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窦建德及其夏政权

2015-10-21 17:21马盼
新丝路(下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历史意义

马盼

摘 要:隋末起义在我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隋王朝也随着农民起义土崩瓦解。窦建德作为隋末农民起义的三大领袖之一,其建立的夏政权为后来的农民起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夏政权是我国农民战争史上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农民政权。它的建立,既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又具有农民政权的示范作用,表明我国农民阶级有了新的觉醒。

关键词:隋朝;农民起义;窦建德;夏政权;历史意义

隋末唐初,炀帝的残暴统治,繁重的徭役,兵役、赋税迫使千千万万的农民背井离乡。“穷人无告,聚为盗贼,耕稼失时,田畴多荒”[1](P2184)。地方官又“各专威福,生杀任情”[2],这进一步激化了统治阶级的矛盾,爆发了一系列农民大起义,以窦建德为首的声势浩大的武装力量,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起事,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失败,历时十年之久。它不仅在广袤的河朔地区叱咤风云,而且还建立了政权,与隋唐封建王朝次第并存达四年之久,成为史学界不得不提及的一桩大事。窦建德个人的性格及其能力为以后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王亚勇同志《农民起义的封建化与窦建德的失败》一文对窦建德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将窦建德内部封建化思想进行剖析总结。马学华《窦建德及其封建正统意识》分析了窦建德封建正统意识对其政权建设的积极意义。赵文润《略论隋末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揭示了农民战争的作用,在于促使新的统治者正视前朝教训。学者们对于窦建德农民起义的研究,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但是却忽视了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中农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用阶级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历史心理分析方法对于夏政权建立之前的窦建德的性格,能力进行分析,从实际出发,进一步阐述了窦建德夏政权的历史意义。

一、夏政权建立之前的窦建德

马克思主义在评价历史事件时,肯定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但也非常重视领袖人物的作用,马克思说过“时势造就英雄,英雄也会影响历史发展进程。”隋末农民起义的窦建德在起义前后便从不同方面显示出他的智慧和能力,因此在讨论夏政权之前对他的个人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对于我们分析窦建德的成功原因和夏政权的历史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窦建德的性格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能够决定一个人的成败,通过对窦建德的性格的分析,我们能够充分了解窦建德本人的一些情况,以及他成功的因素,有助于我们了解在隋朝末年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农民起义发展的状况。

据史书记a载,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漳南人(今山东夏津北),性格豪爽,多行侠仗义。史载“乡之丧亲,贫以无葬,建德方耕,闻之叹息,遂解耕牛与给丧事,乡党异之”[3](P2234)。因而在父老乡亲中有很高的威望,“父卒,送葬者千余人,凡有所赠,皆让而不受”[3](P2234)。可见建德是一位集勇气、才气、不贪便宜的英雄。另外,当时炀帝穷兵黩武,天下动荡。窦建德同县人孙安祖同被征调。“安祖辞以家为水漂,妻子馁死,县令怒笞之。安祖刺杀令,亡抵建德,建德舍之”[3](P2235)。面对同乡有难投奔,仗义收留而不畏惧引火烧身。可见其对朋友的义气。而在后来投奔高士达后,尽力扶持,待士达死后,他亲自为士达发丧,因而士气大振,得到了广大农民军的拥护。正因他的忠义的性格,为其后来农民起义奠定了一定基础。

建德不仅义薄云天,而且行事勇敢果断。在大业七年(611年)隋征兵侵略高丽,官府见他勇武,补为二百人长。然而时事所变,因为他支持孙安祖赴高鸡泊起义,引起了官府的怀疑,郡县捕杀了他的全家。当他听到全家被屠杀的消息后,他已随征伐高丽的大军出发,正在进行河间途中,毅然率部下二百余人参加了河北清河地区的高士达起义军,时年611年冬,开始了反抗斗争。从这里可以看出,窦建德处事勇敢果断,在危机关头,果断起义,开始了他的传奇的起义生涯。

在其起义生涯之中,窦建德的大公無私主要体现在他对待下属士兵上,史书记载,每次打完仗后,“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3](P2236),士兵们感受到建德的侠义,更是为其赴汤蹈火。在战争中,“得<隋>宫人数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4]。另外他也能做到每次打仗必身先士卒,赢得了士兵的拥护和敬佩。在生活方面,他朴实无华,体恤下层,史称他“性约素,不喜食肉,饭脱粟加蔬具,妻曹未尝衣绒绮,与士卒均执勤苦,无暴虐及民,无淫凶于已,故兵所加而胜”[5](P3699)。正因为他能够和士兵同甘共苦,由此也赢得了士兵们的拥护,他的起义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隋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力量。

正是具备了以上的性格特点,窦建德才能在众多的农民起义军中脱颖而出,成为河北义军的领袖人物,并最终建立农民自己的政权,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2.窦建德的能力

一个伟大的成功者往往会具有一些常人所不具备的能力,窦建德作为隋末三大农民起义军之一的领导者,当然也具有一些超出常人的能力。

窦建德参加起义军以后,隋炀帝派杨义臣到河北镇压农民起义军。张金称被俘牺牲,杨义臣乘机进兵,攻打高士达、窦建德。窦建德劝高士达曰:“杨义臣善于用兵,兵锋正锐,势不可挡,不如暂且退避,等他求战不得,士卒疲劳,再来乘机进攻方能取胜”[3](P2236)。士达不听,打败战死。杨义臣以为高鸡泊义军已经瓦解便撤走了。隋军撤走后,窦建德趁此机会,收编余部,并亲自为高士达发丧,因而士气大振。史载:“建德收其余部,军复大振,自称将军”[3](P2237)。成为独树一帜的队伍。随后,率军离开山东往河北地区发展。史称其“行军有律,而身兼勇武”[6]。在作战上能身先士卒,在他的带领下,起义军才能不断发展壮大,除了在起义军初期多次打败隋朝政府军的镇压之外,在夏朝建国后,窦建德多次攻城掠地,将他的指挥能力发挥到极致。武德二年九月,窦建德向南进犯相州,河北大使淮安王李神通抵御不住,撤退到黎阳。相州被攻破,杀掉刺史吕珉。接着进攻卫州,打下黎阳,唐朝左武卫大将军李绩、唐高祖皇妹同安长公主和李神通一起被俘。滑州刺史王轨被奴仆杀死,奴仆带着他的首级投奔窦建德,窦建德说:“奴杀主大逆,吾何为受之”[1](P2264)。下令立即处斩奴仆,而把王轨的首级送回滑州。滑州的官吏百姓为之感动,当天就投降了。齐州、济州以及兖州叛军统帅徐圆朗等都闻风而降。至此,窦建德占据了河北的大部分地区,成为与长安李唐、洛阳王世充鼎立的势力之一。

由此可见,窦建德的领导能力得到了起义军大部分人的认同,也正因为如此,起义军的规模才可以越来越发展壮大最终成为灭亡隋朝的重要力量。再者,窦建德还有超强的组织能力。主要体现在他对于整个起义军的组织和领导上。在高士达战死以后,窦建德能够很快地掌握整个起义军的领导权并不断发展壮大,体现了他的很强的组织能力。另外在窦建德领导起义军的过程中,建德“每倾身接物,与士卒均执勤苦[3](P2235)。以至于“人争附之,为之致死”[3](P2235)。他对于身边的将士及其宽容,“建德宽容御众,得其归附”[6],正是他广泛搜罗人才,重用和信任知识分子,因此,建德有了一批为之效死力的兄弟。

一个农民起义领袖,在有了领导指挥能力之下,谋略也是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窦建德的谋略能力在起义军发展的初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眼光远大 ,早在王薄长白山起义发动之前 ,就预见到隋场帝的暴虐统治“今发重兵,易可动摇,丈夫不死,当立大功”[3](P2235)。并亲自参与高鸡泊农民起义的组织工作。他智略过人,由于他的加入,高士达农民军得以发展壮大。又如在杨义臣攻打高鸡泊时期,以独到的眼光劝说高士达暂避锋芒,虽然士达不听以失败告终,但也可以窥探出他的智慧。随后在高士达阵亡后,不以胜败改变初衷 ,不屈不挠 ,前仆后继,仅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不仅拯救了一支垂危的农民军,而且使它的规模有了更大的发展这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未尝不是一个奇迹。公元617年隋炀帝命左翊卫将军、涿郡留守薛世雄率精兵3万南下,以解东都之围,并沿途镇压农民起义军。窦建德在其进抵河间时,选拔精锐埋伏于河间城南,并扬言害怕薛世雄。果然薛世雄“以为建德畏己,乃不设备”[3](P2238)。窦建德亲率1000余人在大雾中发起猛攻,大胜隋军,乘胜攻下河北大部分郡县。在他建立夏政权后,对待隋官员“随才受职,委以政事”[3](P2239)。从这里可以看出窦建德的足智多谋,在带兵打仗,委任官员方面有着足够的智慧,这也是他能够成为领袖人物的重要原因。

窦建德作为下层农民的代表人物,骨子里的封建正统思想伴随了他的一生。他作为一个封建制度下的农民,自幼所受的影响,所接受的思想,只能是封建思想[7]。尤其是从接受王琮投降的事件开始,在闻炀帝凶讯,帅吏师发丧,乘城者皆哭。建德遣使吊之,琮因使者请降,琮言及隋亡,俯伏流涕,建德亦为之哭泣。以琮为瀛洲刺史[3](P2241)。并杀宇文化及,追谥隋炀帝为隋闵帝。窦建德传统的封建气息越来越浓厚,农民起义的领袖气息越来越淡薄。忠孝信义成为其践行的标准。例如在对待王琮这件事情,将士极力劝说杀他泄恨,但是窦建德以不能违背了信,即不能失信于他,不仅没有杀害,并且给予他官职。之后,在对待许多隋朝的文武大臣,同样固执的一味的信任和重用。窦建德在走向封建化道路后,起义初衷完全改变,开始扩张,兼并[8]。虽然说这些作用对夏政权的建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也毫无疑问的将给夏政权带来巨大的隐患。

以上种种表明,窦建德一介农夫,以其“眼光远大、志略过人、坚忍不拔、大公无私、朴实无华”[9]等精神,集许多优良品质于一身的领袖人物,他的个人性格及其能力,为其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其日后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3.对于窦建德的评价

窦建德夏政权作为农民政权,虽然在传统意义上不被看作是正统政权。但是,这个政权的存在、窦建德的政治政见,还是可圈可点的。对此,《新唐书》、《旧唐书》充分认识到并予以肯定。

《旧唐书》:“建德义伏乡闾,盗据河朔,抚驭士卒,招集贤良。中绝世充,终斩化及,不杀徐盖,生还神通,沉机英断,靡不有初。及宋正本、王伏宝被谗见害,凌敬、曹氏陈谋不行,遂至亡灭,鲜克有终矣。然天命有归,人谋不及。”赞曰:“世充篡逆,建德愎谏,二凶即诛,中原弭乱”[3](P2243)。

《新唐书》:“其剧者,若李密因黎阳,萧铣始江陵,窦建德连河北,王世充举东都,皆磨牙摇毒以相噬螫。其间亦假仁义,礼贤才,因之擅王僭帝,所谓盗亦有道者。本夫孽气腥焰,所以亡隋,触唐明德,折北不支,祸极凶殚,乃就歼夷,宜哉”[5](P3703) !

以窦建德为首的河北义军在山东、河北广大地区坚持反隋和反唐斗争长达12年之久,是推翻隋炀帝暴政斗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窦建德领导河北农民起义,击杀薛世雄,称雄河北,建立夏国,攻灭宇文化及,恩抚人民,作出了光辉的贡献。窦建德虽因缺乏政治远见等原因犯了一些错误,但他仍不失为一位杰出的农民领袖。据载,“唯夏氏为国,知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6]。可见在窦建德的统治之下,民风纯正,一片安详的景象。所以窦建德的遗爱,仍然长期存留在河北人民的心中。河北大名县有“窦王庙”,父老群祭,历久不衰。由此看来,窦建德以及他所建立的夏政权在河北百姓心目中是深受百姓爱戴的,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夏王朝的建立及其机构设置

夏政权在建立过程中,在官制,人才选拔,外交,军事等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于巩固夏王朝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夏政权的建立经过

武德元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窦建德长乐政权的反隋意义不复存在。为了显示自己政权的正统性,五月,窦建德改称夏王,十一月,改国号为夏,并建元“五凤”。至此窦建德的大夏政权完全建立。并且成为与长安李唐,洛阳王世充政权鼎立的政权。

2.夏政权的机构设置

窦建德在建立大夏以后,在人才选拔上,元從故将始终是大夏军权的最高将领,在大夏内部有决定影响[10]。而对于外来的能人谋士,他也能广泛搜罗,并且予以重用。武德四年五月,“窦建德尚书右仆射裴矩、兵部尚书曹旦,以传国八玺等来降”[11](P1566)。“隋郡县吏多以地归之,势益涨,兵至十余万”[10]。逐渐开始了政权的机构设置。武德二年,窦建德率军攻破聊城,灭掉了倒隋的军阀势力宇文化及,并俘虏了宇文化及以及大批的隋朝旧臣,其中就有裴矩,崔君肃,何稠,虞世南,欧阳询等人。正是大量隋朝故吏的涌入,对于建德在政权建设方面起到极大的优越性。在这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是裴矩。裴矩原是隋朝的黄门侍郎,后来为宇文化及所重用,“又为窦建德所获,建德以矩隋旧臣,遇之厚”[5](P3697)。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让他掌握了夏朝的礼仪,人事,制度,法律等各方面的大权。另外,委任崔君肃为侍中,何稠为工部侍郎,虞世南为黄门侍郎,欧阳询为太常卿。饶阳令宋正本,博学有才气,建德引为谋士。设为纳言官。另外,委任崔君肃为侍中,何稠为工部侍郎,虞世南为黄门侍郎,欧阳询为太常卿。饶阳令宋正本,博学有才气,建德引为谋士。设为纳言官。这些措施一方面使得夏政权的机构趋于完善,同时也使夏朝沿袭了隋朝旧制,具备了一个王朝该有的的规模和气度。虽然夏朝的制度基本上是隋朝制度的翻版,但它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是农民起义军进行理性化政权建设的开始,对大夏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为夏政权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在外交方面,窦建德与突厥相处融洽。619年,突厥派“处罗迎隋皇后及齐王”[3](P3566),建德遣千余骑返之,与突厥保持良好关系。

3.夏政权的扩张

窦建德建立夏政权以后,随后进行了一系列扩张。其先后灭掉了多个割据政权,最终确立了夏政权在河北的霸主地位,同时稳定了河北地区的形势,为以后唐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吞并许国

公元618年9月,宇文化及称帝建许国,年号天寿;公元619年,唐高祖李渊派遣李神通率兵讨伐宇文化及,迫使宇文化及东走聊城,同年,夏王窦建德以讨逆为名,派兵进攻聊城,李神通退兵。2月,夏王窦建德在宇文化及新招降的将领王薄的引领下,攻破聊城,擒斩宇文化及,吞并许国。

(2)吞并魏国

公元618年11月(46岁),魏刀儿称魏帝,不久夏王窦建德派人与魏帝魏刀儿沟通联合,夏王窦建德趁魏帝魏刀儿麻痹无备时,派兵袭击魏国,魏帝魏刀儿被其部将执送夏王窦建德处斩杀,夏王窦建德吞并魏国。

4.迁都扩土

公元619年8月(47岁),夏王窦建德迁都都州(今河北永年东南),随后不断兴兵吞并周边州郡,是年,大夏政权已拥有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南与洛阳的王世充抗衡,西与关中的唐高祖李渊鼎立对峙。达到军事上的鼎盛时期。

5.夏政权的灭亡

公元620年七月,李世民统率大军进攻洛阳王世充。次年三月,窦建德为了维持唐,郑,夏三者之间的鼎足关系,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救援王世充。由于窦建德不听属下凌敬西喻太行的建议,孤注一掷,与李世民的大军在武牢对阵。结果,被李世民用计大破夏军,窦建德兵败被擒。七月,窦建德被杀害于唐京师长安,年仅四十九岁。夏政权也随之消亡。

三、夏政权的历史意义

夏政权在隋末战乱中,填补了隋朝灭亡的政权真空和社会政治真空。承担了政权管理社会、治理社会、安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窦建德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客观上符合农民的愿望和要求,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趋势,不仅对隋末农民政局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推动了中国农民起义的向前发展,对后世农民起义的作用不可估量。

1.稳定了河北地区的形势

窦建德夏政权的建立,对于稳定河北地区的形势,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促进河北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窦建德及其他所领导的义军大多也出身寒微,因此深知百姓疾苦。在长乐王时期,窦建德政权就比较注重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与民休养生息。在夏政权建立以后,吸收了大量隋朝的旧臣进入统治阶层,如裴矩,虞世南,欧阳询等一批治世能臣,在他们的治理下,河北地區的遭受严重破坏的经济形势有了一定的好转。保障了河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另外,由于夏政权在军事上的强大保证,也使得河北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免遭了战火的蹂躏,社会稳定,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也正因为如此,在窦建德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河北地区的百姓还感念他的恩德,为他立祠祭祀,香火不绝。

2.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

窦建德在建立夏政权的过程中,多次打败了隋朝军队的镇压。不得不承认,其打击山东士族的赫赫战功不可否认[12]。特别是在公元617年当隋炀帝命左翊卫将军、涿郡留守薛世雄率精兵3万南下,以解东都之围,并沿途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时候,窦建德设计埋伏,大败薛世雄,并趁机攻下了河北的大部州县。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隋朝的统治阶层,削弱了隋婵的军实力连番,对于推翻隋朝的残暴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之后窦建德攻破聊城,灭掉宇文化及势力,并建国改元,割据一方。这一些列的举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农民起义,而是对原来统治阶层的挑战和颠覆。一个新政权的建立,必然是对原来统治阶层的毁灭的结果。夏政权的建立,打击的恰恰就是隋朝的那些世家贵族的实力,尤其是门阀士族的精神支柱—佛教和儒学[13]。也是对河北地区地主阶级的一次打击,这是农民起义一个必然的结果。同时对于后来者唐朝统治者来说,也是一个警示和借鉴,也间接地促成了唐初土地关系的变更,奴婢数量的下降,一些列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从这一方面来看的话,夏政权的意义重大。

3.农民独立意识的觉醒

从窦建德前期的行为来看,他跟之前的农民起义以及同时代的起义军没有什么不同。在旧时代中,从出身来看,窦建德虽然说是一个农民,但是当时广大人民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不可能有自己阶级的独立意识,不得不接受统治者的意志。面对欺压苦痛,只是单纯的反抗隋朝的暴政,想要推翻这个腐朽的王朝,但是当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死,隋朝灭亡以后,起义的目标失去以后,窦建德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他开始自称为隋朝的旧臣,并尊奉王世充在洛阳拥立的傀儡皇帝为主,自己只称夏王。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窦建德此时已不是单纯的农民起义领袖,而开始融入封建统治阶层中去了。那么之后他的建国改元,自立为帝也就不奇怪了。

从窦建德自己独立建国改元这种行为中可以看出,农民起义的性质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独立意识开始觉醒。农民不再单纯的依附于地主阶级和士大夫阶层进行反抗暴政,而是开始以自己的力量独立地进行这项伟大的事业。虽然这中间还是要依靠地主阶层和士大夫,比如夏政权里就吸收了许多隋朝的旧臣。但这并不妨碍农民独立意识的觉醒。在此之前的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假借的是公子扶苏和楚国大将项燕的名义;西汉末的绿林,赤眉起义,也拥立了一个汉朝宗室刘盆子作皇帝;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假借的是道教的名义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在窦建德之前,农民起义缺乏自己的独立性,需要借助别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而窦建德建立的政权,则证明了农民独立意识的觉醒。虽然他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所产生的影响意义深远。

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里,农民独立意识的觉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表明农民开始不甘心作为地主阶级的附庸而存在,也不单纯的为统治阶级所利用。而是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在隋末的农民起义中,窦建德以及他所创立的夏国,表达出了这样一个趋势,就是农民也想要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而不甘心一直被统治,并为此进行了一番尝试和努力。窦建德建立夏政权,固然有封建皇权思想的影响,但他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充当了农民独立意识觉醒的一个代表。

4.理性化政权建设

从长乐王时期开始,窦建德就着去手建立一个兼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新型农民政权[14]。617年正月(大业十三年)“窦建德为坛于乐寿”[3](P3674)。自稱长乐王,设置百官,改元丁丑。在官职设置上,其中见于记载的 ,有“治书侍御更”、“刺史“等职。农民革命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以建德的河北义军进入一个新时期。此外,在长乐王时期,窦建德也进行了一些民生建设,比如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巩固了自己的政权。从这里可以看出窦建德政权与其他农民起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它具有理性化的一面。它开始注意政权的巩固和建设。

大业十四年(618年)窦建德定都乐寿,国号大夏。河北起事军队皆来归附。次年,宇文化及引军西归,至山东聊城被建德击败,建德除杀宇文化及一伙外,又将俘获的大批隋皇室、宫人、官员、士兵等放散,录用其中有才学者。裴矩被任命为右仆射,定朝仪、制律令、兴文教。八月,建德迁都州(今河北永年东南),至武德二年(619年),大夏政权已拥有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南与洛阳的王世充抗衡,西与关中的唐李渊鼎立对峙。从这里可以看出来,窦建德政权已经开始具有一个封建王朝应有的气度。

纵观窦建德之前的农民起义,无不是一群流民在饥寒交迫,衣不蔽体的情况下为了活下去而进行的一场暴动。他们所能做的也就是杀官造反,攻城掠地,开仓放粮。往往是这一个地方的粮食吃完以后,又裹挟着一大群流民向下一座城市进军。没有固定的根据地,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纲领。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破坏性,因此注定是失败的。而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以来阶级矛盾的总爆发和总清算[15]。政权与以往农民起义的不同就在于他进行了理性化的政权建设。他不仅仿照隋朝旧制设置官职,而且启用了一大批隋朝旧臣为自己的政权服务。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稳定了河北政权,使得夏政权可以专心对外,而且也给河北地区的百姓带来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使得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起色。可以说,理性化的政权建设也是窦建德能够成为与长安李渊,洛阳王世充鼎足而立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成为后世许多农民起义领袖借鉴的一个方面。

5.开创了以后农民起义的新范式

从隋末的窦建德开始,唐末的黄巢,宋王小波、李顺,明末李自成,都一一受到窦建德及其创立的夏政权的影响,开创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新范式。在这一方面典型的代表就是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北宋末年王小波,李顺起义、南宋钟相,杨么起义、元末朱元璋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清末太平天国起义,他们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我们不妨来列表分析一下:

虽然这一系列起义最后也大都以失败告终,但起义前后不但给予统治者以沉重打击,对当时有深远的影响。不得不说是窦建德夏政权之后农民起义,大都能主动地有意识地建立政权组织。就使得后世的农民起义持续的时间更长,影响范围也更广泛,所产生的影响和对统治者的打击也是巨大的。而朱元璋更是凭借着对于这一套手段的熟练应用,开创了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可以说,窦建德和他建立的大夏政权时间虽然很短,但对于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通过对窦建德以及他所建立的夏政权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杰出的农民起义军领袖的高大形象。在隋末农民起义大潮中,窦建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不仅沉重打击了隋王朝的腐朽统治,加速了隋朝的覆灭;而且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警示着唐初的统治者,使他们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才有了之后的大唐盛世;另外窦建德所开创的大夏政权以及所进行的理性化政权建设,也启示着后来者们,是后世的农民起义领袖们所效仿的对象。总之,关于窦建德,关于他的大夏政权,带给我们诸多的思考。以史为鉴,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政权,不论他的军事实力多么强大,唯有以人为本,关心百姓疾苦,使百姓安居乐业,政权才可稳定长久!

猜你喜欢
历史意义
唐德宗财税改革为何困难重重
浅析红军长征中七次重大会师的历史意义
略论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及历史意义
《水浒传》中招安的历史意义及结局的必然性
毛泽东学生时代的农民观及其历史意义
试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延安整风”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毛泽东“三八作风”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红色娘子军的成立、名称由来以及历史意义
试论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党风建设思想的历史特点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