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自主探究”的科学教学模式

2015-10-21 19:28梁建中
速读·下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自主探究岩石科学

梁建中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了解科学常识,养成科学习惯和掌握科学探究基本方法,发展对科学的兴趣,形成尊重事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情感态度的重要学科。长期以来,科学教学形成这样一个模式,即“老师出课题——指导实验——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总结结论——布置作业练习”。这种模式以教师为重点,重教轻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信息只是“教师——学生”的单向传递,缺乏多向立体传递。这种状况,不仅妨碍了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面对这种现象,在适合学生情感需要和心理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种教学媒体的优势,刺激学生发现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动机,激励学生发明创造,同时以优化的练习形式,使学生的思维指向自由、多端和灵活。实现趣中求学、学中求乐、乐中创造,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动手动脑、增強科学素质的乐园。因此,科学课教学的课堂结构不仅要包容创造、成功教育的内涵因素,也应体现教学艺术的创造性、教学过程的情感性、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其基本模式可定为:课前预习、产生困惑——趣味导课、诱发动机——巧设实验、激励发现——实时交流、归纳提升——优化练习、活化思维。经过笔者几年的实践,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一、课前预习、产生困惑

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概念原理解决探索新的问题,从而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为总目标的。所以课前预习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能复习和巩固已具有的知识概念,也利于发现所要研究的新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带着问题听课,做到有的放失。

二、趣味导课、诱发动机

诱发动机是指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开头导课很重要。上好科学课,首先要设计好每堂课的开头。开头的设计原则一是要考虑能抓住课题内容的实质,便于展开课题;二是要有趣味有吸引力。能达到“课始趣生”的境界,才能抓住学生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到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发现和研究中。每堂课的开头,可以开门见山,也可以用实验、故事、表演、游戏等,还应考虑每堂课不同的内容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实物展现情境、图画再现情境、实验创设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好奇心。

三、巧设实验、激励发现

学生对事物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要经过学生主体的认识结构与客观环境的刺激之间的同化与顺应的相互作用用活动来实现,“代尔经验之塔”表明,只有经过参与与体验后掌握的知识,才能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科学实验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和掌握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设计教学,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猜想,自己设计实验,分析推理,从而创造性地获取正确的答案和结论。教师只有科学地诱发学生设计实验,才能实现发现和创造,使学生从对求知的兴趣进入体验成功的乐趣中,达到兴趣中更高一级的境界(理智美)。

四、实时交流、归纳提升

探索获得新知识之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归纳、概括,自己探索出结果,归纳实验结论形成概念,这样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上的一次飞跃,进而总结新知识的规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如在《岩石会改变摸样吗》一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和实验得到的感性材料,对岩石的变化进行分组讨论。首先讨论海滩、山洞、沙漠、溶洞等不同环境的岩石为什么形态不一,岩石会受到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做模拟实验(冷热作用、流水作用和植物做用)在我们做的模拟实验中,岩石受到什么作用变化?再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试用比较方法,把岩石受力情况实行比较,试推断海滩、山洞、沙漠、溶洞的地貌是怎样形成的?放手让学生在讨论中探究,课堂气氛热烈,没有束缚,没有模式,各述己见,据理力争。有的用实物比较,有的自我分析,见解各不相同。有的认为太阳光、冰冻与冷热实验相似,有的认为雨水、河水的冲刷与流水作用相似,甚至有学生联系到野外观察看到的岩石断壁,提出岩层受到地震作用也会断裂破碎……最后经过争论,得出多数人认可的结论为: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的联合作用下不断变化造成各自不同的独特地貌。

五、优化练习、灵活思维

心理学研究证明,练习训练有“动机作用功能”,可以给学习者以后的学习活动带来更大的积极性。作为教师,要利用好这个作用。组织学生以所学至所用。但是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而机械呆板的重复练习及巩固作业形式更使学生负担雪上加霜,若不堪言。如果老师注意挖掘了教材中的快乐因素,在课堂训练和练习巩固知识中能化“机械呆板为奇妙灵活”,化“枯燥无味”为“生动活泼”,满足学生“求胜求新求创造”的情感需要,就能使学生乐而忘苦,并且使思维深刻灵活,达到开发智力和创造潜能的目的。

要学生巩固知识概念,也可以引导学生把知识要点创编成儿歌、快板顺口溜的形式,如《水的浮力》:“浮力浮力真奇怪,放入东西它就来,个头越大它越大,要看多少部分埋”,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创造性想象推测一些有趣的问题,如《水的浮力》——“1公斤的水放入水中受到的浮力有多大?”,这样的练习形式,既有难度,又有吸引力学生喜闻乐见,既愿意思索求解,又肯动手实验求证,不仅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

考察实践也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形式。例如,学习了《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废物知多少》、《还我清新空气》等课后,学生掌握了水域、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怎样保护水域、空气不受污染,考察水域、空气污染的方法等知识,组织学生设计开展了“为了明天‘家更美”这一考察研究活动,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考察洛阳的大气和地面水情况。通过考察研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学科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践证明,这种“课前预习、产生困惑——趣味导课、诱发动机——巧设实验、激励发现——实时交流、归纳提升——优化练习、活化思维”的五步科学教学模式体现了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蕴含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较好地处理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间的关系,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子,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总之,在这种模式中,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考察实践、分组实验、交流讨论等手段灵活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安排实验鼓励发现,活泼地指导练习弘扬学生的创造;加强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课堂结构严密科学,学习气氛活泼愉快,能使学生即动手也动脑,知识、技能、能力、态度都得到提高,也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自主探究岩石科学
第五章 岩石小专家
3深源岩石
一种叫做煤炭的岩石
点击科学
海藻与岩石之间
科学大爆炸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