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之一,我们从小就读过“一诺重于千金”的诚信故事,也背诵过“外不欺人,内不欺己”、“言必信,行必果”等等名人名言。
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在这个“思想激荡混战、争议撕裂共识”的时代,伪诚者也都有口号和旗帜,常常让人热血沸腾,盲目追随。在“互联网+”玩转青春的虚拟空间,面具客们似乎更易藏身。有些時候,诚实者反而像童话里一丝不挂的裸露者,而被层层披挂的“看客”戏弄。
每次看到朋友圈被无数次转发的消息,越是群情激奋的,或是摇尾乞怜的,我都习惯了质疑其真实性和合理性。是无良商家在借此赚取点击量?是打着幌子骗同情骗财物?还是钟爱阴谋论的凿船党?谣言长在互联网,似乎是割了又生的韭菜。人们愿意相信某一类谣言的背后,或是爱憎简单的一种草率表现,或是难以深究的思想恶疾。
这个变化万千的年代,也许我不确定诚实是什么,但我知道谎言是什么。
今年暑期的一天,在福州打工的农民工老陈失去了儿子,百寻不得其踪。孩子的玩伴们都说不知道。过了几天,他才得知,孩子早已溺水身亡。当时小玩伴们施救未果,其中年纪最大的三年级小学生,将溺水者衣物埋在沙滩里,威胁其他人隐瞒事情,否则“就要挨打”。最后说出实情的,是上幼稚园的最年幼者。
为何要隐瞒?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若关己,也要尽力撇清关系。这种狭隘自私的“明哲保身”潜规则,在时下的家庭教育中并不少见。
不久前,在网络引发热议的“河南大学生孟瑞鹏溺亡”新闻更让人深思。经过警方调查,确认孟瑞鹏是救人落水,而被救儿童的母亲不得不承认,因害怕担责任,才会让孩子撒谎,否认英雄义举。
母亲教孩子撒谎,是对这个社会不信任,而这种恶性循环会让英雄心寒,让人们渐渐不敢扶起摔倒的老人,不敢送孕妇回家,不敢帮助迷路的孩子虚伪自私成为难以根绝的社会传染病,啃噬着道德的底线,践踏着诚实。
世界还有另一种更为常态的谎言。
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电影,以一桩丛林命案,对人性进行了抽丝剥茧的描写和刻画,真假难辨,每个人都为了维护私利而口出谎言。在这部电影里,谎言成了通行证,成为道德的遮羞布。
也记得读《茅于轼:无悔的历程》,他回忆自己走过的动荡人生,反思社会的深刻危机来自道德的缺失。如果社会充满谎言,说谎不以为耻,后果将难以设想。这一状况和隐瞒过去的错误有密切关系。总是不习惯痛痛快快地认错,就只好说假话唯有发扬正气,方能压抑邪气。
智者总是多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出版过一本杂文集《谎言的年代》,同样怀着对时代“执着的愤怒和温柔”,批判他所耳闻目睹的所有谎言。他反对伊拉克战争,反对任何伪善的和吃人的制度,反对跨国公司控制下的全球化他希望自己的墓志铭刻着:“这里安睡着一个愤怒的人。”
不管你是否需要谎言,痛恨谎言,它似乎都与真实一样存在,就像阴暗和光芒,一枚硬币的两面。但你仍然可以坚持你的诚实,也总会在旅途遇到自己的同伴。
2015年道德模范评选候选人有位72岁的老人,新疆阿克苏公路管理局退休职工汪正英。退休后的一次事故,他腿部骨折,最后欠下50万元外债。从59岁那年,他风雨无阻捡拾废品12年,偿还欠债。有位债主得知后深受感动,坚决不收8000元欠款。汪正英后来将钱捐给了当地学生。他说,“别看我身上脏兮兮的,这衣服脏了可以洗,可良心脏了就没办法洗了,做人要讲诚信。”
如果谎言可以掩盖行为的错误,指鹿可以为马,黑白也可颠倒,那么世界都将无法运行。我们当下的时代,如何不辜负诚实?诚实应有的分量和重力,如何指引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