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善于倾听等

2015-10-21 18:21张达明等
老友 2015年4期
关键词:杨靖宇任弼时抗联

张达明等

任弼时与人谈话时,总是凝神聚目静听人叙说,从不打断对方的发言,同时边听边沉思,中间绝无漫不经心。听人言毕,他才说出自己的分析和见解,回答最需要回答的问题。

一次,秘书师哲反映一个问题,任弼时细心倾听着。师哲讲完后,他才对其中的一些偏差予以纠正。师哲这时才知道,任弼时对所反映的问题是完全了解的,便好奇地问:“您既然对我反映的问题完全了解,为什么还要耐心听我汇报完呢?”

任弼时微笑着说:“你兴致勃勃地来反映情况,我怎么好意思给你浇冷水呢?何況我还想知道更多的情况。否则,以后你还会来找我吗?”

师哲说:“您能耐心听我反映问题,确实让我很感动,但这样一来,可就耽误了您的时间啊!”

任弼时却不这样认为,说:“听取下级汇报和反映情况,是每个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责之一,如果高高在上,不就成了聋子瞎子了吗?做出的判断不出现失误才怪呢。”

这次谈话让师哲受益匪浅,感慨道:“正因为弼时同志善于同干部、群众商量问题、征询意见,采纳别人的建议,所以他的指示才容易得到贯彻执行。”

任弼时的另一位秘书叫叶蠖生,他曾写文章回忆了类似的一件事:有一次,我和弼时同志谈起边区机关和部队中存在的问题,他一言不发地倾听着。我以为一定是我提出的问题很深刻、很新鲜,才引起他的注意。等我谈完后,他一条条分析给我听,哪些缺点已经克服了,哪些缺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无法立即克服,只能等待时机成熟,才能完全纠正。这时我才发现,他知道的比我更多。他如此倾听,并不是因为我所谈的问题新鲜和深刻,而是对下面同志提意见的一种鼓励。假如他不愿承担这种不必需的额外工作,他可以说一声“我早知道了”来打断我的谈话。但他不这样做,脸上总是挂着慈祥、和善的笑容,如果汇报中因紧张卡了壳,他就亲切地启发我打开思路,使我在他鼓励的眼神中重新恢复了自信。

凡是与任弼时有过接触的人,都有一个共同感受:不管认识不认识,他都热情地同对方打招呼、握手,亲切地让你坐在他身旁,仔细倾听你说的每个字、每句话。当你对某个问题有困惑时,他总是耐心地向你解释,直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他不徐不疾的话语,总会使你眼前豁然开朗,然后心情愉悦地满意而归,干起工作来也格外有精神。

杨靖宇绝境话生死

亦军

1939年是抗联一路军抗战以来最为艰苦的时期,部队伤亡很大。天气很冷,抗联战士的棉衣又不够,有的同志手脚都冻伤了。可是敌人的部队越来越密集,讨伐越来越频繁。杨靖宇司令带领300多人在正面吸引住敌人,由机枪连开路。生生撕开一条口子。但是,当抗联部队经南泊子突围到了五金顶子时,敌人已经纠集了更多的兵力,逐步围了上来。

夜里,气温降到零下40多摄氏度。更困难的是没有吃的,不要说粮食,连草也埋在二三尺深的积雪里,没法找,没法挖,抗联战士只好吃那难咽的树皮。他们先把老皮刮掉,再把那层泛绿的嫩皮一片片削下来,放在嘴里嚼啊嚼啊,勉强咽下去。

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天气的恶劣,生存条件极其困难。抗联一路军已经面临绝境。

1940年2月的一天。杨靖宇一边和战士们同吃着一碗用雪水煮的糊糊,一边对警卫员谈起了牺牲的话题,谈起了对生死的看法。他十分沉静地说:“革命,打鬼子,总有人要去死。有人死,也还有人活,死人有数,活人无数。就是我们这些人都牺牲了,还会有活着的人继承我们的事业,革命总是会成功的。”这段铿锵有力的话语,激励着行将弹尽粮绝的战士们坚持战斗。

此后几天。他没有吃过一粒粮食,饿了就以草根、棉絮充饥,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40年2月23日下午,敌人在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包围了杨靖宇,劝他投降。杨靖宇一句话不说,依然不停地用手枪向敌人射击。一路军的战士们,仿佛记住了杨靖宇那番谈生死的话,就是在被敌人的刺刀捅进胸膛时也面不改色。敌我恶战20多分钟后,一弹命中了杨靖宇左腕,他的手枪落在地上。他继续用右手持枪应战。下午4时30分。杨靖宇被敌弹射中胸膛。壮烈殉国,年仅35岁。

杨靖宇为国捐躯后,日本侵略者剖开了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饿得变了形,里面除了尚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外,一粒粮食都没有!

责编/邑金

猜你喜欢
杨靖宇任弼时抗联
与你携手长征
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杨靖宇的最后时刻
读《抗日英雄杨靖宇》有感
任弼时教练警卫班
历史细节中的任弼时
痛悼抗联老战士李敏
历史细节中的任弼时
抗联英雄赵尚志
杨靖宇:抗日战场上的铁血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