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晋瑞
作为一个有着十几年初中历史教学经验的老师,我一直在关注一个现象。一些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笔记写得满满的,基础知识背得滚瓜烂熟,平日的基础测试成绩还好,一到综合考就理解不了题意,读不懂材料,答非所问,考试成绩不理想,特别是近几年来,历史考题发生了很大变化,题量大,知识面涵盖广,知识点运用灵活性强,大多问题要求联系时政热点,史论结合。这些学生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久而久之,就对历史学科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学不通历史。但是,另外一些学生却恰恰相反,他们在历史科上投入时间和精力并不是太多,基础知识都背得不是很好,基础测试成绩也一般,但是综合考试却很出成绩,题越难成绩越好,题越综合做得越出彩,在中考中往往历史会成为优势科。我一直关注他们,每一届每一个班都会有几个这样的学生,他们课堂表现得很活跃,对知识很少死记硬背,学得轻松,但是成绩却很好。慢慢我总结这种现象,前类学生是在背初中三年的六本书,后类学生却是十几年来历史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他们看过很多历史书和历史电视节目,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学好历史,提高历史学科的成绩,兴趣就是打开这扇成功大门的一把最好钥匙。结合我的教学观察,我试着开始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引导学生长期坚持观看好的电视节目
中央電视台的探索频道和科教频道有很多适合学生看的节目,比如《百家讲坛》,我和学生说,这些讲课老师都是很优秀的学者,现实生活中我们哪有机会可以听到这么多好老师的课呢?教师可鼓励学生,甚至激励家长和孩子一起看这个节目。初一学生学习的是中国古代史,这一部分内容含量丰富,由于涉及文言文,而初一学生文言文知识薄弱,往往觉得很难懂。但如果学生坚持看这个节目,加上家长和孩子一起观看,看的过程中和看后要探讨有关人物、事件,不懂的及时想办法解决。来学校也可和同学也形成讨论圈,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发学生说出见解,长期的积累,学生的知识增多了,学习兴趣也很浓了,甚至那些难懂的文言文他们都可以看懂不少,语文知识也增加了,反过来又服务于历史的学习。
二、利用假期推荐学生阅读下学期与所学内容有关的书籍或观看有关电视节目
初一看《上下五千年》《图说天下 中国历史系列》,初一升初二前的暑假我会布置看纪录片《复兴之路》《中国的历史变迁》,看电影《鸦片战争》,寒假看《三大战役》。初二升初三假期我会布置看纪录片《人类的故事》、CCTV6百集纪录片《世界历史》《艺术:北纬30度》《大国崛起》《世界历史》《影响世界进程的100件大事》《图说天下 各国史系列》,寒假看《一战回忆录》《二战回忆录》。这些纪录片如果有图书出版的话也建议阅读,比如《复兴之路》和《大国崛起》的解说词曾经是很多材料题的材料,而在大背景下了解材料解决了学生不了解材料的难点。
三、阅读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
诸子百家、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近代的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林肯、罗斯福、爱因斯坦、丘吉尔、列宁、拿破仑等,完全可以把课标要求掌握的历史人物推荐给学生。学生看的是一本传记,课本上那点知识就成为小菜一碟。等我们上课的时候,他们可以滔滔不绝地讲给大家,那种眼睛里的光彩就是学习的动力。
四、利用通俗的武侠小说或者电视剧积累历史知识
比如看了《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的学生他不用背也清楚和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西夏和契丹人建立的辽政权,因为他们熟悉乔峰,和南宋并立的是金和西夏,郭靖和杨康告诉我们他们名字来源于“靖康之耻”。当然,历史事实和电视、小说的虚构一定要区别清楚,那些穿越架空的书不可以当历史书来看。
老师对学生应多鼓励、多引导、多交流,虽然他们的言语还很稚嫩,观点还很模糊、但是日积月累,学生知识有了,兴趣有了,何愁成绩不提高?有句话是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那为什么我们不引导学生找到清泉的源头呢?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