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教学切入设计比较好

2015-10-21 17:23张志刚
新校园·中旬刊 2015年11期

张志刚

摘 要:本文以“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教学实践为例,以“学生所惑”为教学切入点创设学习情境,通过思不同教学切入设计的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教学切入点;积极思维

高中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知识体系完备、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在学习实践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提升的数学思维让人终身受益。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们着重观察任教年级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现目前我校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依靠教师的传授,学生不会主动学习;而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研“教”多、研“学”少,是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因素。这些都与新课程理念相背离,急需改变。我们思考并尝试解决三个问题:教师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在哪里?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怎样放手才能放心?

下面以“事件的相互独立性”为例,介绍我校在高中数学课堂改革中的一些尝试。“事件的相互独立性”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了计数原理和概率的基础上进行的。鉴于学生已有的数学分析能力,教学从“学生所惑”入手,引导其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重在进一步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以“学生所惑”为教学切入点

我针对本节课的引入环节,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引入方法。

第一种引入设计。从“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这句古话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从数学的角度,你能做出解释吗?根据民间流传的谚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有一道谜语,“皮匠A”猜出的概率为0.45,“皮匠B”猜出的概率为0.55,“皮匠C”猜出的概率为0.60,问:该谜语被猜出的概率有多大?我最初考虑以谚语引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探究,借此可复习互斥事件及对立事件的概念,并为新知识的探究做铺垫。但是针对我校的学生来说,直接接触问题,许多学生不知从何做起,超出学生认知现状的引入是不恰当的。

第二种引入设计。甲盒有大小、形状相同的3个白球,2个黑球;乙盒有大小、形状相同的2个白球,2个黑球。事件A:从甲盒里摸出一个球,摸到白球;事件B:从乙盒里摸出一个球,摸到白球。问:事件A发生后,事件B发生的概率有多大?事件A不发生,事件B发生的概率有多大?这种引入特别重视了新概念的形成过程;许多学生知道从古典概型算起,可估算出结果,察觉到与以往知识的不同;这种设计着重复习已学内容,看似为新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但这种呈现方式过于显性、直接,缺少探究的空间,几乎是教师直接把概念“抛”给学生。这种直接引入可看作急功近利的引入,并不是好的教学切入。

针对前两种设计的优点与不足,我们才有了第三种引入设计。请解决下列问题:

(1)盒里有6个红球,3个黄球,l个绿球,现从中取出一个球;取到红球的事件为A,取到黄球的事件为B,事件A与B有什么关系?

(2)一个口袋中有2只红球和2只黄球,从中拿出1球,不放回,再拿出1球;那么拿出的2只球都是黄球的概率为____;拿出的2只球颜色不同的概率为____。

(3)判斷下列事件A与B有什么关系?

把一枚均匀的硬币连续掷2次,事件A:第一次正面向上;事件B:第二次反面向上。

一个骰子连续掷两次,事件A:第一次掷骰子,得到点数为奇数;事件B:第二次掷骰子,得到点数为3的倍数。

先以两个小实例复习已学内容,问题难度不大,学生能够顺利解答,这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铺垫;然后通过抛硬币、掷骰子等学生熟悉的例子,熟中出新、熟中出惑,学生历经自身体验、认知生活中的相互独立事件,亲身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最后,我采用了第三种引入设计。

课后想来,教学切入设计所展现的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有效,我认为第三种方案更完美,教学就是让学生“再创造”的过程,是提升数学教学价值的需要,也是加深对数学知识本质理解的需要。

二、设置认知冲突,以“概念的形成与深化”为课堂关注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后,我设计了概念的深化练习,判断下列事件是否为相互独立事件:

(1)篮球比赛的“罚球两次”中,事件A:第一次罚球,球进了;事件B:第二次罚球,球进了。

(2)袋中有三个红球,两个白球,采取不放回的取球,事件A:第一次从中任取一个球是白球;事件B:第二次从中任取一个球是白球。

通过两个练习的解答,帮助学生加深对相互独立事件概念的理解。这里的第二个例子中,事件A是否发生,直接影响事件B发生的概率。通过研究第二个例子,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广泛搜集学生的解法并进行细致分析,努力找到判断两事件是否为相互独立事件的依据和基本方法。进而通过广泛举例,让学生感性上发现、体验、认知生活中的相互独立事件。

三、铺垫平、搭梯稳,以“想办法让学生会用”作为课堂落脚点

典型例题:经过多年努力,到2012年北京乒乓男、女队团体实力明显提高,男队夺冠的概率为0.2,女队夺冠概率为0.9。那么,北京乒乓男、女队团体双双夺冠的概率有多大?

变式1:只有女队夺冠的概率有多大?

变式2:只有一队夺冠的概率有多大?

变式3:至少一队夺冠的概率有多大?

变式4:学生尝试自己编制问题。

通过变式问题,由浅入深、多个角度、多种方法求解,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逐一解答问题后,可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制问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思维得以升华。

四、“事件的相互独立性”课后的体会

第一,要为学生独立学习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通过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经验,增强自信。

第二,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设计任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自解答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生活与数学“零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三,多角度呈现问题并指导学生创新编制相关习题,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第四,通过教师创设学习情景,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能更多、更深地参与课堂活动,发现并探究问题,并勇于表达意见。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情景,引导学生独立探究,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提升了学习效益;学生不仅学有所得,更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协作能力。

一次有益的尝试,让学生和我收获了很多。学生不是缺乏能力,而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信任、缺乏发现学生闪光点的眼光,缺乏对教与学关系的认识和研究。以上是我在数学课堂改革中的一些尝试和感受,使我对课改理念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理解,使我受益匪浅。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使教师的“教”更好地让位于学生的“学”,为学生设计更好的教学切入方式,为学生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给学生自学的时间、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