让建筑完全融入到金鸡湖这个大的环境中来,使得天空,建筑,湖水,相互映衬着,湖中有建筑和天空,建筑中也有湖和天空。
(3)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还可以和慢行设施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功能性、观赏性和趣味性多角度的需求。适宜的装置艺术能够增强城市滨水空间慢行交通的景观意境,是慢行空间景观构建中的画龙点睛之笔。
金鸡湖的规划设计中,使用了挑入湖中的木坐凳,这样无论四季的水面怎么变化,让人们总能触水、戏水、玩水,为慢行交通提供了停留空间。
1.3金鸡湖的文化景观要素
在金鸡湖的设计中,选用了苏州园林中的卵石小径这一传统元素,在湖滨大道上做了两块铺地,施工工艺也是苏州当地的做法,但却不是传统的苏州园林的有吉祥寓意的图案,而是抽象的几何平面纹样,这样使得人们行走在现代感十足的金鸡湖畔,也能感受到了一些苏州传统园林的气息。在弧形观景台旁设置一座桥,桥下是面积约150m2小荷花池,它用不规则的景石做池壁,池底则铺满了白色鹅卵石,有苏州园林水景做法的痕迹。在另一处沿湖小广场,根据天干地支与十二生肖的排列方法,设计了一个“农历广场”,让每一个来游玩的人都可在此找到自己的生辰年份和对应的生肖图案。
3、金鸡湖的慢行设施
城市滨水慢行空间中的功能性服务设施如休闲座椅、护栏、健身器械、卫生间等虽然体量较小,但这些功能设置大多都与使用者直接接触,所以,城市滨水空间慢行交通的功能设施在功能性上直接影响了慢行空间使用者对于慢行环境的满意程度,在感官上引导并强化了使用者对于慢行空间的印象。因此,慢行功能设施是城市滨水慢行空间人性化设计的重点之一。金鸡湖的慢行设施一方面考虑到人的使用,另一方面也结合了艺术的手法,为滨水空间慢行交通增添了元素。
五、结语
积极推进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完善,对打造绿色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滨水地区往往是一个城市的发源地,它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过去与今天,包含有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环境特征。滨水空间也是一个城市中景色最优美、最能反映出城市特色的地方,是城市居民活动休闲的好场所。因此,将滨水空间设计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的融合,不仅能通过空间塑造展示出城市的特色文化,同样也为城市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出行的新选择[3]。
参考文献:
[1]李孝娟, 张建荣. 李孝娟, 张建荣. 城市步行系统构建方法初探[J]. 规划 50 年——2006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下册), 2006.
[2] 唐剑. 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景观综合整治工程规划, 设计的一些体会: 谈现代景观理念[J]. 安徽建筑, 2000, 7(6): 27-28.
[3] 韩凤伟,张志丹,黎小艳.滨水空间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实践[J].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