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召杰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效果。方法: 将80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组在采用敏感抗生素同时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每日4~6小时,根据患者咳、痰、喘症状改善情况判断疗效。 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为90%(36/40),对照组为72.5%(29/40),两组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采用中药穴位贴敷能更有效地控制咳、痰、喘症状。方法简便,病人易接受。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穴位贴敷;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2 年 3 月至2015年 3月在本科住院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随机分组,其中男 42例,女38例,年龄55-79岁,病程最短 3年,最长 25年以上。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男34例,女6例,年龄64~95岁;治疗组男32例,女8例,年龄65~93岁。2组病例性别构成、年龄、病史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选取大椎、 定喘、肺俞( 双) 、肾俞( 双) 、脾俞(双)、膻中、天突 等穴位。贴敷中药配方及制备: 将白芥子、苍耳子、半夏、公丁香、肉桂、麻黄等药按一定比例研制成细末,再配以生姜汁调匀,操作方法: 将调好的药放在敷贴上置于所选穴位上,每次贴敷 4-6小时,皮肤敏感者酌情缩短贴敷时间; 贴敷期间,若局部疼痛或起泡可随时取下,贴敷当天忌食生冷辛辣食物,忌吹对流风。
1.3 疗效观察
临床控制:咳、痰、喘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咳、痰、喘症状明显改善或其中一项消失。有效:咳、痰、喘症状有好转。无效:咳、痰、喘症状减轻,但未达上述标准,或无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采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80例慢性支气管炎急发作期穴位贴敷治疗结果
表2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注: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咳嗽”“喘证”“痰饮”等范畴,其发生与外邪侵袭、年老体弱、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凡外邪侵袭首先犯肺,肺失宣降则气机上逆而致咳嗽、喘促;反复感邪后,积寒不除,造成脾阳不足,则运化无权,水谷精微无以化生为气血,反而聚湿生痰,痰湿上壅于肺,进而加重肺失肃降而致咳嗽、痰多;久咳不愈肺气受损,肺肾不能相生,从而肾气虚,肾不纳气则喘[1]。中医先贤有“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的论述,可见治疗本病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很重要。《素问·气府论》将穴位解释为“脉气所发”。穴位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能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故穴位与脏腑脉气相通。而脏腑和经络之气输注到人体表面的某一部位称之为穴位,可通过针灸推拿、点按、艾炙刺激特定的穴位治疗相应的疾病。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经穴位对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经络系统是低电阻的运行通路,药物贴敷于特殊经穴,迅速在相应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效应,起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2]。
本研究所用贴敷药物主要为白芥子、苍耳子、半夏、公丁香、肉桂、细辛、麻黄等药。白芥子辛温入肺经,温肺利气豁痰,散结通络,温中散寒;细辛归肺、肾、心、肝、胆、脾经,祛风散寒,温肺化饮,止痛,通窍;公丁香性辛味温,入肺、脾、胃、肾四经,温中暖肾降逆,止痛助阳;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归心、肝、脾、肾经,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络;主治肾阳不足,脾阳不振;苍耳子性温味苦、甘、辛,归肺、肝经,宣通行散,具有散寒通窍,除湿止痛,祛风止痒的功效;半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姜汁味辛性温,归肺、胃、脾经,温中散寒。诸法合用共奏温肺化饮,止咳平喘,疏通经络,调整肺脾肾脏腑阴阳之效[3]。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丁香能减轻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可净化空气,利用扩香器及呼吸可增加身体的抗菌能力。半夏中生物碱能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以生半夏和清半夏的乙醇提取物给小鼠灌胃,用酚红法测得清半夏的乙醇提取物有一定的祛痰作用,邹积隆等研究表明半夏贮存时间越长,祛痰作用越强。麻黄多种生物碱对足跖炎症性水肿有抑制作用。麻黄提取物对实验性炎症有抗炎作用。麻黄碱有中枢性镇痛作用,并可显著增强吗啡的镇痛作用。细辛可明显抑制组织胺释放,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白介子可以促进呼吸道粘液分泌,有利于痰液排出,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缓解支气管痉挛,降低气道高反应[4]。
《素问·咳论》明确提出:“治脏者,治其腧”。“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本治疗选取大椎、定喘、肺俞( 双)、 膻中、天突、肾俞( 双)、脾俞 等穴为主,并根据个体差异辨证取心俞及腰俞穴。大椎,为督脉腧穴,益气壮阳,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能提高免疫功能; 肺俞,为足太阳经背部的腧穴,有解表宣肺、肃降肺气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感冒等肺系疾患;,现代研究肺俞对改善肺脏功能,增强呼吸功能,增加肺通气量,明显减少气道阻力,消除肺脏功能失常所产生的生理证候;定喘穴为经外奇穴,定喘穴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大椎穴左右约二厘米处的凹洼中),可以止咳平喘,通宣理肺,主治咳嗽、哮喘、罗枕等;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健脾利湿,开清止泻,主治呕吐、泻泄、胁痛等;肾俞为足三阳经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滋阴补肾,主治腰膝酸软、耳鸣、咳喘少气。天突穴为任脉腧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治疗咳嗽、哮喘、失音、咽喉肿痛、呕吐、呃逆、瘿瘤等。膻中为任脉腧穴,位于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为心包络经气聚集之处,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会穴,又是宗气聚会之处,主治咳嗽和哮喘等关于肺部症状,缓解肺部和胸腔不适,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能启动或激发机体免疫系统,通过经络输注达到治哮定喘作用; 脾俞穴,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益气壮阳。?心俞穴位足三阳经穴,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行气活血,清热理肺,主治心痛、咳嗽、失眠等[5]。以“治病求本”为指导思想,选取穴上也注重了调理肺脾肾脏腑功能。
4.小结
综上所述,采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急性发作患者,将药物通过穴位渗透皮肤进入经络,导入脏腑直达患处,刺激体表穴位,激发全身的精气,沟通表里,调和营卫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和调整机体的免疫机能,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它一方面可以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发挥经络穴位本身的理气血,调阴阳,补虚损的作用.另一方面,药物透皮吸收,达到脏腑经气失调之所,发挥其药理作用、产生很好的临床疗效[6]。通过药物、经络、穴位的综合作用调节肺脾肾三脏功能,从而达到调整机体整体功能,有效改善肺功能。符合中医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疗效满意,可减轻临床症状,增强体质,而且方法简便,易掌握,副作用小,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曲齐生,于相丽,逄全彩,等.针刺、穴位贴敷配合药物治疗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J].针灸临床杂志,2009 25(lO):8-9
[2]谢洋,余学庆.试述穴位贴敷的作用机理及其临床运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4):320-322
[3高学敏.中药学[N]. 第 2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2-73,80-81,397-398,416-417,479-481.
[4]張利英.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9,16:1476
[5罗永芬.腧穴学[N].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6,48,52,56,147,148,151,234
[6]高峰,吴蔚,王彬.穴位贴敷疗法预防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观察[J].中国针炙,2007,27(9):64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