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云南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的问题和对策

2015-10-21 19:29李维宇王婷
当代经济 2015年1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建议

李维宇 王婷

【摘要】 本文通过对云南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和机遇进行分析,结合“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遇、回避威胁”的原则,提出加强云南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的建议,以期为促进云南民族医药事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民族医药 人才培养 建议

民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以及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云南各少数民族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經验,形成了以彝医药、傣医药为主,藏、苗、壮、白、纳西等民族医药为辅的云南民族医药体系。从整体上看,云南民族医药发展已经落后于西藏、新疆、内蒙古、广西、贵州等省、区。云南民族医药要在短期内实现质的飞跃,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本文通过对云南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进行分析,提出促进云南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工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云南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常务副会长、北京藏医院院长黄福开认为:民族医药在历史发展中,始终以“口传身授”为主,强调个体经验的积累和体验型的学习方式。目前,由于传承人老龄化、潜在传承人数量锐减、传承人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使民族医药的传承大大受限,本来已经稀有的民族医药人才濒临严重的断层危机。在社会深刻转型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云南民族医药大多已处于“名医消逝、名方流失、名药失传”的境地,其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落后的卫生基础设施制约了云南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

由于历史、自然、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云南民族地区存在着卫生资源总量少、办医条件差、卫生等公共服务滞后、卫生事业投入不足等问题。《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共有民族医院200所,云南有4所,占全国总数的2%;全国共有民族医院床位数13484张,云南有296张,占全国总数的2.2%。落后的卫生基础设施制约了云南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民族医药人员难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2、云南民族医药人才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队伍参差不齐

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19个民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苗、瑶、傈僳、拉祜、德昂等5个少数民族人均受教育年限还不到6年。云南的阿昌、布朗、德昂、独龙、基诺、怒、普米等7个人口较少民族由于历史、自然、经济以及教育诸方面的原因,在医药方面的发展相对其他民族而言更为缓慢。加之一些民族本身无文字,许多云南民族医药常识通过口耳相传流散于民间,导致云南民族医药发展整体水平较低,进一步制约了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

3、云南民族医药理论和经验整理力度不够,大多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长期以来,云南民族医药文献典籍的继承、整理、研究、保护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一些单方、验方、秘方已失传或接近失传。加之云南很多民族的医药知识、特色疗法等并不成体系,在历史上无文字记载,主要依靠口传心授,掌握高超的本民族特色医疗技术的专家越来越少,后继乏人、乏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因此,进一步对云南少数民族医药理论和经验进行发掘、收集、整理已迫在眉睫。

4、云南民族医药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不足

云南民族医药研究长期以来处于民间自发状态,虽然诞生了“云南白药”、“拨云锭”等知名民族医药品牌,但由于各界重视程度不高,科研投入不足,导致高层次民族医药研发人才和科研团队短缺,难以将那些独具特色、疗效显著的民族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开发出能够普遍推广的医药产品。

二、云南民族医药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云南民族医药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云南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云南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促进云南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1、云南拥有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

云南是民族医药资源富集区,享有“动植物王国”、“生物资源基因库”、“药材之乡”、“药物宝库”的美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展的民族药资源普查发现,云南省有民族药1300多种,民族药的种类与数量在全国均居首位。三七、滇重楼、黄花蒿、天麻、龙血竭、灯盏花、金铁锁、萝芙木、昆明山海棠、岩白菜、大黄藤、透骨草、小红参、青叶胆等代表药材为云南民族医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政策支持成为促进云南民族医药发展的强劲动力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就将傣医药正式列入全国“四大民族医药”,使云南民族医药进入振兴时期。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考试认证中心正式将傣医医师资格认证考试纳入全国专业考试范围,奠定了傣医药的国家法定地位。2009年,云南省出台了《关于加强云南省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学术及科学研究、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国际交流以及医疗机构设置作出了重大部署。《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2012—2020 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具有云南省资源特色的中药材基地,壮大‘云药品牌,发展民族医药。”云南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意见》决定把“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列入实施民族经济发展示范。

3、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一些云南民族医药疗效显著

民族医药丰富多彩的诊疗技法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药大多无损伤性,无污染、无公害、毒副作用小。受特有的居住环境、地理气候条件和生产、生活实践影响,各民族医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也各具特色,一些民族医药疗效独特。例如:彝医药在排毒、通脉,治疗骨折、风湿、蛇伤、感冒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彝药“云南白药”以其独特的活血化瘀、止痛消炎功效而蜚声海内外。根据彝药古方“骨土”开发的“速效骨伤愈”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骨科用药,并被美国药品和食品管理局批准进入美国市场销售。傣医药对治疗蛇毒、肝炎、肿泡、妇科病等皆有奇效,其暖雅(睡药)疗法对于风湿类疾病疗效显著。景颇族胡蜂酒是在“四大民族医药”之外唯一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少数民族医药。

4、作为“云药”产业重要支柱的云南民族药已成为云南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中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云南省着力打造“云药”产业。文山三七、普洱石斛、昭通天麻、西双版纳南药、武定重楼以及楚雄民族药等中药材种植基地已初具规模;以民族药为主要原材料开发的“云南白药系列”、“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等知名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云南经济发展;“云南白药”已成为中国民族药的第一品牌,傣族医药血竭系列产品销售年产值超过千万元,销售市场覆盖全国。2011年,云南省中药、民族药产值达128.59亿元,同比增长32.4%,其中123个民族药品种销售额达11.84亿元,单品种销售额过亿元的品种有4个。

5、云南民族医药临床医疗、科学研究机构已逐渐形成规模

改革开放以后,云南省成立了西双版纳州傣医院、景洪市中医傣医院、迪庆州藏医院、云南省彝医医院等民族医院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西双版纳傣医药研究所、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云南民族医药研究所等民族医药研究机构,极大地推动了云南民族医药科学研究、临床医疗、药材种植、药品开发以及保健食品开发。

6、傣医药教育已经形成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

1986年7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在州卫生学校举办傣医中专班,培养以传统傣医学为主兼学中医与西医的青年傣医,标志着傣医药学校教育的开端;2007年,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设置傣医学专科专业;2011年5月,云南中医学院民族医药学院成立;2012年,云南中医学院傣药学学科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2014年,云南中医学院招收第一批傣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目前,云南中医学院在民族医学硕士点下设置了傣医学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民族医学博士点下也设置了傣医学方向,主要面向云南省培养傣医学高级人才。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傣医药已经形成了从中专到博士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7、云南具有多民族聚居的地缘优势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多民族聚居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云南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533.7万人,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广西。云南省人口超过5000人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着自己防病治病的经验乃至医药理论。其中,傣、藏、壮、彝、佤、白、纳西等民族都对本民族的医药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形成了民族医药知识的天然宝库。

8、新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为云南民族医药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现有的疾病防治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由于新的疾病不断出现、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西药毒副作用日益增多等因素,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重新审视传统医药的作用和价值。民族药物中的天然产物药来自大自然,有药食同源的基础,许多以民族医药为基础开发的复方天然药物不仅疗效显著,而且不良反应轻,具有很大市场潜力和开发空间,在“回归自然”和“低碳经济”理念影响下,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三、加强云南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的建议

云南是一个民族大省,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的少数民族人口有70%以上居住在山区,缺医少药现象十分突出。云南省卫生厅副厅长郑进曾指出:“在边疆少数民族省份云南,发挥民族医药服务能力在基层医药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培养民族医药人才对于充分发挥云南民族医药资源优势,增进维护少数民族人民健康,促进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建设中医药强省、民族文化强省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才培养作为促进云南民族医药发展的关键,应尽快形成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继续抓好民族医药抢救发掘工作

近年来,云南省已经在纳西族、白族、佤族、拉祜族的医药抢救发掘方面有所突破,编撰出版了《中国拉祜族医药》、《中国佤族医药》、《中国纳西东巴医药学》、《纳西东巴医药研究》、《云南白族医药》、《云南藏医药》、《中国彝族药学》《云南彝医药》、《怒江流域民族医药》、《香格里拉民族药图鉴》等学术专著。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民族医药的经验、疗法见诸文字的较少,挖掘、整理难度大,因此除上述民族医药外,其余少数民族的医药抢救发掘工作还任重道远。建议省、市两级政府设立民族医药抢救发掘专项科研项目,重点开展阿昌族、哈尼族、怒族、布朗族、傈僳族、德昂族等民族医药常用医技医法、习惯用药、秘方验方、养生保健方法等医药知识、文献的抢救性发掘整理研究;开展独龙族民族医药的抢救性发掘整理研究;开展哈尼族民族医药理论整理研究。

2、重视民族医药名老专家的经验传承

名老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民族医学传承的精华,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云南民族医药已经涌现出一批名老专家,如:傣医药专家康朗香、康朗腊、林艳芳、郑进;纳西医药专家和丽生;藏医药专家祁继光;彝医药专家张之道、杨本雷、方文才、余惠祥等。其中,林艳芳被遴选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杨本雷入选云南省首批“云岭名医”。2005年,云南省启动了国家级、省级民族医指导老师和学术继承人遴选工作,已有多名民族医学术继承人完成跟师学习,顺利出师。总体而言,云南民族医药知名专家经验传承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不容乐观,一些名老专家受从业资格、知识产权保护等的限制,师承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名老专家的经验传承是促进民族医药发展的首要任务,建议为民族医药名老专家开展师承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尤其应在从业资格、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3、加强民族医学院校教育工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十一个部委2007年联合颁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现有民族医药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扶持民族地区举办高等民族医药教育,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民族医药学院、民族医药系,或设立相应的专业、专业方向,鼓励有条件的民族医药积极开展专业研究生教育。”国务院2007年发布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设立民族医药专业、开展民族医药学科建设。”2006年9月1日,云南省副省长高峰视察云南中医学院时强调:“必须加强民族医学学科建设,以此推动云南省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目前,云南民族医药唯有傣医药院校教育形成了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与云南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极不相称。因此,建议出台特殊优惠政策,着力解决资金不足、师资力量短缺问题,继续加强云南中医学院傣医学本科和民族医药研究生培养力度,鼓励和扶持具备条件的大专院校进一步开展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健全、完善云南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和格局。

4、加强民族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老化和更新加快,民族医药也需与时俱进。为进一步帮助民族医药人才拓展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建议继续依托云南省各民族医药医疗、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一批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开展云南民族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培训、文化和科普知识传播工作,加强省、市、县、乡、村五级民族医药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同时要加大对现有基地的经费投入,在政策制定、项目分配、资源整合方面予以支持,确保继续教育取得实效。

(注: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编号为:QN2013039;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为:SYSX201108;云南中醫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为:200814。)

【参考文献】

[1] 李倩:云南民族药形成独特体系[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2/19/content_7281329.htm.

[2] 陈健:专家认为:民族医药人才面临断层危机[EB/OL].http://

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11/25/c_12817153.htm.

[3] 庞声航:21世纪民族医药发展展望[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

18(4).

[4] 张宏柱、刘卫东:云南将民族医药产业列为经济发展示范[N].中国医药报,2012-08-21.

(责任编辑:熊亚)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建议
我建议,你也想我一下
过剩的建议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三代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