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冰
摘 要: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应仅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
关键词:细胞呼吸;色素;稳态调节
一、细胞呼吸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选用“创可贴”、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为伤口创造透气的环境,避免厌氧病原菌的繁殖,有利于伤口愈合。
2.生产各种酒、味精,是利用酵母菌、谷氨酸棒状杆菌等的无氧呼吸,然后进一步加工而成。
3.作物栽培过程中要及时松土,目的是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进而促进水和无机盐的吸收;稻田需定期排水,否则会因根系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酒精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使根腐烂。
4.提倡有氧运动的原因之一是不会因剧烈运动发生的无氧呼吸积累过多的乳酸而使肌肉酸胀无力。
5.种子只有处于风干状态才能储藏,这样做能使种子的呼吸作用降至最低,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如果种子含水量过高,呼吸作用释放的热量使种子堆中的温度上升,就会进一步促进种子的呼吸,使种子品质变坏。
6.在水果和蔬菜的保鲜过程中,常通过控制呼吸作用来降低其代谢强度,达到保鲜的目的。如某些水果和蔬菜可放在低温条件下或降低空气中的含氧量或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等措施来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从而使整个器官的代谢水平降低,延缓衰老。
7.大棚蔬菜需要控制温度。通常情况下,在阴天或晚上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从而减少作物对有机物的消耗。
二、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一)从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方面考虑
1.光照: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进而影响其暗反应。增加光照强度或延长光照时间,就能增加光合作用的产物。例1.通过一年多茬种植,延长全年内单位土地面积上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达到增产的目的。例2.生产上适当间苗、修剪、合理密植等措施就是为了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达到增产效应。
2.二氧化碳浓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生产上提倡施用有机肥或温棚内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以促进暗反应,直接提高光合作用的产量。
3.温度:影响光合作用过程中有关酶的活性。生产上大棚内白天适当提高温度,以提高蔬菜光合作用的强度;夜间适当降低温度,以降低呼吸作用的消耗,便于有機物的积累。
4.叶龄:叶片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叶绿素的含量、叶片的有效光合面积不同,因而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也不同。所以生产上在农作物、果树、花卉管理后期要适当摘除老叶和残叶,以确保光合作用的高效性。
5.水:直接或间接影响光合作用。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缺水既可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进而影响其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引起光合作用的产物减少;同时又会导致叶片气孔关闭,限制二氧化碳的进入,从而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因此在生产中要合理进行灌溉。
6.矿质元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光合作用。N、P、K被称为农业三要素,分别作用于植物的叶、根和茎。其中N和P是构成蛋白质、核酸及ATP的元素;K参与糖类的转变和运输;P是构成细胞膜及各种细胞器膜的主要成分;Mg是合成叶绿素必不可少的元素,因此生产上要合理施肥。
(二)从不同色素对可见光的吸收情况不同方面考虑
绿叶中的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大类。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温室大棚种植花卉或蔬菜时应选择无色塑料薄膜(因为日光中的各色光均能透过),使光合效率最大化。
三、稳态调节在生活中的应用
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现举例如下:
1.空调病: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工作学习的人,因为空间相对封闭,造成空气不流通,导致病原微生物滋生,加之室内外温差较大,人体适应不良,容易引起鼻塞、头晕、打喷嚏、耳鸣、乏力、四肢酸痛等症状。建议尽量少用空调,通过多开窗通风来降温。
2.组织水肿: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渗透压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分渗透到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的量增加,即组织水肿。引起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中组织胺释放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这时组织液大量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当毛细淋巴管受阻时,组织液中大分子的蛋白质不能回流到毛细淋巴管而使组织液浓度升高,从而导致水肿。
(3)细胞代谢过于旺盛:使代谢产物增加,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
(4)营养不良:当血浆蛋白减少或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减少时,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5)肾小球肾炎: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引起血浆浓度下降,组织液浓度相对增大,吸水能力增强。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若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组织水肿,要及时就医,避免耽误病情。
综上所述,生物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学好生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吴昌燕.浅谈生物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J].贵州教育,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