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喜梅
[摘 要] 21世纪是信息世纪,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世界里。当前,微信是这个信息时代的领跑者,已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正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中国科普的现状,针对当前科普工作的存在问题,提出科普工作者要趁势而为、与时代接拍,要充分认识和重视微信的强大功能,并运用有效手段使之为科普工作服务,为提高全民科普素质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 手机网络微信;科普工作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6-50-4
Study on the Promotion Role of WeChat 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hao Ximei
(Xinx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Center of Henan Xinxiang Henan 453000)
Abstract:The 21 century is a century of information, and we live in a world with information explosion. Currently, Wechat plays a leader rol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t has not only influenced our daily life but also become the important way to get the information around us.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roposed that science popularizing workers 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keep up with our society instead of a person stuck in the past,fully learn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owerful functions of Wechat, and take effective means to make it serve for science popularizing work, make it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quality of the whole nation.
Keywords:Wechat Science popularizing work
1 引言
科技傳播与普及(以下简称“科普”)的作用在于向普通大众普及当今科学所洞悉的基础科学常识,以此提高全体国民科学素养和运用科普常识的基本能力。而我国目前的科普工作与社会的发展是不相称、不对等的,科普工作的任务紧迫而又任重而道远。科普工作的最大的普及属性在于手段、方法、途径的运用,科普工作的社会性、长期性和认知性要求它必须和当今时代一切通信科技创新相结合,并通过通信手段的创新来达到科普的目的。
2 科普工作发展现状
我国历来重视科普工作,建国伊始,科普就纳入了建国纲领之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普机构不断更新和发展,培养了大批科普工作者。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成立是我国科普工作的重要开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普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81年,中国科协首次提出“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将科普工作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挂钩,科普事业逐渐繁荣;随着科普工作的开展,199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布的第一个全面论述科普工作的纲领性文件。2002年,《科普法》颁布,是我国科普领域的第一部法律。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为我国科普工作在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这些工作标志我国科普工作逐渐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稳步发展的新时期。在新时期,科普理念进一步提升,科普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科普实践取得丰硕成果,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成效显著。
2.1 科普经费投入稳定增长
2013年全社会科普经费筹集额132.19亿元,比2012年增长7.57%。其中,各级政府财政拨款92.25亿元,占投入总金额的69.79%,比2012年略有增长。在政府拨款的科普经费中,科普专项经费46.4亿元。全国人均科普专项经费3.41元,比2012年的3.31元增加了0.1元[2]。
2.2 科普场馆建设持续加强
全国共有各类科普场馆1 837个(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比2012年增加102个,增长了5.88%。其中,科技馆380个,科学技术博物馆678个,青少年科技馆(站)779个,分别比2012年增加16个、46个和40个[3]。
2.3 “主题科普”活动广泛深入开展、科普传播形式日趋多样
近些年来,我国确立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科普工作和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认真组织开展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各级科协及所属团体组织开展科普活动达3 000多项,人次接近1亿;新的电视科普节目不断推出,收看观众人次不断创历史新高;各级科普机构为图书馆、社会民众等发放科协编印主题科普系列丛书达40余外套。
2.4 科普人员数量不断上升
2013年全国共有科普人员197.82万人,比2012年增加1.04%;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14.54人,其中,科普专职人员24.23万人,占12.25%;科普兼职人员173.59万人,占87.75%。女性科普人员74.41万名,占37.62%。科普创作人员14 479人,占0.73%。农村科普人员75.11万人,占37.97%。注册科普志愿者337.28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83.67万人[3]。
3 当前科普工作存在的挑战
在看到科普工作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3.1 当前科普内容、方法和手段陈旧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公众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对科普的内容和手段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传统的科普组织形式、运作机制和工作内容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缺乏时代性,效果不理想[4]。如今,我们许多科普活动还停留在大篷车、高音喇叭、发放小册子、赠送光盘、讲大课等方式方法上,方式单一、形式呆板,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和应用现代互联网络技术开展的科普活动还不多[2]、[5]。
3.2 科普工作需更好地適应互联网时代
微信就是及时通信的有效工具,它的及时性、快捷性、便益性已经成为全球人们洞察世界、情感交流、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微信已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短时间内不可或缺和替代[6]。微信的诸多特点强烈适用于科普工作的作为,作为科普工作者要顺势而为,充分研究微信的特点规律,将其优势运用于我们的科普工作之中,使之成为科普宣传的有效工具和手段,以达到科普最佳的状态,推动我国全民科普素质和提高。
4 微信普及对科普工作的助推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革命为先导的产业革命迅猛发展,人们进入互联网时代,世界已然成为一个信息共享的地球村。近年来,由于智能手机的出现,世界地球村的时空、地域和距离更加紧缩,人们的交流和信息的共享受到时空、地域和距离的约束越来越少。据统计,微信用户目前已经达到6.5亿人。目前用户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微信的高速性、辐射性、互动性和立体性,为实现科普信息的快速高效交流,越过时空、地域和距离等障碍的破除提供了条件[7]。
4.1 手机网络微信具有社会性和辐射性
手机微信是一种智能通信工具,它覆盖面较广,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辐射性。科普工作的普及是社会性的,同时是公益性的,科普工作的普及必定以社会性和公益性为基准。科普的教育人群广泛,我国应接受科普教育的人群在13亿左右,微信是科普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而使用本身就是科普教育,运用手机网络微信进行科学技术文化宣传符合当今科普精神,作为科普工作者,要认识到手机网络微信的发展前景和优势。
4.2 微信展示具有立体性和互动性
借助于手机网络微信,科普工作者能够以多种形式向人们介绍相关知识,并且能够与读者进行有效互动,了解读者的需求和科普工作中的缺点。微信能够以视频、音频和图文等方式展示信息,因此人们在使用它时,感觉不到时间长度的存在,时间在网络空间和人们的愉悦中不经意间轻松流失,同时使用者在阅读和认知中人生观、价值观在逐渐受到同化和感染。这一同化性、渐融性特点符合科普工作宣传、教育、普及的终端目的。微信不仅是一种优秀的信息传播平台,也是很好的互动平台。通过微信这个平台,科普工作者能够了解到大众所关注的信息点,借助于网络问卷等方式,能够找到科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8]。
所以,科普工作者进行科普宣传、普及,其选择的手段、方法和途径优化选择必定不容忽视微信的存在,科普工作者必须借助这种工具,利用这种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使其渗透到人们大众的方方面面、不可或缺,使其成为科普教育、宣传、普及的倍增器,并借用这个倍增器向科普大众推出符合我们中国国情的、遵循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律的科普套餐,使其成为我们科普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4.3 微信的特点符合科普工作的要求。
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是科普教育基本特点,科学普及的特点表明,科普工作者必须运用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的科普方式,充分利用有效的科技手段和工具,不失时机地渗透到各种社会活动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科普工作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山之林,才能迸发出其应有的能量和效应。
当代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科普工作者要敏锐地认识到,科普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使我们的社会、群众可持续地获取科普信息。手机网络微信作为一种便捷的宣传和即时通信工具,已经或正在改变着网络话语环境乃至我们的社会生活环境[7],这种快捷、便益、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如同空气的能动渗透社会、人群的无孔不入的力量,正是科普宣传、教育、普及所必需的。微信获取方式的便捷性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要依赖的手段。科普工作要适应人们的生活被各种手机网络信息包围的这种态势,顺势而为,快速融入微信传播端点,准确掌握微信资源,广泛植入科普宣传、科普理念、科普常识,使科普人群在愉悦中汲取所需的、取之不竭的科普信息资源,使其接受科普教育成为一种渐悟的、自觉的行动,使其科普素养并在渐悟中、自觉中不断提高,并以科普素养的事提高来改变、推动和提高生活质量。
微信是一种信息革命,这种革命将长时间持续,终将改变世界。信息革命是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的,它与科普工作特征相似性极强,共同的特性使其我们对科普教育推进作用成为有力驱动工具。
4.3.1 微信不收费,成为科普工作扩大社会性人不二选择
不久前,社会一部分人对手机网络微信是否收费进行了激烈的、理性的争论,引起了社会广大群众的疑虑,随着微信开发商和国家工信部明确做出微信坚决不收费的表态信号,微信就成为科普工作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的强有力武器,掌握这一重大突破和有利优势,将使科普工作地位得到很大的跃升。
4.3.2 手机网络微信信息传播特点,符合科普群众性的特性
手机网络微信科普是“互联网+科普”的代表,意味着知识的获取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发展,硬件和网络环境的重大变化奠定了“互联网+科普”的基础设施[9]。有了移动互联网,就可以通过后台的云计算、大数据和个性化的分析,通过多媒体的传播和社交互动,大大提升科普工作的效率,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腾讯将发挥社交平台的优势,特别是微信和QQ对社会公众的全覆盖,将科普融入重大新闻事件和场景;同时充分利用科普组织者的权威资源,在科普的过程中有效地摒除伪科学,在腾讯平台上开展更加有效的科普。为此,手机网络微信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开发和利用工具是历史的必然。
4.4 微信有助于解决当前科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科普工作是一项公益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今世界,社会的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创新的竞争,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否,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指标,还附加着科学文化综合素养等诸多元素,其中科普素养是一个国家成熟、富强、文明、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国家受历史和国情的限制,国民科普素养不高,平均值远达不到世界国家科普的中等水平。众所周知,科普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工程、基础工程,但“科普难、难科普”成为科普界的普遍共识。多年来,由于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我国有限的科普资源大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中小城市和偏远地区的科普教育就为成为一种奇缺、奢侈的向往。特别是近年来,城乡差别的逐渐拉大,这种趋势正在加剧。决策者们应该看到,转换思维模式,紧跟时代形势,善于趁势而为,牢牢地抓住手机网络微信革命契机,将机械科普转化到信息科普方向上来,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来推动科普教育、宣传和普及改变那种单靠在大城市筑建科技馆等硬件政绩基础设施。
从上面的论述来看,以手机微信等为代表的“网络科普”是对传统科普方式的有效补充。美国学者在2014年《公众理解科学》(PUS)第四期发表研究论文指出[10],在教育水平较低的群体中使用网络,可以显著降低由于教育差距导致的知识差距的增长。因此手机微信等“网络科普”方式是对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避免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由于教育条件不均衡产生的科学知识壁垒,提高科普的效果,解决传统科普方式的缺陷。
5 利用微信推进科普工作的举措
考虑微信具有诸多优点,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举措来使其在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等方面服务。
5.1 国家应大力推广微信科普
据悉,日前中国科协与腾讯公司在中国科技会堂签署“互联网+科普”合作框架协议[9]。根据协议,双方将全面推进“互联网+科普”战略合作,着眼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增强科普在社交媒体中的影响力,推动科普内容、活动、产品等在腾讯多平台、跨终端的全媒体推送,推动科技知识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圈中的流行,共同营造互联网+科普创新环境,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在科学传播领域的发展与应用,提升科普的社会影响力,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引领移动互联网科普浪潮。微信作为“互联网+”模式中最重要的表现模式。利用腾讯平台连接每一个公众,通过把握公众需求,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科普工作做得更有针对性,更加深入人心。中国科协在合作过程中顺应科学规律和市场规律,充分发挥科学家和科技人才队伍的优势,主动为腾讯提供素材支持,支持腾讯放开手脚发挥优势,通过合作达到1+1>2的效果,创造更大的的社会效益。
5.2 国家应建立健全微信科普平台信息资源库
相关部门要着眼于空间、时间、物理、管理四个维度,要按照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立体布局微信科普平台信息资源库体系,针对平台信息的特点、实际和发展需要,借力“大数据”,建设共享科普络微信信息网,搭建与院校、职能部门、社会公众等信息共享资源池,建设面向全国的云搜索平台,为基础查询、科普分析、政策支持、专题科普、深度科普等科普信息化实用提供资源支撑和精准导航。通过构筑中央到地方、专业到行业、地域到空域的纵横科普信息平台库网,成为立体、多方位的微信科普信息资源海洋。
5.3 着眼于发挥党政、市场和社会整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微信在科普工作中的强大能量
党政、市场和社会是建设立体化微信科普体系的三大主体。把完善科普管控体系作为改进科普工作方式的重要内容,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和市场激励引导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国民自觉良性互动。拓展微信技术建设应用广度深度,提升国家驾驭科普教育、宣传、普及的预见力、控制力。借重“小网格”,建立全国统一、覆盖城乡的综合科普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集社会科普、思想教育、意识形态宣传等业务“一张网”管理的网格信息数据库,实行国家、省、市、区(市)、镇(街道)、管理网格四级格局。
可以预期,伴随着“互联网+科普”协议的签订等国家科普意志的上升,手机网络微信科普将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将成为弥补由于我国科普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差别较大、人均受科普教育水平较低的缺陷的有力支撑和利器。
参考文献:
[1] 科学普及_互动百科[ΕΒ/OL].http://www.hudong.com/wiki/%e7%a7%91%e6%99%ae,2010.
[2] 岳静.新时期我国科普创新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3] 科技部发布201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ΕΒ/OL].http://www.most.gov.cn/kjbgz/201412/t20141218_117008.htm,2014.
[4] 朱建國.中国科普现状及对策研究[J].2010湖北省科协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0.
[5] 任福君,翟杰全.我国科普的新发展和需要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J].科普研究,2011(5):8-17.
[6] 陈立冬微信对信息传播工作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11,2.
[7] 李启文.手机微信对生活与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1,9.
[8] 李超,张杰强.微信科普信息传播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视界,2014(31):50-50.
[9] 黄蔚,中国科协与腾讯签署“互联网+科普”合作协议
[10] 罗晖,钟琦,胡俊平,等.国外网络科普现状及其借鉴[J].科协论坛,2014(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