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杰 刘璐 吕丽梅
摘 要:西柏坡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历经中国革命沧桑巨变之后,在历史性转折的关键时期形成的一种伟大的革命主义精神。今天我们用西柏坡精神解读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也是我们党在战略上胜人一筹的一贯优势,是我们党冷静对待纷繁复杂国际形势和社会变革矛盾凸显期的理性认识。有了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邃的战略眼光,才能使我们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因眼前利益而遮蔽未来长远利益,同时对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具有深远的寓意,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西柏坡精神;忧患意识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153-02
西柏坡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历经中国革命沧桑巨变之后,在历史性转折的关键时期形成的一种伟大的革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形成是在中国民主革命最辉煌、最灿烂、即将取得成功的关键时期,本来紧张的神经可以稍稍放松的时期,但我们党却在这个时候清醒冷静地形成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体现出我们党理性的忧患意识。中国共产党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发展壮大于忧患,所以在革命即将胜利之时也不忘忧患意识。今天我们用西柏坡精神解读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也是我们党在战略上胜人一筹的一贯优势,是我们党冷静对待纷繁复杂国际形势和社会变革矛盾凸显期的理性认识。有了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邃的战略眼光,才能使我们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因眼前利益而遮蔽未来长远利益,同时对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具有深远的寓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决不能自满、懈怠和停滞,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要清醒地看到,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前进道路上还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中国共产党内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还会遇到各种问题和风险,我们应保持一种警醒精神状态,一种自觉的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正确认清形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一、“进京赶考”的思想是西柏坡精神中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忧患意识
在革命即将胜利,党的工作重心将要转移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我们是‘进京赶考”,“决不当李自成”,这是我们党由革命党即将转变为执政党,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种忧患意识。怎样执政,为谁执政,一系列问题摆在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因为党所处的历史地位、执政环境的转变,对于这个长期在农村根据地成长起来的年轻政党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就指出“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任务忘记了,以至于占领一个城市好几个月,生产建设的工作还没有上轨道,甚至许多工业陷于停顿状态,引起工人失业,工人生活降低,不满意共产党。这种状态是完全不能容许的。”[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有这样的忧患意识不无道理,邓小平也曾提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2]从革命战争转向和平建设,能否为实现历史性转变而制定出完整的建国方略和政策策略;能否在取得全国胜利后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经受住执政的考验。作为执政党首要面对执政考验的就是怎样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毛泽东在西柏坡提出的“进京赶考”思想是永远不会结束的,如果我们放松了警惕,忽视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人民群众就会不满意,考试就会不及格,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失败。邓小平也曾指出:“我们进了城,执了政,是做官呢,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呢?这个问题是毛泽东同志过去多次讲过的。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做官,一种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如果不是做官,而是当人民的勤务员,那就要以普通劳动者的面貌出现,要平等待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3]正是我们党有这种强烈执政的忧患意识和未雨绸缪的战略眼光,我们党“进京赶考”才能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加强和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这种“进京赶考”的忧患意识也是中國共产党适时把握住党执政的内在规律的具体体现,也是一种“执政心态”,中国共产党有信心对中国未来前途命运不为任何风险所惧怕,不被任何干扰所困惑,继续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
二、“两个务必”的提出是西柏坡精神中党对作风建设的忧患意识
西柏坡精神内涵博大精深,尤其“两个务必”思想的提出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和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清醒认识自我的一种内在表现,更是中国共产党对作风建设的一种忧患意识。在革命胜利的前夕,全党和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时刻,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却掷地有声地警醒告诫全党:“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从此,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激励和警醒着全党和全国人民,这一警示是智慧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上政权更迭的经验教训后而得出的结论,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实践的结晶。两个“务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党的作风建设的忧患意识。尤其对这样一个历史地位即将转变的年轻政党来讲,作风建设的重要关系到党的自身建设的成败。这种居安思危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过程中自觉树立的一种道德责任感。正是凭着两个“务必”,中国共产党对作风建设的加强,抵制住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保持了党的本色,没有被“糖衣炮弹”打败。也正是凭着两个“务必”,顺利实现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由革命战争向和平建设的转变。也正是凭着两个“务必”,我们党加强了作风建设,对在和平环境下的党员干部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赢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两个务必”在西柏坡鞭策共产党人攻坚克难,在今天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当代同样鞭策全体共产党人坚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不仅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还要把这种忧患意识转化为敢于担当开拓创新的责任意识,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越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越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越要以这种敢作敢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增强党的忧患意识,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力。
三、“学会生产工作”是西柏坡精神中党对民生课题的忧患意识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民生,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践行党的宗旨的重要手段,这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前车之辙,后车之鉴,纵观中国历史无论哪一个统治阶级如果不关心民生问题,不关心老百姓生活,必将会陷入统治的危机,导致政权的衰败。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之后,能否继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根本的就是解决民生问题,在西柏坡的七届二中上毛泽东提出“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1]可见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还是社会问题,从政治的角度认识和解决民生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民生忧患的重要体现。我们说忧患源于责任,正是中国共产党对民生的重视,体现了党对人民负责的一种态度。新中国成立后,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克服种种困难利用短短的几年时间,恢复了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接管了破烂不堪的城市,对城市的管理工作也逐渐步入正轨,人民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正是有了这种前瞻性的忧患意识,中国共产党真正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所以说中国共产党要“学会生产工作”,不仅体现党对解决人民生产生活面临很多问题的忧患,也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一种高超智慧,“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共产党只有自身能力提高才能真正掌握解决民生困难的本领,真正为人民服好务,践行党的宗旨。
如今历史条件虽然变了,中国共产党将面临更大的考验和危险,如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以及存在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习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為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这正是我们党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各种风险考验的一种忧患意识,是我们党在当前居安思危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易经》中讲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我们党正确认清形势,保持警醒的一种精神状态。西柏坡精神是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用西柏坡精神解读党的忧患意识,不仅是对党的精神境界的理解,也是对党的自身能力建设提高的一种诠释。今天中华民族又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居安思危,忧国忧民忧党,具有忧患意识这是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后得到的科学理性认识,是我们党具有战略思维的重要体现,对于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