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澜,远征缅甸的“第一将军”

2015-10-21 18:35戴澄东
环球人物 2015年25期
关键词:缅甸母亲

1984年,戴安澜夫妇与二儿子戴澄东

8月初,南京的天气还很炎热。《环球人物》记者刚下火车,就给70多岁的戴澄东老先生发了短信。半小时后,记者赶到他退休前的工作单位江苏省统战部。谁知老人早已等在那里,一见记者便招呼:“这么大老远的,辛苦了。”

戴澄东是戴安澜最小的儿子。他1岁时,戴安澜牺牲于缅甸茅邦。长大后,戴澄东常读父亲的日记,上面写着:“小澄儿只会笑,不会讲话。”而更多关于父亲的故事,他都是从长辈们那里听来的。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我的父亲是抗日英雄戴安澜,我一直为此骄傲。父亲曾在战场立下了赫赫战功。1933年,父亲29岁,日军进军热河,进攻山海关、长城各隘口,长城抗战打响。父亲从南方赶来,参加了古北口战役,任17军25师145团团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父亲先后率部参加了保定、漕河、台儿庄和中条山等战役。1938年5月,因屡立战功,他被提拔为第85军第89师副师长。次年1月,又升任第5军第200师师长。

父亲曾率第200师出征缅甸,这是当时中国唯一的一支机械化师。在出征缅甸的关键性战役中,父亲取得了胜利,全师因此受到国民政府的嘉奖,父亲也荣获四级青天白日宝鼎勋章,被蒋介石称赞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而盟军对他也赞赏有加。时任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评价父亲说:“近代立功异域,扬大汉之声威者,殆以戴安澜将军为第一人。”

1942年,父亲在战斗中负伤,殉职缅甸。第二年3月,父亲的追悼会在广西全州湘山寺前举行。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李济深在悼词中说:“戴故师长为国殉职,其身虽死,精神永垂宇宙,为中国军人之模范!” 重庆的蒋介石也献挽联一副:“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毛泽东也在延安为父亲作诗,写下《五律·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你一定愿意要英雄父亲”

父亲1904年生于安徽无为。小时候读过些书。父亲原名戴炳阳,1924年大革命爆发,他投奔国民革命军,后进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当时,祖国正处于危难中,父亲十分难过,为“镇狂飙于原野,挽巨澜于既倒”,改名字叫“安澜”。

1926年,父亲与自小定亲的母亲在广州国民革命军司令部成了家。婚后,养育我们兄弟姐妹4个。1928年大哥满月时,父亲陪母亲去照相馆拍照。其中有一张父亲的单人照母亲一直带在身边,刚识字的母亲还在背面写下“亲爱的澜哥哥”。

在母亲眼中,父亲是个善战的军人。父亲曾跟母亲说过在前线作战的细节,他们常准备一桶凉水放在身旁,枪打热了,就放进去降温。寄回来的家书中,父亲总提到今日大捷的消息。母亲就认为,父亲是不会打败仗的。

在哥哥姐姐的记忆中,父亲在军队训练时,声音很大,大家都怕他。但回家后,却很少说话。父亲平常喜欢看书,不管行军打仗多累,回家后都会安安静静读书。

在部队,父亲同样没停止学习。他跟大学生学几何、练英语。在日记中,父亲写道:即便在炮火连天的日子,也要求得知识的丰富。日记中有70%的内容记录了他的学习成果。后来,父亲带远征军作战时,已经能和英国人用英语交谈了。有一次,父亲去缅甸眉苗开会,迷路了。两辆小轿车打他跟前过,父亲挥手拦下,大概问了一句:“Where is Meimiao(眉苗在哪里)?”坐在副驾上的人刚好认识父亲,说:“老戴你疯啦,这是委员长的车。”父亲一看,里头是来缅甸战场视察的蒋介石和宋美龄。

父亲在前线,总会记挂着母亲和我们。他曾遥寄家书说:“篱儿(姐姐戴藩篱)要买皮鞋,是不成问题,现在还在打仗,无市场可买,稍迟再买来给她。”四处的征战,常让他与我们聚多离少。哥哥告诉我,父亲曾跟他说:“你要这样想,你有个英雄父亲,当然是常常离别。如果我是田舍郎,那我们可以天天在一起,但你愿意要哪一种父亲呢?我想,你一定愿意要英雄父亲。”

“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

大革命那几年国内混战,父亲在广州,后来参加北伐。1928年,他亲历了日本人制造的济南惨案,决心要与日寇拼杀到底。

有人说,与其他将领相比,父亲是更纯粹的军人,他是国民党将领,但对国共合作、全民团结抗战的支持是无私的。父亲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当听说八路军在一次战斗中给了日军沉重打击,他写下:“抵抗日寇必然是前方与后方两个战场一起之努力,中国之抗战必然是全民族之抗战。”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在英美的一再要求下,中国组建远征军,父亲受命率第200师征战缅甸。蒋介石曾单独召见父亲,询问在日军进攻的重镇东瓜,第200师能否坚守一两周,打胜仗?父亲立下军令状:“戴某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敌凶焰,固守东瓜。”战前,父亲立下遗嘱:“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之后,父亲率领部队同4倍于己的日军苦战12日,成功掩护英军撤退,歼敌5000余人,东瓜保卫战大胜。

1942年4月21日,父親又奉命收复东瓜以北的棠吉,大批日军由泰国、老挝边境窜至中国军队后方围攻,第200师陷入重围,上级急令其突围回国。5月18日,父亲率部突破最后一道封锁线,过公路时遇敌人伏击。大炮轰鸣,敌军的机关枪一阵扫射,父亲中了4枪,胸部、腹部各两枪。这4枪都没打中父亲要害,如果有药品医治是不会致命的。父亲顾不上伤口,躺在担架上继续指挥全师向缅北撤退。几天后,伤口都生了蛆。5月底,父亲的担架被抬进缅北茅邦村山上的一座小庙。598团团长请示部队该从何地退回祖国,父亲已说不出话了,他指指地图上的瑞丽,示意部队在此过境回云南。随后,父亲朝北向祖国看了一眼,便与世长辞了,年仅38岁。

父亲牺牲的消息电传回国内,蒋介石命令一定要将遗体抬回来。缅甸天气炎热潮湿,过了两三日父亲的尸体开始腐烂,只得在中途火化,用木板做成简易棺材,装敛了骨灰,沿着滇缅公路向北抬运。

“国家没有忘记抗日英雄”

父亲牺牲的时候,哥哥还在读中学。那天,他正在学校玩双杠,高年级的同学走过来问:“你爸爸是戴安澜?”“是。”“死了。”哥哥听到手一滑,从双杠上摔了下来。回家后,母亲已得知父亲牺牲的消息,两个人抱头痛哭。母亲曾收到父亲从前线寄回的“为国战死,事极光荣”家书,但真正面对父亲的死讯,还是没法接受。迎接父亲棺木时,母亲哭得撕心裂肺,一定要开棺见人,几个抬棺木的士兵劝了好一阵子,说“公殡过了才能開”,母亲才作罢。

家里没了主心骨,母亲很消沉、也不想活了,后来才慢慢坚强起来。小时候,我们一家人过得很苦,炒菜放很少的油,冬天穿着单裤。父亲生前节俭,除了几件好点的衣裳,什么也没留下。即便如此,国民政府给的20万元特别抚恤金,母亲还是全捐给了戴安澜高级技术学校,作为办校经费。为了生计,母亲带着我们耕地种菜、种棉花学纺织,很是辛劳。她还要照顾跟我们一起生活的奶奶、叔叔和姑姑,处理家里的大小事务。

父亲牺牲后,我们住在贵阳,而父亲的棺木一直在广西。后来日本人打到广西,我们将父亲的棺木迁到贵阳。抗战胜利两年后,母亲带我们去了南京,又多次找政府,终于将父亲的棺木运回家乡,安葬在芜湖赭山北面,坐朝长江和故乡无为县。国民党退败台湾前夕,有人找到母亲,希望我们全家能去台湾。母亲拒绝了,她说:“安澜葬在哪里,家人就要一辈子守在哪里。”

很多年后,母亲还是常常提起父亲,她总唠叨:“几十年了,你父亲连个梦都没有托给我。”母亲说,父亲的魂还在缅甸,他牺牲的那座寺庙里。1971年,母亲去世,和父亲葬在了一起,但她的心愿成了我的心事。2007年我退休了,就想着要去父亲牺牲的茅邦村祭拜,把父亲的灵魂迎回来。

2011年,我去了缅甸北部的热带雨林,坑坑洼洼的土路,行走十分不易。我很难想象,父亲与战士们行军打仗,要经历怎样的苦难。如今,茅邦村已被废弃,寺庙只剩墙基痕迹。我拿出手抄的《陀罗尼经》焚烧,跪在地上祭拜起来。不一会儿下起了小雨,一位当地人告诉我,灵魂不能暴露在太阳下,这是你父亲来与你相认了。

这次前在缅甸,我还去了父亲曾经战斗过的东瓜、棠吉。有一座碑上刻着“中国远征军纪念碑”8个字,据说中国远征军的纪念碑仅剩下这一座。我想在父亲牺牲的地方建一座第200师阵亡将士纪念碑,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一份战士名单。当年赴缅作战有9000名官兵,死伤5000名,名单上却只有56个人的名字。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国家举行了盛大阅兵,很多老兵受邀参加,我姐姐戴藩篱也坐在参阅敞篷车上。她跟我说:“国家没有忘记抗日英雄,我们为父亲,也为更多没有留下名字的英雄先烈自豪。”

猜你喜欢
缅甸母亲
State Councilor and Foreign Minister Wang Yi and Myanmar’s Foreign Minister U Wunna Maung Lwin Inaugurating the Consulate-General of Myanmar in Chongqing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缅甸外长温纳貌伦共同为缅甸驻重庆总领事馆揭牌
母亲的债
缅甸琥珀中首次发现虾类化石
缅甸希望20年内赶上新加坡
给母亲的信
多了或少了的岁月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