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的美术塑性

2015-10-21 19:15孙为为
装饰装修天地 2015年7期
关键词:塑性有机美术

孙为为

摘要:象征倾向的建筑之所以能够让人们过目不忘并产生无限的遐想,是因为这种从“大然里生长出来的建筑”能够与人类产生共鸣,使人们瞬间抹去压抑的情绪,随即放松下来,然后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对美好的东西充满期待,正如一句歌词“我们的希望在绿色的田野上”。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有机建筑”取自自然,用一种无形的价值满足自然中的人们,其实,它做到的还不止这些。

关键词:建筑设计;美术

一、现代建筑多元化时期美术塑性建筑及象征倾向的产生及发展

1.美术塑性建筑的产生

“二战”前,现代建筑常采用大面积的半透明玻璃和透明玻璃,透明玻璃的光滑表面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光亮,以及明朗和欢快的形象。但是,后来人们感觉到这种做法太过于局限,想要通过引入自然材料,改变建筑特色,美术塑性建筑由此产生。

2.象征倾向的产生与发展

美术塑性建筑产生之后出现了许多派别,如粗野主义、典雅主义等。此外,注重“高度工业技术”、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等相继产生。

2.1 象征倾向产生原因及表现。“多元论”与“有机的”建筑的一个方面是讲求“个性”与“象征”倾向。象征倾向开始活跃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很盛行。这种倾向是要使每一房屋与每一场地都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特征,其标准是使人一见之后难以忘记。

2.2 象征倾向的手段。讲求“个性”与“象征”倾向在建筑形式上变化多样。究其手段,大致有三种:第一,运用几何形构图。在运用几何图形方面,贝聿铭的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可谓是一个代表。第二,运用抽象的象征。勒·柯布西耶是运用抽象的象征来达到目的的代表,如其作品朗香教堂。第三,运用具体的象征。老沙里宁之子伊利尔·沙里宁设计的纽约肯尼迪航空港的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和伍重设计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都是运用具体的象征的代表性建筑作品。

二、象征倾向产生的“巧夺天工”之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20世纪盛行功利主义倾向时期的“阳春白雪”

老沙里宁之子、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是有机功能主义主将。他认为应该从重组城市功能入手,实行城市的有机疏散,才可能实现城市健康、持续生长,保持城市活力。这种“有机疏散”理论在其作品美国环球航空公司候机大楼建筑中得到突出表现。可以说,伊利尔·沙里宁是盛行功利主义倾向时期的“陽春白雪”。

此建筑的形状是一只展翅腾飞的乌,其中央部分是总入口和中央大厅。夜间,该建筑更像一只勇猛的乌趴在地上休憩,其场面是无法用“壮观”二字形容的。在上扬的翼下面,又伸出两个弯曲的翼,作为候机大楼的购票厅和候机厅。“大鸟”的背后是两个弯曲的走廊。无论是建筑的外部还是内部,基本没有几何形态,但同时又保持了现代建筑的功能,具有现代建筑材料和非装饰化的基本特征,突破了国际主义风格和有机形态的范畴。

偌大一个乌状的建筑物出现在日益盛行功利主义的年代,其不仅能激起孩子的遐想,更能给那些为了自由生活而忙碌奔波却又陷入迷途的人们解脱的愉悦感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无限希望。就像设计理念所表明的:从重组城市功能入手,实行城市的有机疏散,才可能实现城市健康、持续发展,保持城市的活力。可以说,此建筑杰作正印证了《离骚》中一句古诗句的直译“曲高和寡,才是阳春白雪”。

2.不可多得的水上风情建筑杰作

1973年9月经过种种波折,悉尼歌剧院终告落成。此建筑的设计者是丹麦建筑师伍重。悉尼歌剧院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它耸立在一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贝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小,内部是歌剧厅。第三组在它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被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大台阶下面则是车辆入口和停车场。

那些濒临水面的巨大白色壳片群像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开的花朵,在蓝天、碧海、绿树的映衬下显得婀娜多姿、轻盈皎洁,使人们对接下来的歌剧欣赏充满了期待,让人们站在花簇中央感受歌剧雨滴的浇灌,伫立在帆船内感受歌剧的魅力并领略浩瀚、碧蓝的大海之美。这座建筑被视为悉尼市的标志,但笔者认为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此。

三、有机建筑在上海世博会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2010年,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举行,在这届世博会中涌现了很多有机建筑。这种“绿色、有机”建筑不仅彰显了国家生机勃勃的气息,还影响到全世界建筑的构成形式。下面笔者就以英国馆、日本馆、芬兰馆为例,谈谈有机建筑中蕴含的“自然”气息。

1.英国馆

英国馆最大的亮点是由6万根蕴含植物种子的透明亚克力杆组成的巨型“种子圣殿”。这些触须状的“种子”顶端都带有一个细小的彩色光源,可以组合成多种图案和颜色,所有的触须都会随风轻微摇动,使展馆表面形成各种可变幻的光泽和色彩。园林与建筑“种子圣殿”设计有着深刻的寓意,它像是一张打开的包装纸,将包裹在其中的“种子”作为象征两国友谊的一份礼物送给中国,给观光者留下深刻印象,使人产生不一样的感觉。

2.日本馆

日本馆是一座高约24米、面积达6000平方米,融合了日本传统特色与现代风格的国家展馆,它的设计主题是“心之和、技之和”。此建筑像是从地上生长出来的一朵大蘑菇,旁边还有一朵小的蘑菇,既喻示雨后新生命的开始,又象征经历挫折的人们乃至国家会在大自然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感受大自然给予的温暖。因为与“自然共存”才是我们所坚持的真理。

3.芬兰馆

芬兰馆被称为“冰壶”,它宛若一座矗立在水中的岛屿。其外墙使用鳞状装饰材料,所以展馆看似由许多冰块堆砌而成。“冰壶”展馆具有社会价值,它从保护环境层面使人们认识到应该保护水资源,提醒着人们在地球的某一地方有人长期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冰天雪地是他们特有的生活环境:因此我们要“低碳、减排”,防止全球变暖,否则我们的子孙后代会生活在“未来水世界”里。那时的场面,恐怕用“糟糕”一词是无法形容的。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可知,“多元论”或“有机的”倾向主要是一种设计方法,而不是一种格式,其体现的基本精神是:建筑可以有多种目的和多种方法,设计者不是预先把自己的思想固定在某些原则或某种格式上,而是根据对任务与环境特性的了解来设计能适应多种要求而又内在统一的建筑。笔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各色建筑也同步发展着。建筑是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二战”后,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使得人们把建筑设计看做个人的一次精彩表演,当时产生的美术塑性建筑至今是建筑史上永久不衰的奇葩。

参考文献:

[1]李华东.西方建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美)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绘画·雕塑·建筑.邹德侬等,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3](美)C.亚历山大.建筑的永恒之道.赵冰,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塑性有机美术
浅谈“塑性力学”教学中的Lode应力参数拓展
天然橡胶塑性初值测量及不确定度的评定
美术篇
有机白菜
喝有机
2016年高考“有机推断与合成”试题例析
工程塑性基础
浅析土的塑性指数
有机选择题的八种类型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