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曼怡
【摘要】一直以来,传统媒体居于信息高位,趋于“嫌贫爱富”,使传媒歧视成为传媒生态中的一大渍点,为人诟病。数字化浪潮下,自媒体同样也触及到了这一敏感地带。笔者力图从倒逼与重构两方面试述在传媒歧视方面,自媒体带来的正负效应。
【关键词】传媒歧视;自媒体;倒逼;重构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90-01
现今,传媒用一种隐性的垄断取代了原本公开的信息霸占,学界称之为传媒歧视。不过,学术界对此还无明确定论,为传播学领域的一块空地。因此,结合当下传媒环境与自媒体,考量传媒歧视现状,既填补了学术的空洞,更是现实的风向标,助力传媒进步。
一、传媒歧视的两方界定
(一)何谓“传媒歧视”
当前,援引较多的传媒歧视的含义来自赵志立,即指新闻传媒不能够平等地对待分布于不同社会地位维度上的人群,歧视弱势群体即处于阶层低端和社会边缘位置的人群。
言简意赅的一句确是道出了现况。而今,传媒产业化己不可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常不敌经济利益,传媒歧视便趁势蔓延滋长。大众传媒瞄准“经济中产,文化小资”人群,“底层平民”则处于“集体失语”的状态。
(二)传媒歧视的两大样态与符号呈现
传媒歧视主要呈两大样态。显而易见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资源的分配上有所偏倚,漠视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其次,就算有所涉及,也大多流于表面,媒体仍以强势群体的眼光来衡量一切,使得弱势群体的整体形象变形,形成受众误读和“脸谱化”成见。
此外是传媒歧视符号呈现的繁杂。这种传媒歧视并非直接予以贬损,更多地反映在受众定位、编辑取向、报道内容、表达话语上,有时一张新闻图片、一个称呼,便有隐晦的歧视。
二、自媒体的“倒逼效应”扩及传媒歧视
步入web2.0的互联网新纪元,网络与新媒体异军突起,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增速迅猛的用户群巩固了微博在网络舆论传播中的地位,微博逐渐成为获取新闻、传播新闻、发表意见、制造舆论的自由场域。
自媒体的崛起使弱势群体草根平台自由表达意见、展露真我,逐步拭去媒体原先对其的“灰色表达”。虽然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并没有“立竿见影”地消解传媒歧视,但数字媒介技术作为物质层面的根本支持与保障,对传媒歧视无疑是一击重锤。同时,伴随着“微信十条”等国家政令的出台,自媒体正走向规约化、法制化。对网络大V大谣清场后,微博意见领袖正向公益化转型,比如“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为贫困地区学童提供‘免费午餐”等。大V们也时而充当弱势群体的发声器,中国揭黑记者第一人王克勤通过微博为尘肺病群体呐喊便是很好的例证。
自媒体的“平易近人”让传统媒体倍感压力,为拉拢受众,许多媒体从自媒体平台上撷取信息进行报道,这也就意味着广大“微博平民”甚至弱势群体开始走上纸面与屏幕,列入媒体议程。至此,“公民新闻”在自媒体时代大放异彩,媒体传统上对主流人群的聚焦被分流,众人更加公平地飨食信息这块大蛋糕,也柔和了传播阶层的分化。
余以为“倒逼”二字能准确涵盖自媒体的作用。在宏观的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媒體倒逼传统媒体转型,而在微观的传媒歧视领域,自媒体也在倒逼传统媒体为弱势群体开启更多扇窗。
三、自媒体对传媒歧视的对象重构
同时,网民的偏激与媒体的迎合,为“传媒歧视”做了自媒体时代的全新释义。在这里,笔者以医生群体和“富二代”形象为例,详述传媒歧视的对象重构。
(一)从“自拍医生”事件看传媒在医患关系中的歧视与偏向
近年来,医疗问题一直是网络舆论的焦点和热点,原本在线下的医患利益冲突转至线上的持续博弈,自媒体等网络平台己使医患关系迫近冰点。
2014年,福建“新生儿烧伤门”、湘潭产妇“羊水栓塞”事件等,在进入大众传播媒介环境后,在媒体“拟态环境”下的医患纠纷常掀起巨大的社会舆论风波,随之演变为医疗传媒事件。最近,西安的“自拍医生”事件更是对医生偏见的集体迸发。但真相浮出水面时,媒体的跟踪报道热度和公众的关注热度己然骤减,绝大多数人仍停留在事件的最初记忆中,也就是说那些被不实消息撕裂的伤口根本无法弥合,甚至在不良信息的不断刺激下进入恶性循环,医患间的积怨越来越深。
皮埃尔.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指出:“人们常问:‘谁是话语的主体?话虽是自己说的,但谁也不能肯定自己就是这话的主体。”如果不是话语的主体,那就扮演了“代言人”的角色,在一桩桩医疗传媒事件中,媒体便常以患方“代言人”的身份介入事件报道,“顺应民意”、“一边倒”地炮轰医院、质疑医生。
(二)从对“富二代的妖魔化现象观传媒歧视的对象逆转
“富二代”最早出现在《鲁豫有约》节目中,是指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一代民营企业家“富一代”的子女们。但如今,“富二代”却更多地与“纨绔子弟”、“酒后驾车”、“嚣张跋扈”之类的负面词汇纠缠在一起,贬性色彩身为浓厚。传媒将“富二代”出格炫耀的嚣张形象肆意放大,使得这一特殊群体被片面化、妖魔化,导致公众以偏概全,对这一集体产生偏见与歧视。
四、结语
极力消解传媒歧视当是媒体构建公平话语体系的必由之路。在途中,由于技术力量,也许会出现各类新型的媒介样态,如今的自媒体只是沧海一粟,如何利用这些新媒体来追及传播公平,看来传媒需要且行且深究了。
参考文献:
[1]赵志立.传媒歧视,正在倾斜的社会公嚣[J].媒介方法,2006(6).
[2]罗建华.“公众性”拷问“传媒歧视”[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6).
[3]晏伟.数字媒介技术促进传播公平实现研究[D].湖南大学,2012.
[4][日]中马清福.报业的活路[M].崔保国,艾勤径,高扬,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施琳玲.网络空间医患话语权博弈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12.
[6]王治柯.福柯[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82.
[7][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许均,译.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22.
[8]张成山.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歧视[J].当代传播,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