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利
语文,本质上是人文的,是情感的。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人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学生们学习语文,是培养表达、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是在培养人文精神、对爱与美的感知能力。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即精神上、心灵上的对话、沟通。《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也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该度”。所以,情感是学语文的灵魂,如果不去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情感,领悟文学作品的意蕴、意味,那么学语文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
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是枯燥的分析、模式化的练习、技巧的灌输充斥课堂,如此抽空了情感,学生心生厌倦,老师自觉乏味,课堂了无生趣。那么,怎样抓住情感深入阅读呢?
试以《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例,做些浅析。
一、体味情感
为什么梁实秋能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描写得如此精彩生动?除了梁实秋高超的写作技巧之外,根本还在于一个“情”字。只有投入深情,才有至文。文中有两种情感。
(一)梁启超演讲所带的爱国激情
这来自文中的一句“先生尝自谓……,其实先生在演讲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这里的“情感”,自然包含梁启超对事业、对学问火一般的热情,还有他激荡胸中的爱国之情。
梁启超演讲时所带的情感集中体现在三处引文。这三处引文是本文的宝藏,需带领学生深入探究,才能让学生明白梁启超的演讲为什么能动人心魄。可以设问:梁启超将《箜篌引》四句十六字竟活画出一出悲剧?讲到《桃花扇》“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为什么会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讲杜氏“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为什么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这三处老师不讲明原委学生是不会明白的。)如果深入挖掘古文的来源及梁启超的生活经历,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这是触景生情,心有戚戚啊!
抓住梁启超演讲时的情感及其对作者的情感熏陶切入教学,能拨动学生敏感纯洁的心弦,使学生在情动于衷时获得愉悦的审美情趣,就不会觉得课堂枯燥无味了。
(二)梁实秋对老师的敬仰深情
梁实秋的散文追求精粹,所以他惜墨如金。《梁实秋散文》全集312篇散文,绝无重复之处。但是也有个例外——他在3篇文章中3次写到了同一个人的同一件事,这个人是梁启超,这件事就是1922年3月梁启超到清华学校所做的学术演讲,演讲的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在3篇文章中,作者以其高雅的笔调,深刻地描写了梁启超的音容风采与演讲的吸引力感染力,直至暮年,梁实秋还时时忆起当年的情景。
可见,老师的学问、风采、魅力是怎样让学生折服!而学生对老师又是怎样的一片景仰、敬佩之情呢?这种情感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溢于言表。可让学生细读文章,或独立思考或合作讨论找出相关的语言句子,进行品析鉴赏,想想这些语言刻画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气质与修养,又是如何表现的?
作者对梁启超的赞颂景仰之情具体表现在用词的精炼生动;观察描写的细腻;衬托对比的运用;直抒胸臆的热情表达。
这样,由感性的引导到理性的分析归纳就水到渠成,没有强行灌输之嫌,学生也能欣然接受所学内容。
二、美读情感
充分感受品味情感并获得一定情趣体验后,还需静下心来进行有感情的美读,《诗大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谈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作者抒发心声,情不自禁地要吟诵、要歌唱、要手舞足蹈;而读者在真正领会到作者思想感情后,要再现作者的全部思想感情,也只有通过朗读。美读使学生对所接触到的内容进一步融会贯通,使审美熏陶在朗读中得到升华,学生才能感悟深刻,回味不尽。朗读时要反复揣摩词句的意味,联想和想象人物的音容风度,揣度人物的心理情感,然后用较恰当的语调、节奏、和情感等表达出来,真正做到心领神会,将文中情感融化为我之情感,将文中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有助于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如第三段对梁启超的外貌描写要读得稍快而稳重,语气要有强烈的崇敬意味。引文《箜篌引》部分要读出无奈伤感的味道,后文“活画出”“顿时忆起”应重读,感受作者心底流露出的深沉热情。“有时候,他背到到酣畅处……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这句要读得轻快,感悟梁启超的投入与率真。“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读这段,语调或急促感慨或深沉舒缓或痛快淋漓,情绪随人物的欢喜而欢喜,悲伤而悲伤。
带着情感去朗读情感美文,學生的情绪调动了,就有了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和热情,是否能化解课堂的枯燥空洞呢?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在体味、朗读情感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其中的精妙词句与表情达意的方法并在练笔写作中恰当运用,就完成了学习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当然,在以情动人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找到文本情感与学生情感的结合点,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才能让学生进入物我为一的情境中。如果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只会适得其反。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带着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品咂文本的情感,学生与文本,老师与学生充分交流对话,应是还原语文本质的根本方法,没有感情对话的语文课堂味同嚼蜡,培养不出具有人文修养的学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写人记事的优秀篇章,梁实秋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为学生写作很好的借鉴。以前教学只是肢解分析,归纳些写人记事的一般方法,无疑是把美味嚼成了鸡肋,暴殄天物了,当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