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性文化及其危机

2015-10-21 18:40王昊
华人时刊·中旬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现代性

王昊

【摘要】近些年来,中国文化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而发生了深刻变迁,文化焦虑日益凸显。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很早就开始了对这种现代性的文化危机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引人瞩目的成果,他们的思想对当代中国构建现代文化有着重大的启示。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性文化;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72-02

20世纪,人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突飞猛进,科技日新月异,然而,人类并未因此而过上幸福的生活。文化的纷繁复杂、文化的变迁和转型,常常会使人类陷入一种压抑和不自由之中,焦虑、紧张、忐忑不安,成为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常态。严重的现代性文化危机,正在张开血盆大口将人类吞噬。

一、现代性

现代性文化的根源是现代性,因此在考察现代性文化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现代性。

现代性是一个分歧颇多的概念。黑格尔认为现代性作为流动、过渡的敞开性,是划时代的新开端,被设想为永远在每一个诞生新事物的时刻的重新开始,新时代不断地在每一个当下环节中获得再生。波德莱尔从美学的视角将其解释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而吉登斯则强调:“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虽然众多学者的说法莫衷一是,但是现代性的基本含义都是变动、对世界的重新认识和定位。

现代性作为一个总体性的概念,有着复杂的内涵。英国社会学家霍尔认为,现代性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进程,至少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层面,即政治现代性、经济现代性、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然而,在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发展并不协调,文化层面的现代性危机严峻。

二、现代性文化

自韦伯以来,文化问题始终是现代性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后,哈贝马斯进一步发展了韦伯的思路,发展出了一个宏大的现代性文化理论。哈贝马斯指出:“韦伯认为,文化现代性的特征就在于宗教和形而上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理性被分离成三个自主的领域,它们是科学、道德和艺术。它们之所以会逐渐分化,乃是由于宗教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瓦解了。”在他的描述中,现代性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很大的概念,是诸价值领域不断分化的产物。

现代性的片面发展,使得文化层面的现代性出现了严峻的危机,现代人所经历和面临的深刻的文化困境在一些程度上甚至比政治和社会危机更加令学者担忧。20世纪初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们认为现代性文化危机主要有:技术理性异化的现代性文化危机、生存异化的现代性文化危机和大众文化异化的现代性文化危机。

三、现代性下的大众文化批判

大众文化异化的危机是文化危机的一个基本层面,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较多的一个层面,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们通过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试图寻找文化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那么,什么是大众文化?

(一)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历史久远,利奥·洛文塔尔曾指出:“通俗文化历史悠久,它可能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早在16世纪的欧洲,通俗文化已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而得到了人们的研究。然而,此时的通俗文化与民众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转变为商业性质的通俗文化逐渐的采取了大众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形式。

基于此悠久的历史,诸位学者对大众文化这一概念的认识也大不相同。比如19世纪,欧洲贵族知识分子认为大众文化就是“低能的人(morons)为低能的人所写的东西”。有些学者则认为大众文化反映的是大众的呼声,是由大众自己创造出来的,而对大众文化采取积极肯定的态度。比如美国大众文化理论家费斯克(John Fiske),他认为大众文化是由大众创造的,“是对其从属地位感到愤愤不平的从属者的文化”。但是有些学者的观点则正好相反,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是文化精英创造的,强加给民众的一种文化形式,具有标准化、平均化、伪个性化等特点。代表有法兰克福学派,其主流观点认为在资本主义总体异化的今天,大众文化堕落成为了反人本主义的商品文化。

(二)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性下的大众文化的批判

在历史上,很多学者都对大众文化进行了研究,然而对我国影响甚深的当属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内容丰富,其主要观点有:

1.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导致了文化艺术性和创造性的缺失

阿多诺借用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断言道:“文化工业只承认效益。”转化为商品的文艺作品是为市场而生产的,瞄准的也只有市场。在市场的指挥棒的驱使下,在利益的诱惑下,文化产品只生产适销对路的作品,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而得到自己所追逐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无数的陈词滥调被反复使用,文艺创作者不再追求创造性,而只是将原有的民众所喜爱的文化形式加以剪切拼凑,用以迎合大众的口味。

2.大众文化的普遍化导致了大众的被控制

阿多诺在1963年的文章中谈到“文化工业别有用心地自上而下(from above)整合它的消费者”,这里的“上”实际上指的就是一种“统治的意识形态”。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与统治的意识形态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统治的意识形态帮助文化工业建立了一种思想体系,而文化工业则能够帮助统治的意识形态建立和维护其统治,并为这种统治的意识形态进行体系内部话语的宣传。阿多诺认为:“所有的人从一开始起,在工作时,在休息时,只要他还进行呼吸,他就离不开这些产品。没有一个人能不看有声电影,没有一个人能不收听无线电视广播,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接受文化工业品的影响”,这种无所不在的文化按照自己的尺度来调节、操纵和塑造人,“把人們再现为整个社会所需要塑造出来的那种样子”。

3大眾文化的虚假性导致了大众的迷失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通过不断地向消费者许愿来欺骗消费者。它不断地改变想了的活动和装潢,但这种许诺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兑现,仅仅是让顾客画饼充饥而己。需求者虽然受到琳琅满目、五光十色的招贴画的诱惑,但实际上仍不得不过着日常惨淡的生活。”大众文化会使人们暂时忘记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辛苦和疲惫,得到享受和放松,但是这种放松和享乐是以无作为为基础的,是毫无内涵的,是一种虚假的“幸福”。但也正是由于这种虚假的幸福的迷惑,使人们迷失了改变现状的想法,而老老实实的顺服于现存秩序中。

四、探究现代性文化及其危机的意义

现代性的张狂发展导致了文化危机的产生,面对这种危机,众多西方学者对现代性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解读这些理论,意义重大。

首先,研究现代性文化及其危机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现代性的发展不应该是片面的,而应该全方位发展,现代性文化并不可以全盘否定,其中也有许多的优点值得我们继续发扬。比如大众文化在当今社会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文化,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的要素也在变动,大众文化或许也可以克服种种不足,激发创造性,发挥大众的主体性作用,从而成为一种能够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的文化形式。探究现代性文化及其危机,才可以找出其危机的根源进而改变现状,走出危机,形成一种能够全方位满足现代人的文化形式。

其次,对现代性文化及其危机的探究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当下,中国走向现代化是历史所趋,我们必须冷静审视现代人所处的现代性文化危机的困境。而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提及和论述的现代性“弊端”相当于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并为我们如何健康发展现代性文化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观点。

现代性有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层面,只有全方位的协调发展,才能有益于人的生存境遇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美]利奥·洛文塔尔.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M].甘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现代性
新时期我国大众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重构现代性
艺术追问多样的世界
关于现代性
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