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长城
2015年5月27日,云南水务在港正式挂牌,成为我国混合所有制与PPP模式下第一家上市企业,同时也是“水十条”发布后的首家环保水处理上市企业。
成立于2011 年的云南水务,在成立设计之初即采用PPP模式,其中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碧水源”)出资49%,云南水务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股权等非货币出资占比51%。此后,在经过一系列增资、股权转让后,云南水务注册资本由6亿元增至7.88亿元,碧水源所持股权稀释至33.23%。发展至今,云南水务在云南省的供排水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并将业务拓展到了新疆、山东、江苏及贵州等省区。
在业界,普遍把云南水务的PPP模式称为“云水模式”,即民营水务公司与地方国有水务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以开拓某一区域内的水务市场。其中,民营水务公司提供技术、产品和资金,地方国有水务公司主要提供当地的市场机会。这一模式有利于民营公司打破地方的基础设施垄断格局,大大提高行业的效益、盈利能力和技术水平。
2015年7月31日,在由《新理财》杂志社主办,香港会计师公会(HKICPA)、滴滴打车等机构支持的“中国CFO锐智行之走进碧水源:探索PPP公私合营典范企业研讨会”上,碧水源CFO、董秘何愿平在回顾云南水务成立始末时表示,云南水务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不仅在于公司激励机制到位,管理简单,同时还在于公司具有一套合适的价格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
机制设计
据何愿平介绍,在PPP项目开展之前,云南城投具有近15亿元的水务资产,包括污水、给水与股权等,拥有员工人数近800名,公司参与的近四十余个项目公司分布于云南全省,年处理水量不到日50万吨,每年亏损达到一千多万,资金出现严重短缺,这正是云南城投统筹引入社会资本的一个最核心动力。
对云南城投而言,碧水源无疑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合作伙伴。这家成立于2001年的高科技公司,在成立后的前几年,销售额几乎每年都以100%的速度增长,利润率高达30%。在创业板上市之后,公司总市值更是常年处在创业板前三位。得益于自己独特的MBR膜技术,碧水源在国内污水处理市场上占据着70%080%的市场份额,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在参与PPP项目方面,碧水源更是经验丰富。
何愿平表示,在双方进行PPP项目谈判之时,面临着诸多难点,比如:合资公司成立后,到底哪些资产进入合资公司的资产范围?部分亏损或者公益资产是否进入,什么時候进入?云南城投怎么保证资产的前期回报?员工与管理团队该怎么安排?双方对合资公司未来的战略发展是否统一,将来合资公司是否上市?等等。
围绕着这些要点,双方进行了详细谈判,并形成了最终方案。在作价评估方式上,双方聘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同时以成本法为主要评估原则。原资产剥离后评估总价11亿元(净资产6.3亿元,债务4.7亿元),其中资产溢价6300万元,主要是先期投入的成本。而考虑到项目的公益性性质以及土地与房产基本没有升值空间等,云南城投保证资产价格与回报适当挂钩。而碧水源则要保证,在合资公司成立后,要帮助公司走出云南、限期推动合资公司上市、解决合资公司资金需求、免费技术与管理投入等。
在合作项目中,人员问题始终是一个焦点问题。谈判方案最终决定,在人员问题上,原来云南水务600名员工平移到新公司,云南城投推荐董事长人选,而碧水源则推荐一人出任总经理。何愿平格外强调这种人事安排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由碧水源派遣总经理,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利用碧水源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进行项目经营,以充分发挥碧水源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对资金的使用、融资以及管理经验。
“同时,在PPP项目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各利益相关方融为一体、形成合力格外重要。”何愿平表示,为了有效激励人员,合资公司成立后,运营管理较多沿袭民营路线思路,推行碧水源的奖励制度,员工一年后积极性显著极高;在合资公司成立两年后又进行溢价融资(中石油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入股),碧水源在溢价融资前转让自己5%的股份给予70名核心管理团队,以进一步激发团队积极性。
在业务范围上,在云南水务成立之前,公司业务只是做投资与运营,合作成立新公司后,双方将业务扩展为投资、运营、EPC、BT、环保设备制造、委托运营等,不仅涉及污水处理,而且覆盖固废领域;同时,合资公司在进一步深耕云南市场基础上向外部发展,业务覆盖新疆、山东、江苏、北京、贵州等地。
而在具体股权结构上,云南水务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占股51%,碧水源占股49%。这样的股权结构,具有PPP模式的先天优势特征:第一大股东云南省水务将一定程度上保证云南水务在云南省内获取项目的能力和项目的盈利性;第二大股东碧水源在膜技术方面能够给以支持。
在合资公司成立以后,取得了非常优异的经济效益。成立第一年(2011年),就实现利润7500万;2012年净利润额达到1.5亿元;2013年利润额则达到1.8亿元。
不同诉求
在利用云南水务创造污水处理行业先河之后,碧水源在此后又将“云水模式”快速复制到全国,通过控股、参股、联合等方式与各地区城投或水务公司合作,以实现快速地区域性扩张,如2011年7月,与南京市城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设立南京城建环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等,2013年,公司在稳定已有北京、云南、江苏、内蒙古、湖北、湖南、新疆、山东市场的基础上,又通过投资设立了广东海源环保科技、山西太钢碧水源、青岛水务碧水源、吉林碧水源等公司,分别进入华南、山西、青岛、吉林市场;并通过增资北京京建水务、武汉三镇实业等加深现有市场合作,推动公司膜技术进入了新的区域水务市场。2015年8月3日,碧水源旗下子公司又中标张家口多项冬奥工程项目。目前,碧水源在全国已经有了50多家区域性合资公司。
在何愿平看来,作为时下一种政府为解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而推广应用的模式,PPP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企业参与市政项目投资建设的积极性。PPP模式在未来也将成为中国解决环保问题或者解决国家投融资体制方面相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当下的污水处理行业等众多环保基础设施项目,仍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经营机制较为固化。并且,经济的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使得城市污水处理中投资不足、效率低下、监督不力等问题日益凸显。在当前巨大的环保投资压力下,仅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难以实现中国的水环境保护目标,而PPP模式的特点及所具有的融资性、高效性和低风险性特征决定了它适合广泛应用于提供非纯公共物品或服务的项目领域。对于污水处理行业来说,它不仅能将民营企业引入到污水处理行业,为污水处理行业带来技术创新,形成竞争,同时也能够激发国有及各种经营主体的活力,降低地方政府债务,同时杜绝偷排和处理不达标现象,从而推动中国环保行业的发展。
何愿平表示,从不同角度看待PPP,思维常常不尽一致。从国家的角度来说,之所以大力提倡PPP模式,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其一是开放市场、拉动经济;其二是提高效率、减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最后,解决政府资金短缺、提升政府财政效率。
而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其之所以热衷推行PPP项目,原因无外乎三个:一为解决地方政府资金短缺、解决环保包袱;其次提高效率、减少成本与支出;第三,则是希望企业最终上市、实现增值并带动城市其他产业的发展。“前两点是最基本层次,而最后一点,则是最高层次。”
何愿平表示,在参与PPP项目的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常常具有不同诉求。“对于政府来说,其往往追求的是花最少的钱把事情办了;对于社会资本来说,则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则是希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一项成功的PPP项目,必须综合考虑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整体诉求,并最终经过一定的机制设计,体现到特许经营协议和合同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