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翰 雷金睿 宋希强 何荣晓
摘 要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传统造景艺术手法,分析海南大学校园绿地景观格局分布特点和造景特色。结果表明,海南大学校园绿地景观特色突出,景观多样性较高,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同时造景形式多样,体现出强烈的热带滨海校园风光和浓郁的地域性特征。但同类型绿地斑块之间应该加强内部联系;在植物造景突出校园热带特色的同时,应把握其自然性与人工性的结合。
关键词 地域性;高校绿地;景观格局;造景艺术;海南大学
中图分类号 S73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经济水平和城市环境艺术水平的发展提高,以及现代大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变革,大学对校园景观品质的要求更为迫切。在大学校园环境的建设中,校园绿地景观是校园环境面貌和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联系校内各功能区的必要手段,对发挥校园环境的生态功能、提高环境品质、塑造人文环境、划分空间、营造景观等起着重要作用。高校校园绿地以植物为主要组成要素,其他还包括了绿地中的小型建筑、雕塑、小品、座凳、铺装、道路、水体等要素。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高校校园绿地系统研究成果颇多,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系统理论,且进行了大量的实践[1]。早在20世纪70年代Kevin Lynck[2]便提出按功能理性要求划分实质空间类型等校园空间发展规划,并反省美式大学校园规划与现实快速发展之间的落差,提倡校园规划应进行长期规划,且应将生态原则和环境伦理运用到大学校园总体规划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整合将会持续对校园规划设计产生影响并使其受益。国内对于校园绿地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而逐步增加,并在90年代以后的研究理论直接指导和影响了校园建设和发展,且逐渐加以实践,开始就某一具体高校校园绿地的景观进行研究。例如有学者对沈阳大学[3]、杭州大学[4]、内蒙古科技大学[5]、复旦大学[6]、华中师范大学[7]等校园进行了校园景观规划、空间与建筑设计、景观格局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和总结了其校园景观的特点及问题。
本研究选取海南大学的海甸校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植物景观规划、造景艺术技法以及绿地景观格局相关理论,对其景观格局、造景艺术、植物特征等校园绿地景观方面进行评析,探讨热带滨海高校校园营建地域性绿地景观的方法与规律,剖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高校校园绿地景观规划提供理论和实践案例。
1 研究区域概况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位于海南省海口市海甸岛西南部,东起人民大道,西至世纪大桥,南邻海甸三西路、环岛路,北抵海甸五西路,占地约180 hm2。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22~26 ℃,降水量1 500~2 5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达85%[8]。
海南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在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以保证学校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根据各区域的功能与景观需求规划校园绿地。树种主要以抗风和耐盐碱的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景观绿化的椰子(Cocos nucifera)、非洲楝(Khaya senegalensis)、榕树(Ficus microcarpa)、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印度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等常绿树种为主,具有浓郁的热带滨海植物景观特征,同时与现代建筑和园林小品相结合,突出了人文气息和热带风情。
1.2 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查阅总结与实地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紧密结合造景艺术理论、景观格局分析理论和校园实际研究,通过多角度拍摄校园实景,记录相关信息,从景观格局指标分析以及植物造景艺术角度方面对其景观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研究。其中,景观格局分析的指标包括景观多样性(diversity index)[9]、最小距离指数(nearest neighbor index)[9]、景观破碎度(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dex)[10]以及分维指数(fractal dimension)[11]。
根据我国普遍采用的绿地分类标准[12],参照城市园林绿地规划[13]中对校园绿地的分类方法,结合海南大学海甸校区现有绿地系统特点及功能性需求,将其分为门户区绿地斑块、教学科研区绿地斑块、生活区绿地斑块、集中休闲活动绿地斑块和防护绿地斑块五大类。
本研究选取了海南大学绿地发展具有代表性的3个时间节点:节点A为2004年(第二版校园规划年份);节点B为2009年(第三版校园规划年份);节点C为2013年(今),其中以2013年的绿地现状为参照(图1)。通过对比之前的2个时间节点,以时间跨度为轴线来分析海南大学校园绿地在景观格局、绿地类型、造景特色等方面的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校园绿地景观多样性分析
景观多样性指数反映一个景观中不同景观类型分布的均匀化和复杂化的程度,而景观均匀度主要反映景观分配是否均匀,主要景观的控制程度[14]。
3个时间节点的校园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波动幅度不大,差异不明显,校园绿地的整体分布还是比较均匀的(图2)。其中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随时间推移都略有下降,到2013年景观多样性指数为2.113 9,景觀均匀度指数为0.910 4,达到最小值,而同时景观差异度指数达最大值为0.208 0。这反映出高校校园随着建设步伐的推进,各类绿地景观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新的景观类型逐渐被运用,各斑块更加小型化和精细化。
2.2 最小距离指数
集中休闲区绿地、教学科研区绿地、防护绿地和生活区绿地4种类型的最小距离指数随着时间的推进都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各类型绿地景观分布出现由紧凑向团聚分布的趋势(图3)。防护绿地和生活区绿地的最小距离指数变化不大。防护绿地由于属于功能性绿地类型,在随着校园建设的同时未做较大的改造和建设;而生活区绿地因为大部分是老宿舍区,在景观绿化方面略显不足和落后。但集中休闲区绿地和教学科研区绿地由于近年来校园大步伐的基础建设而有了较大的变化,各类型绿地景观越来越聚合,集中休闲绿地的最小距离指数从节点A(2004年)2.037 0下降到节点C(2013年)0.625 3,教学科研区绿地也从1.412 3下降到0.380 4,降幅都很大,这两个区域的绿地景观更加的条理化。
2.3 破碎化程度
斑块密度指数C直接反应破碎化程度。FN1是景观的整体破碎化程度的度量。节点C(2013年)海南大学海甸校区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最低,达0.056 3(表1)。
绿地景观破碎度指数FN2是景观中不同要素的破碎化程度的度量。3个时间节点的校园门户绿地破碎化程度均最低,而教学科研区绿地和生活区绿地破碎化程度分别以节点B(2009年)和节点A(2004年)为最高,集中休闲区绿地破碎化程度以节点C(2013年)最高。
2.4 绿地景观分维分析
3个时间节点海南大学海甸校区绿地斑块复杂程度都很低,人为干预度很高(图4)。其中防护绿地和门户区绿地都趋向于正方形分布,该绿地斑块形状最为简单,人为干预度最高。
2.5 绿地造景艺术
为使校园空间的处理达到立体空间景观、动态空间景观序列以及最终成为美化和谐的园林整体环境的目的而采取的一些手法,称为造景手法[15]。运用多种造园艺术,通过对校园的地形布局、建筑和小品的安排以及人工植物群落的设计,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绿地景观,表现诗情画意的现代园林美。
(1)门户区绿地(图5-A)属于入口绿地景观,以东门入口景观东坡湖为典型代表。东坡湖为海南大学的标志性景观,湖上生态岛,岛上有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尖瓣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 var. rhynchopetala)、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等十余种红树林品种,使东坡湖成了海口市特有的红树林校园生态湿地景观。乔灌组合的天然植物群落不仅带来新奇的视觉感受,且增强了景观的稳定性,也促进学校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美化了校园环境,使得海南大学的热带景观特色更加明显。
(2)教学科研区绿地(图5-B)结合中庭式建筑的特点,营造特殊的中庭绿地。整体来看,教学科研区绿地属于规则式景观布局,符合教学楼严肃的教学气氛。常见的中庭绿地植物种类有:狐尾椰(Wodyetia bifurcata)、白兰(Michelia alba)、大王棕(Roystonea regia)、辣木(Moringa oleifera)、旅人蕉(Ravenala madagascariensis)、黄馨梅(Durantarepens‘Dwarf-yellow)、灰莉(Fagraea ceilanica)、黄金榕(Ficus microcarpa‘Golden Leaves)、小叶龙船花(Ixora amplexicaulis)、扶桑(Hibiscus rosa-sinensis)、变叶木(Codiaeum variegatum)、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水鬼蕉(Hymenocalli slittoralis)、虎尾兰(Sansevieria trifasciata)、结缕草(Zoysia japonica)等。其中,以狐尾椰-辣木-黄金榕-变叶木-水鬼蕉-结缕草为典型,这种乔灌草类型的人工植物群落丰富了植物景观、维护了景观的稳定性,降低了生态维护成本,而植物群落组合空间疏密,植物刚性和柔性线条相结合,这样对比不仅丰富了景观形式,并且也突出了景观视觉的层次感。并且尖叶类植物与柔性植物等形成明显的对比搭配在一起显得变化而且生动[16]。色彩在热带植物的配置中占有绝对的重要地位,在此绿地中也表现得比较明显。教学区绿地主色调以绿色为主,多色系植物颜色的搭配使绿地景观表现活泼。该类型绿地植物造景方式有孤植、丛植和群植。多种植物造景方式使得绿地在造景点缀、植物搭配及植物组合层次方面显得和谐优美。
(3)集中休闲活动绿地(图5-C)大多数是自由式景观布局,造景植物类型以棕榈科植物为主,以体现浓郁的热带风情。集中休闲区绿地的主要植物有小叶榕(Ficus concinna)、银海枣(Phoenix sylvestris)、椰子、小叶榄仁(Terminalia mantaly)、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非洲楝、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t)、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大王棕、黄葛榕(Ficus virens var. sublanceolata)、鸡蛋花(Plumeriarubra‘Acutifolia)、剑麻(Agave sisalana)、黄金榕、黄馨梅、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等。棕榈科植物象征热带景观的特点,在景观题材中发挥着构景要素的巨大作用。集中休闲区一般以高大乔木作为构图主景,结合灌木、地被等营造出特殊的亚热带景观效果。因此乔灌草的人工植物群落最为常见,例如非洲楝-小叶榕-孝顺竹-鸡蛋花-剑麻-黄馨梅-地毯草的植物群落不仅对于保持水土有一定的益处,而且对于改善校园布局气候的稳定性以及保健起到了关键性作用[17]。该绿地类型植物造景方式是以孤植为主,丛植和列植相结合。棕榈科植物大多数采用孤植的方式,体现其造景独特性与优势。而丛植植物主要体现个体美和小结构群落的整体美[18],灌木、绿篱等丛植植物修剪整齐,既具有观赏性,又可做到小空间的隔离。且其绿地植物与小品的结合使其更具有文化气息以及美学特色。
(4)生活区绿地(图5-D)采用自由式景观布局,更加生活化与自由化,在植物搭配上更加讲究植物形状与体量、疏密结合以及色彩的变化,以求通过丰富的植物层次变化营造舒适的生活区环境,给师生带来轻松感。常见的植物类型有银海棗、大王棕、椰子树、小叶榕、小叶榄仁、酒瓶椰(Hyophorbe lagenicaulis)、合果芋(Syngonium podophyllum)、黄馨梅、福建茶(Carmona microphylla)、细叶雪茄花(Cuphea ignea)、鸡蛋花、变叶木、麦冬(Ophiopogo japonicus)等,从植物类型中能够看出植物体量与高低的层次变化感。生活区绿地以小叶榕-福建茶-变叶木-麦冬为典型的人工植物群落,减少了小区域内的水土流失,增强了景观美感。造景艺术上外围绿地大多数采用孤植树与地被类植物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做到了道路与宿舍区的过渡,又使得绿地内部疏密变化更加丰富,增强了绿地的美学特征。造景方式以群植为主,孤植、丛植和列植相结合。群植主要体现了植物丰富的结合与变化感,孤植则是孤植树与小面积外围绿地的结合,丛植着重表现在具有明显观赏价值的植物。列植则是通向公寓的道路旁高大植物与树池座椅的结合,这样强化了道路边缘,也提供了休息场所。整个学生区绿地与座椅、坐凳结合较多,而座椅大多数为石材安置于具有明显遮阴作用孤植树下,这样既体现了热带植物的独特性,又实现了绿地的固有价值。
(5)防护区绿地(图5-E)对于整个校园起到卫生、隔离及保护的作用。以丘海湖边缘的木麻黄林为例,木麻黄抗风抗盐碱,是热带特有的具防护特性的树种,也是海南大学最早出现的树种之一。以丘海湖旁的木麻黄林为典型的植物单层乔木结构类型不仅可以对于学校气候起到保护作用,也为校园营造独特的景观效果。
3 讨论与结论
突出热带区域造景优势,结合校园文化的造景艺术特点贯穿海南大学校园建设的始终。多采用热带特色的棕榈科植物作为主景营造,结合丰富的彩叶植物更好地突出了海南大学造景的热带地域优势。但同时应更好地把握植物造景的自然性与人工性,使其相互搭配和融合,这样既能突出学校独特的区位优势,又能从绿地景观中更好地体现校园文化、学校热带景观特色。从时间上来看,校园绿地的造景艺术方式不断地丰富,元素搭配越来越灵活和多变,这更好地贴合了现代校园建设理论的核心理念。
从景观的生态可持续性来看,随着海南大学校园建设力度的逐渐加大,特别是近五年,各种绿地类型元素的不断丰富,校园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明显看出校园景观破碎化程度增高,造成人为干预影响比较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校园景观,增添了趣味性和景觀艺术性,但因人为因素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却不利于植物群落和景观稳定的永续性发展。乡土树种是体现园林地方特色的最好材料,与外来树种相比,能适应本地自然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能有效提高植物的健康状况和稳定的植物景观,更能体现出校园与整体环境和地域的协调性。从长远的景观效果来说,只有在尽量多地保持基地原有植被的基础上,以其天然的、由自然成因构成的景观为蓝本,才能形成现代高校的地域性特色,使之与周围环境景观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
从各绿地类型分析来看,集中休闲绿地的面积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导致向团聚分布靠拢,而其他绿地类型均处于比例下降或者停滞状态,这就使得校园内各绿地景观类型的绿地面积差别越来越大,分布越来越不均匀,集中休闲绿地成为了决定校园景观的支配性要素。教学科研区绿地的优化趋势是最明显的,从2004年到2009年是一个质的飞跃期。而2009年后则处于一个优化期,整体呈现出了“多而散”的布局形态,绿地对于教学区的连通性还不够。生活区绿地一直处于随机分布的状态,破碎度变化也不大,呈现明显区域化特点。门户与防护区绿地变化并不是很明显,整体性较高及破碎化程度较低是其最大的优势。对于景观分维分析得出校园景观人为干预度较高,校园景观的建设一直处于有规律的人为开发中,人为干预度过高会失去校园景观的自然性,对于保持生物的原有性是不利的。加强同种绿地类型斑块均衡分布以及内部联系,注重将5种类型绿地相互连接起来,扩大绿地斑块的连接度,组成更加完整的校园绿地系统,是今后所需注意的问题。
在人工植物群落方面,相比教学科研、集中休闲活动绿地,生活区绿地人工植物群落的生态性有所欠缺,具体在同一人工植物群落中表现为植物种类、数量均较少,植物分布不均匀,可利用价值不高。因此出现了绿地荒化、人工植物群落完整性被破坏的普遍现象。今后在继续利用乔灌草类型的人工植物群落基础上,可加强种群的数量、优化种群的合理分布,例如采取小叶榕-狐尾椰-黄葛榕-鸡蛋花-黄馨梅-黄金榕-麦冬-地毯草的人工植物群落,加之优美的造景方式,则既可实现人工植物群落的防水土流失、调节局部小气候、维持局部景观稳定性的生态特征,亦可增强其空间景观观赏性,从而增加绿地利用率,实现其固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雪梅. 高校校园绿地景观规划研究——以山东高校为例[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08.
[2] Kevin L, Hack G. Site Planning[M]. The MIT Press, 1983.
[3] 于 莉. 沈阳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方案[J]. 沈阳大学学报, 2005(17): 11.
[4] 林 谨. 杭州城市大学园区空间布局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03.
[5] 姜 伟. 大学校园空间布局的可生长型的探讨[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6] 阮晓峰, 胡 欢, 王祥荣.高校校园绿地景观格局指数评析以上海3所大学为例[J].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8(1): 100-105.
[7] 刘 杨, 张 莹, 王 进. 高校校园绿地系统景观格局分析与建设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 科技论坛, 2007(1): 133-134.
[8] 王美仙, 宋碧琰. 海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赏析[J].吉林林业科技, 2006, 35(4): 11-14.
[9] 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 等.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59-205.
[10] 车生泉, 宋永昌. 上海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2, 20(4): 322-327.
[11] 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格局、 过程、 尺度与等级[M]. 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10-111.
[12] 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2002.
[13] 杨赉丽.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 3版.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2: 235-236.
[14] 张丽英, 张秋良, 金 宇.海拉尔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空间格局分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1(3): 76-79.
[15] 屈永建, 刘正刚, 樊俊喜. 园林艺术[M].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8-62.
[16] 佘美萱. 浅议东南亚热带庭园植物造景[J]. 广东园林, 2005, 29(3): 11-14, 23.
[17] 冯彩云. 近自然园林的研究及其植物群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
[18] 王 庆. 深圳地区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造景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