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
[摘 要]在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充分发挥以学生的主体的教学成为新课改的关键,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情况,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才能有效的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提高小學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完善思维。在小学学习阶段,男女生的性别差异使学习能力存在着一定差距,教师能否重视小学生性别差异对数学能力的影响,有助于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更关系到小学生的自身发展,因此探讨有效克服性别差异,不断提升小学生数学能力极为重要。
[关键词]性别差异;小学生;数学能力
在小学阶段,由于男女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同,造成男女生大脑发育也存在不同,因此这种性别差异也对小学生数学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有效克服男女生的性别差异,不断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已经成为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
一、小学生数学能力性别差异分析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这是小学生性别差异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造成了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
(一)性别差异的生理因素对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
男孩和女孩出生后,他们的大脑继续沿着不同的轨道发育。女孩大脑中的一些区域发育得比较快,而男孩大脑中的另一些区域则发育得更快一些。因此,同样年龄的男孩和女孩,他们大脑的发育阶段会有所不同。男生比女生的大脑中负责空间感知能力的部分要强,男生大脑在立体思维上要优于女生,而语言表达上,女生优于男生,但是这并不能定性的说明男生脑发育优于女生,因为脑是可塑的,教育同样起到改变思维的能力。
在性激素方面,男生体内含有比女生高十多倍的雄性激素,雄性激素就像男生的动力推进系统,使男生表现出更高的活力,更愿意寻求刺激,更爱冒险。男生体内更高含量的雄性激素导致男孩的大脑向男性化发展,最终使得男孩和女孩的大脑在结构、功能以及发展轨迹上都存在着明显差异。
(二)性别差异的心理因素对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
在小学阶段,女生的生理发育要普遍比男生快,因而思维发展也优于男生,男生倾向于逻辑思维,其数学能力相对较高,女生思维较为开放,想象力更强,而且思维时间长,相对稳定。这就造成男生过快的思维与女生稳定思维存在着差异。在认知方式上男生容易冲动属于冲动性的场独立特征,而女生沉稳喜欢思考,属于沉思性的场依存特征,因此男生在数学学习上反应快,有独到的思维,而女生则是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学习。
(三)性别差异的社会因素对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
在我国一直有着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存在,家长、社会普遍有着女孩子脑瓜不灵,即便小学学习好,到中学、高中就会被男孩子超过,甚至认为女生到中学阶段学习就会吃力等等,这些陈旧的社会观念,不但不能有效缓解男女生性别差异给数学学习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还会造成女生心理负担,特别是自卑心理,从而扩大了性别差异的反面影响力。
二、有效克服性别差异提升小学生数学能力方法
(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因性施教”
小学教师要根据本班级男女生学习数学能力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分段式教育,对数学能力强的可以将数学知识加深,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对于数学能力差的学生可以采用锻炼思维能力的教学,用一些趣味数学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兴趣,使“教”与“学”成为互动的整体,对数学能力差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性口头评价,只要有进步就要表扬,从而树立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二)在教育教学方式上,提高学生特别是女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就是要注重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有的放矢的提高女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各种手段使女生树立学习好数学课的信心,可以采用“我是小老师”的教学方式,让女学生当老师,通过学生自己上台讲解数学题,来增强学习数学的决心,培养学习兴趣。在课下将女生与数学能力强的男生结合成学习小组,在男生的带动下使女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学习,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改变社会刻板印象,树立正确的性别观
性别差异更多的是受心理因素影响造成的,而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现象影响,因此要降低性别差异对小学数学能力的影响,就要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摈弃原有的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性别观,不歧视女孩,改变根深蒂固的对女生数学能力差的传统认识,理解先天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后天的努力下,人的大脑是可塑的,数学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全社会都要从鼓励女生努力学习数学出发,树立正确的性别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结语
小学生性别差异的存在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教师要通过正确的、科学的引导和帮助,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提高女生数学能力,培养起男女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史宁中.数学的基本思想[J]. 数学通报. 2011(01).
[2]凌生智.关于“数学能力性别差异”的辨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6).
[3] 王文、盖笑松、胡晓红.弱势男生:性别平等教育中被忽视的问题[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