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柳宣
[摘要]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扶贫开发将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局。新时期的扶贫工作强调精准,因此,笔者认为,对传统扶贫方式也应进行必要的反思及改进。
[关键词]扶志;扶智;扶贫工作;法宝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6年第一次大规模调整扶贫开发政策至今,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经历了30多个年头,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目前仍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如何在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前让这7000万群众实现脱贫,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和最艰巨的任务之一。笔者认为,探索和创新新的扶贫方式,对夺取扶贫攻坚战的胜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我国扶贫工作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就
由于历史的原因,贫困是全国特别是广大农村普遍面临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积极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全国6.6亿人脱离了贫困,解决了温饱,现正大步向小康迈进。
(二)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扶贫工作局势大好的同时,我国一些地区30多年贫困未改,甚至出现“越扶越贫”、“年年扶贫年年贫”或“脱贫返贫”的怪现象。在国家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扶贫力度不断加大,扶贫工作不断向重点化、精准化方向发展的形势下,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些怪现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传统扶贫方式存在缺陷和弊端,还需不断改进与完善。
二、填鸭式、输血式扶贫的缺陷和弊端
(一)“越扶越贫”、“年年扶贫年年贫”怪现象
说起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很多人想到的就是他们缺钱少物,于是,扶贫往往就是给钱给物,但却“越扶越贫”、“年年扶贫年年贫”。给钱给物的扶贫只能解一时之需,没有真正激发扶贫对象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反而助长了他们“等、靠、要”的思想和懒惰的习性。大量的实例告诉我们:在贫困地区,有的村民目光短浅,拿到扶贫款之后大吃大喝,尽情享乐,挥霍一空,而不是用于购置和改善生产设备,学习和提高生产技能,甚至使他们懒惰和依赖的恶劣习性进一步助长。有些贫困户,房前屋后都是竹林,竹子长得郁郁葱葱,自己却穷得连双吃饭的筷子都没有,这样的人不是“真贫”是“真懒”。因温家宝总理在任10年间三次访问,河北偏桥村被誉为“总理扶贫村”。因总理一句“变化是有,但不大”的感慨而引发河北省、市、县三级政府竞相帮扶。但遗憾的是,10年间的亿元扶贫资金并没有使偏桥村集体脱贫,相反,输血式扶贫带动的旅游业、种养殖业都相继“黄了”,偏桥村陷入维护经费不足及村民致富无力的困境。
(二)“脱贫返贫”怪现象
在全国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中,也曾有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脱贫返贫”怪现象:一些已经脱贫的地区主动要求“返贫”,摒弃貌似辉煌的“小康县”,转而追求能带来实际利益的贫困县。“小康县”为什么要主动“返贫”?无非就是想获得丰厚的资金、项目以及政策扶助。不论是“越扶越贫”或是“脱贫返贫”,这些“怪现象”都共同暴露了当前扶贫开发政策的一大弊端,即扶贫很大程度是是对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给予物质、资金、项目以及政策扶持,说白了就是以送钱送物为主,基本上属于“输血式扶贫”,“填鸭式扶贫”。毋庸置疑,传统的填鸭式、输血式扶贫,对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曾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当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无力改变时,国家和政府给予适当的物质支持帮助他们改变现状、度过难关,是应该的,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如果这样的扶贫方式使扶贫对象养成了依赖性,把国家和政府的扶助看成是理所当然,那就是不可取的了。
三、扶志与扶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有力法宝
当前的扶贫工作,打的是攻坚战,“啃的是硬骨头”,讲的是成效。因此,在加大扶贫力度的同时,更应转变扶贫理念,注重扶贫方式的转变。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变粗放式扶贫为精准式扶贫。而扶志与扶智也是精准扶贫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一)扶志
导致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自然条件恶劣导致的“资源型贫困”;有的是因为缺乏劳动技能导致的“能力型贫困”,有的是“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还有一种最令人痛恨的就是缺少志气、好吃懒做的“失志型贫困”,这样的贫困在贫困人口中并不鲜见,甚至是普遍的现象。对于失志型贫困,如果只是一味地“输血式”扶贫,并不能帮助他们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既然失志,首要的就是要扶志,除了必要的金钱和物质扶持,更应加强从思想上和精神上对他们进行帮扶,帮助其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23年前,也就是1992年7月,习近平聚焦扶贫工作的著作《摆脱贫困》首次出版,习近平在该书多处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有了脱贫的信心和勇气,就会化身行动,自己积极去创造条件脱贫,而不是一味地“等靠要”。
扶志,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进家入户,谈心谈话
这就要求扶贫工作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舍得花时间,放下身份,与贫困户群众拉家常,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实实在在的关怀及党和政府对他们的重视。
2.励志电影或专题讲座
在重大节假日或当地重要纪念日组织播放励志题材电影或举办专题励志讲座,既有利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又能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还能对农民进行生动的励志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志向和信心,变政府“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让其明白其实人穷不可怕,怕的就是志短。
3.表彰身边的致富典型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致富典型进行表彰,对贫困人员来说就是活生生的励志教育,比励志电影和励志讲座更直观更生动,更能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
(二)扶智
如果把资金帮扶比喻为“输血”式扶贫,那作为智力帮扶的扶志就是“造血”式扶贫。“输血”式扶贫只能解一时之需,而“造血”式扶贫才是长久之计。
1.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扶助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更是贫困地区的未来。因此,扶智更要从娃娃扶起。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往往比较落后,教学环境较差,师资力量不足,不利于贫困地区孩子上学受教育也不利于改变贫困地区的贫困面貌。
2.加强对农民知识、技能的培训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对知识、技能缺乏的贫困人员来说尤其适用。在志气扶起来之后,一些有志于脱贫致富的人苦于知识和技能的贫乏而致富无路。这就需要当地党委和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专项扶贫计划,安排能保证完成计划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针对性地对失志人员进行专项教育培训,如果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其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无异于给了他们一把通向致富大门的钥匙。
3.加强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
好的政策能够为脱贫致富指明正确的方向。2004年至2015年,中央连续十二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新要求。贫困地区由于资源有限,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有限,不利于及时掌握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各项有利政策。这就要求当地乡镇政府、村“两委”班子、扶贫后盾单位及专项扶贫人员以政策宣讲、文娱晚会、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向农村农民宣传国家政策,让他们在政策的指引下实现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蒋禹文.扶贫要扶人,扶志再扶智[N].重庆日报,2015-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