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丽
当李克强总理2015年5月走进北京中关村“3W”咖啡,与创业青年话创业的时候,常州的“嘉壹度青年创新工场”,已经开业9个月。
常州,这座只有4375平方公里、469万人口的城市,从来不甘居人后。
改革开放之初,这里曾是诞生闻名遐迩的“苏南模式”的城市之一,当时的人们凭着“事事争创第一流”的开拓精神,让富裕不再只是愿景和空想。
常州人從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席卷全国,一大批常州青年涌现潮头,“嘉壹度”并不是常州的黑马和独行侠,科教城“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新动力青年创业梦工场”、“青武创客部落”、“恒创空间”等四大团属青年众创空间、五大联建基地是它并驾齐驱的兄弟姐妹。其他各界建立的众创空间,也有十余家。
但是,谁都无法否认,共青团正在成为这创业黄金时代里挥舞旌旗的引领人和最佳服务者。到目前为止,常州共青团已经扶植500多个青年创业项目,其中3家公司已经上市新三板,10余家已经登上Q板。共青团服务和扶植草根青年创新创业成功的故事,比比皆是。
众所周知,作为群团组织的共青团,没有多大所谓的“权力”,而常州共青团带领着一大帮草根青年,却干起了真金白银的营生。场地从哪里来?资金从哪里来?项目从哪里来?
8月中旬,冒着酷暑,我们走进常州共青团,走访青年众创空间,跟设计者、领航者、年轻的创业者们交谈,我们感到了如火的激情,横溢的智慧,不竭的动力,常州青年的创新创业,可谓雨露滋润,万物生长。
放眼全国,当创新创业成为新常态下无数青年的生存姿势和生命渴求,探询常州共青团带领青年创新创业的成功之道,就有了普遍意义和现实价值。
走进“嘉壹度”,创业加一度
一座普普通通的灰色大楼——从外形看,位于常州新北区的“嘉壹度”创业大厦并没有什么特别。
但当你于晚上九、十点钟,走进这开放式的“创业工位”和红绿蓝的“盒子”(独立创业空间),看到不少青年还在伏案工作,另有一群人正围坐在一个“盒子”里商谈开会,你会觉得,空气里都弥漫着创业的味道。大门边、楼梯旁,一行或大或小的“共青团在你身边”的醒目字体,随处闪现,让无论加班到多晚的你都不会感到孤单。
“嘉壹度”是常州共青团为青年人创新创业倾力打造的众创空间之一,也是常州共青团服务青年创业的一个缩影。
“嘉壹度”曾获得江苏省共青团创新创优项目一等奖,它的0℃+1℃破冰启蒙、37℃+1℃破壳孵化、99℃+1℃沸点加速的理念,得到了江苏省省长李学勇的肯定。
自2014年8月揭牌正式运行,一年时间里,“嘉壹度”已经形成面积近8000平方米,集聚了创业咖啡馆、创客空间、创业加速区、天使创业城、众筹平台、公益创业孵化中心等创新创业要素,成为草根创业青年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已有70多家公司入驻营业,还有10多家在排队等待进入。
说起“嘉壹度”的平地崛起,新北团区委书记徐俊就像说自己的孩子,有道不尽的话题。能把“嘉壹度”运作得风生水起,徐俊最大的感慨是要找准共青团工作服务党政中心的最佳结合点。
想当初,徐俊在一年时间里,先后搞了20场大大小小的活动,他觉得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不想,年底总结,区领导带着他一起回忆,两人竟然都找不出哪个活动留下了深刻印象。
回顾工作让徐俊出了一脑门子汗。他可惜自己把一年时间花在东一棒子西一榔头的活动里了,还遗憾自己出力不少却没有让党政真正满意和青年广泛认可,这样下去,往后的工作如何开展?徐俊决定改变。
但究竟怎么个改变法?他脑子里没有概念。于是去北上广学习,李开复开放式办公的创新工场、3W咖啡的孵化模式,让他眼前豁亮,找到了感觉。他的想法和当时刚上任不久的团市委书记潘文卿不谋而合,打造青年众创空间,重点扶助草根青年创新创业。在常州团市委的大力支持下,新北团区委成为了全市青年创业工作的先行探索者。
前路困难重重。先要选场地。徐俊花3个月时间先后跑了十几个场地,市中心的不愿意免费提供,远郊对没车的创业草根又不现实,最后新北区河海街道书记沈春英表态支持:“团干部是有激情的,给他个空间他就会全力以赴。”这样,河海商务大厦就成了眼前的“嘉壹度”。
有了毛坯的场地,还需要60万启动资金。新北团区委全年的工作经费才30万元,不可能全用在这一项工作上。在这个关键时候,常州团市委先后以项目支持方式拨付给“嘉壹度”20万元。徐俊又发动青年企业家支持,再加上团干部自己的腾挪凑借,第一批启动资金总算到位。
说着说着,徐俊乐了。他说,因为找准了“嘉壹度”这个党政所需青年所急的工作项目,两年来,新北区党政先后拨付“嘉壹度”建设经费220多万元,其中60万归他日常工作,这让徐俊如虎添翼。
“嘉壹度”不是传说,而是共青团为青年提供的实实在在的服务。“选准方向,务实苦干,有了成效,各方资源要素自然就会涌来。”潘文卿这样总结。当然,让他津津乐道的还有,在共青团相继建成几个众创空间的强力辐射作用下,常州恒生科技园主动要求与共青团合作,免费提供两栋联排别墅,共建创业园,这便是今年上马的“恒创空间”。
我是帆船,你是海风
四个小帅哥一字坐在我们面前,令人称奇的是他们不仅是白手起家,并且多是90后,都属大学生创业,且都创业有成。他们各不相同的创业故事,听来发人深省。
王舒,24岁,常州海沐森科技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今年4月,在上海参加了Q板挂牌仪式,其时,他创业才一年。
王舒去年大学毕业后,先去澳大利亚留学,两个月便退学归国创业。他结合自己大学四年所学的软件工程专业,在“嘉壹度”开办了自己的公司,计划将常州市200多家幼儿园和早教机构的优质教育资源,整合成学前教育APP,与大众家庭分享。APP预计9月15日上线,上线后当年即推往江苏浙江上海三个省市,争取三年铺满全国。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王舒面临着场地和钱两个问题。为了找场地,他去各个创业园都问了一遍,并同时上网搜索,当输入“孵化器”、“创业”字眼时,屏幕上跳出的都是“常州青年”、“共青团”。他试着给团委打了个电话,就被推荐到了“嘉壹度”,那时候“嘉壹度”即将装修完毕。因为“嘉壹度”租金(大学毕业生每月100元)及办公环境的优势,王舒即刻放弃了其他孵化器来到“嘉壹度”。后来,在常州团市委的帮助下,王舒获得低息贷款50万元,这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嘉壹度”还不断给他介绍投资人,这给了他很大的鼓励和认可,让他灵感的火花迸溅,事业迅猛发展。
王辉,27岁,常州橙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几年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30000人次兼职岗位,2013年荣登“中国好人”榜。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700多万元。创业5年来,公司由最初的5名员工发展成今天的30人,并新成立兩家公司,其中包括一家公益公司。
5年创业能走出一片新天地,王辉说主要缘于他们团队始终有目标,以及团委的扶持。他在大学期间便开始了创业,结合自己所学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做起了门槛较低的广告、名片、条幅等的制作业务。创业初期,因为不懂资金回流概念,陷入了财务怪圈,卖出去的钱不知道及时收回,但去买东西时又要先垫款,这样常常卡壳。关键时刻,他借助了团委的一项青年免息贷款。钱虽然不多,但几天就申请了下来,可谓雪中送炭。
刘鸿飞,24岁,常州迈坤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软件工程师,在校期间在无人机设计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曾做了三个企业的横向项目,也给国家远望科考船做过无人机。眼下,他给东北某市设计的消防用无人机,正在国家审批中,如果审批通过,全省标配,将是上亿元的项目。
颜岩,23岁,常州迈坤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市场宣传,“口袋空调”是他出的点子,又经他们四个同学半年研发成功的。“口袋空调”是一款集吹风和制冷于一体的小巧玲珑、可随身携带的空调,曾获得常州大学生创业大赛的第一名,专家估值800万元。
刘鸿飞与颜岩都是今年的本科毕业生,他俩在团市委组织的一次茶话会上相识,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决定携手合作,把两家公司合并成一家,于今年7月在常州首家青年众创空间——科教城“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成立了“迈坤科技”,他们不但免费获得一块50平米的场地,还于8月,被团市委推荐上了“创新中国”展示平台。参加过这次展示会的刘鸿飞感叹不已,他说这次同台展示的多是大型企业,有硅谷来的,有上榜福布斯的,他诚惶诚恐。这次展示之后,很多经销商都打电话来询问产品情况。
颜岩自称曾经是“问题青年”,在大二之前经常沉湎于网络游戏。大二的时候,学校团委开设了一个“创业社区”,他每天来回路过那里,认识了里面的一些创业朋友。老师也经常介绍情况,受到这种氛围的感染,他创业的念头越来越强,最终走上了创业之路。
因为今年夏天,刘鸿飞与颜岩两人都忙于毕业季,错过了“口袋空调”的生产上市,只能待明年再战。当然,这两个头脑灵活的小伙子创意无限,他们又研发出了“手语翻译器”,这无疑是聋哑人的福音,也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杯咖啡,几把木椅,四个小伙伴娓娓讲述了各自的创业历程和成果,几乎每个人都讲到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共青团对他们的扶持与帮助。年龄最小的颜岩最后发言说,他特别感谢共青团,因为他的创业之路一步步都是团委像导师一样扶着走过来的,开始给项目纠错的是校团委,引导参与比赛及与风投对接的是团区委,产品出来后帮忙搭建推广平台的是团市委。
他发自肺腑的话语,引来了大家的共鸣。王舒更颇有诗意地说道:创业者就像大海里的小船,共青团就像海上的风,她能为我们这艘船加速启航,加快了我们的成功。
这次于咖啡馆里的访谈,没有预演,也没有刻意安排,但是在场的十几个人都感受到了共青团的力量,似乎久违的威信,“一团火”的凝聚力,在小伙伴们的络绎话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的导师,一路永相伴
年轻人的创造力让我们瞩目。但是有成功就有失败,哪里都一样。
就常州青年众创空间里的创业者来看,90%以上都是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或者在校生。在接下来的一天,我们又见到了常州比由网络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之二魏子荐和吕铭岩,他们的另一个重要合伙人冯全回湖南农村老家去了。当然,“比由”是成功的,他们靠山吃山,身处大学校园,只针对于高校校园市场。主打高校移动互联传媒,以“送福利神器”APP为主,打造一个创意趣味性免费传媒模式,宿舍多功能零食箱和高校掌上通,把移动互联融入大学校园目前公司全职员工20人,兼职300余人,月营业额40余万元
在魏子荐和吕铭岩讲述了“比由”多维度的精彩创业故事后,我们又询问了关于他们身边同学的状况。他们说,一些创业成功的榜样,极大地鼓舞了校园里的同学,尤其是毕业在即的同学,他们不想到社会上随便找份工作每月拿两三千度苦日,都有试一把创业的欲望。但是,80%的大学生创业者都可能走向失败。
如何降低失败几率,这恐怕是共青团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常州的几天里,我们先后采访了青年创业导师恽海顺和“诺威兰”青年创业咖啡馆的老板郑隽一。
刚刚34岁的恽海顺,已经做企业十多年,学化工的他,如今已是江苏华达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去年被新北区团委聘为“嘉壹度”的副总干事兼创业导师。像他这样的青年创业导师,常州共有100多位。
自然没有报酬,但恽海顺干得十二分称职。几乎每周,他都会到青年众创空间四五次,时间短则半小时,长则一两个小时,他的微信号也同时向大家开放。对于创业者的失败问题,他常常这样说“你年轻啊,机会成本低,大不了从头再来”, 他认为做对了是企业,做错了是青春。他还喜欢从市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比如他指出“比由”门槛太低要提高门槛才不会被轻易复制,他提示一家集装箱项目,要跟银行结合起来才会有前景他不讲理论,但经常能一语中的。
另外,恽海顺还投资了3个初创项目,包括被很多人看好的“辛巴达众筹”——专注于区域化的投资众筹平台。他觉得这才是支持青年创业的最好方式。
像恽海顺这样有成就又从实践中来的导师,经常不厌其烦地围绕在创业者身边,不但是大家前进的榜样,更能时时答疑解惑,是共青团非常专业又在行的助手,深受创业者欢迎。
去“诺威兰”咖啡馆这天晚上,刚好郑隽一召集他的50个股东和听众开第21次创业分享会,“诺威兰”采用的是众筹模式。郑隽一也是创业青年,曾经先后尝试过数个创业项目,有的成功有的关张,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诺威兰”是他于2012年开业的咖啡馆。初期,客人很多,但新鲜劲过后,却发现基本赚不到钱。郑隽一不得不考虑咖啡馆的延续性,觉得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内涵去衬托它,去年年底就决定把咖啡馆打造成创业平台,并面向周围的创业群体進行股份众筹,一个月内聚集了50个股东,“诺威兰”由原来的偏商务俱乐部转型到了创业俱乐部。依托50个股东,郑隽一在内部开展创业分享会,要求每个股东一年至少举办一次,对外开放,他自己首先带头上去讲创业心得。分享会讲到七八场时,就有听众也要求上来讲创业想法和创业经历。
有讲的有听的,听的也会变成讲的,“诺威兰”慢慢成了众多创业青年的集聚地,人气越来越旺。常州团市委很快瞄准了这块宝地,时常在这里召开创业沙龙,郑隽一说,每次团委举办沙龙,诺大的咖啡馆里外都挤满了人,好有气氛,“诺威兰”成了名副其实的青年创咖。眼下郑隽一的微信已有5000个好友,讲的听的比肩接踵,“诺威兰”成为常州晚间一景。
据常州团市委副书记李磊介绍,“创业导师”与“创业咖啡馆”,是常州共青团为创业青年提供的两种跟踪服务模式,而这不过是共青团服务青年创业链条上的两个点。
实际上,为了提升青年创业的成功率,近一年多来,常州共青团从各个细部入手做基础工作,针对青年对各地各部门创业政策不了解的现状,联合10个部门编印《常州青年创新创业指南》5000本,进青年创业基地、大学校园等创业青年集聚地开展政策宣讲20场。针对初创青年能力欠缺的情况,联合科教城、人社局和常州大学成立常州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举办各类培训班15场,培训青年1100余人次。针对创业氛围还不够浓厚的情况,联合开设诺威兰青年创业咖啡、“嘉壹度”咖啡、欣咖啡等5家创业主题咖啡馆,举办“非创勿扰”创业沙龙15期,实现每周常态化举办一期创业沙龙。针对创业青年经验不足的现状,聘请100名金融投资、创业服务、企业管理专家,组建青年创业梦想导师团,采取“1对3”模式为青年创业提供政策、法律、融资等全程指导服务。针对本土创业青年缺乏展示平台的情况,联合主办“中国·常州长三角互联网大会”、“创新中国·走进常州”智能创造创业大赛、常州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把国内知名投资机构和创业大咖“请进来”,与常州本土创业青年面对面交流,8个项目入围创富中国总决赛;带领30多个青年创业项目“走出去”,多次赴北京、上海和深圳进行路演展示和推广,一半以上获得国内资本大咖的青睐
不懈的探索,路就在脚下
一路的访谈,一路的思考,所有访谈者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常州共青团对青年创业的服务水平。常州团市委书记潘文卿认为,服务的科学性、精准度来自于整体设计和有效推进。
35岁的潘文卿在言谈中经常迸出一些时代用语,他思维敏捷,看问题深刻,且文才口才俱佳。2014年2月,潘文卿由市委研究室调至团市委,他思量自己的工作:共青团作为群团组织,最大的职能乃是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为青年干实事自然是当务之急。但是眼下常州青年的“实事”是什么呢?他先进行了全市排查摸底,排摸结果显示:青年的创业愿望强烈。
方向找到后,团市委加快了探索的脚步,开展调查研究,构建工作体系,并迅速付诸实践。到4月,团市委便出台9条举措破解常州青年创业难题。常州的青年创业工作就这样在团市委的推动下大张旗鼓地拉开了帷幕。一年后,又推出青年创业2.0版,即“链式服务”体系,通过构建“能力培养—孵化培育—金融支持—跟踪服务”的服务链,力求青年创业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作为常州共青团青年创业工作的设计者,潘文卿不是坐在办公室拍脑袋拍出来的计划和方针,学经济出身的他,多行善思,在青年诉求多元化的背景下,他抓准了青年最重要的诉求——创业,并适时提供了一系列贴心服务。他说,我们服务创业青年,践行的关键是两条:一条是群众性,只有深入扎根青年群众,与创业青年打成一片,才能把工作做进创业青年心坎里;一条是科学化,只有提供科学的创业服务,真正解决实际难题,才能助推青年人实现梦想。
如今,通过不懈的探索,常州青年创业服务工作已进入快车道,虽然目前仍然着重“苗圃区”的培育,但潘文卿的初衷已初步实现:满足了青年们的创业愿望;创业带动了就业,保障青年的切身利益;创业是很好的一个经济增长点,而且这种能量不能低估,谁能想到15年前马云创业能有今天?青年人的那些创意和点子,令人振奋。而在这些背后的是,共青团赢得了青年人的心,他们跟着共青团组织走,内心认同我们的党和国家,认同我们的社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正能量。
走在众创空间,潘文卿能随口喊出创业者的名字,说出他们的故事,指出他们的创业LOGO此情此景,让你幡然明白,这位实干者,何以既能高屋建瓴,也能小水滴灌。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等若干年后再看,这批创业青年或许将在常州大地上创造传奇。”——这是他的愿景。而他自己和一大批共青团人,正在常州这片热土上,辛勤培育着传奇的秧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