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 “互联网+农业”,将信息经济与传统产业结合,必然能够给传统产业以新机遇,给中小企业发展以空间,给农民(农民工)就业以机会。本文在对“互联网+农业”进行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农业”视域下的现代农业的应该具备的特征,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健康为准则;转变农业發展方式,重塑农业产业链等;并以这些特征为标准,具体阐述河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 互联网+;河南;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6-17-3
Study on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 agriculture”
Li M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Zho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Internet + agriculture”combines information economy with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t would be bound to give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with new opportunities, give medium-small business with development space, and give the farmers (migrant workers) with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 analysis of “Internet + agriculture”, we propose the characteristics required for modern agriculture, such as taking high quality and high yield of grain as the premise; taking green, ecological and healthy agriculture as the criterion; transform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and reshaping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etc. The last, taking thes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standard, the paper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in detail.
Keywords:Internet;Henan;Modern agriculture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战略。“互联网+”是中国抓住信息革命历史机遇的战略选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创新推动力;而“互联网+农业”将信息经济与传统产业结合,必将给传统产业以新机遇,给小企业发展以空间,给农民就业以机会。但到目前为止,关于“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应具备的特征并没有完备的研究;因此,本文在进行“互联网+农业”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互联网+农业”视域下的现代农业具备的特征;并以这些特征为标准,具体阐述河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1 “互联网+农业”
“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互联网+农业”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农业发展的各领域之中,对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比如,在不久的将来,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业信息服务等行业将出现许多新的企业;利用电商平台更好的实现信息的畅通,并开拓新的产品销售渠道;增强服务意识,为顾客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等等;提升农业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政府、企业、农民多赢的格局。
2 “互联网+农业”的环境分析
2.1 政策支持
2015年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5月7日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又强调,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鼓励农资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发展重点将集中在对农村传统流通网络的信息化改造,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拓展农村电子商务服务领域等四个方面[1]。
2.2 “互联网+农业”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农业流通问题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提升,高端农业产品正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但由于高端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再加上众多中间环节流通成本,当产品到达销售终端时,销售价格(产品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利润)肯定会高得让消费者难以接受[1]。所以,互联网作为新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去掉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中间商,极大地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沟通成本和流通成本。最后,互联网还可以有效的解决传统农业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谷贱伤农”类似事件的发生率。
3 “互联网+农业”视域下的现代农业特征
推进“互联网+农业”,提高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专业化分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互联网+农业”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农技推广、农村管理等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必将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所以,“互联网+农业”是一种革命性的产业模式创新,为农业创新和农民创业打开新的空间。具体来讲,“互联网+农业”下的现代农业应具备以下特征:
3.1 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
粮食是国家的生命线。尤其对于拥有将近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始终坚持基本自给的粮食发展方针,且确保粮食自给率达到95%,才能坚守粮食安全线。推进“互联网+农业”目的之一也是为了确保粮食优质高产,保障国家稳定,人民安定。
3.2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互联网+农业”深度融合的关键就是农民增收。也只有真正为农民增收提供帮助的“互联网+农业”创新,才能获得农民发自内心的认可,才可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农民作为“互联网+农业”这场变革的主体,能否改革进步,成为“新农人”,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2014年2月,阿里研究院正式发布的《中国新农人研究报告(2014)》提出,新农人群体的形成是互联网赋予“三农”的必然产物[2]。
3.3 以绿色、生态、安全为准则
对于农产品来说,要想长久发展,必须产生效益;要想产生更多的效益,必须有竞争力;要想有竞争力,必须是健康的;而只有绿色的,才是健康的;只有生态的,才是绿色的,因此生产绿色、生态、安全的农产品是推进“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
3.4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塑农业产业链
“互联网+农业”将大幅推动智慧农业的进程;通过将农业物联网、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等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来重塑农业产业链,可以实现农业智能化生产、农产品流通模式升级、农业商业模式创新等。
3.4.1 农业生产智能化。“互联网+农业”通过将借助于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过程的融合,将改变原有的农产品生产方式,不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强农作物抗击自然风险能力;而且使农业生产实现信息化、机械化、精准化、智能化,使农产品来源可追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
3.4.2 以客户为中心,农产品流通模式升级。推进“互联网+农业”,搭建信息平台,将农民自家种植或收购的农产品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销售,改进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提高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流通过程的透明度,逐步消除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鸿沟;改变农产品消费市场,扩大市场范围,减少销售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提高产品安全性,提供更贴心、更人性化的服务,吸引和聚集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消费者[3]。
3.4.3 创新农业商业模式,重塑农业互联网生态圈。当互联网和农业深度融合后,互联网带来了新的数据、信息以及新的技术手段,使得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农业领域的各个细分市场,有了更多的工具、条件和可能性来进行创新。目前已经涌现出了几种明显的商业模式创新,如城乡流通渠道变革、农产品电商(生鲜电商)、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休闲农业互联网平台等。“互联网+农业”将重新打造农业互联网生态圈,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信息的适时沟通,利用开放和对称的信息流打通农业的各个环节,从而促进农业技术知识、农业政策、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农业经济、农业人才等各方面信息的有效传递。
4 “互联网+农业”视域下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4.1 以农为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2014年,河南省粮食产量577.28亿千克,连续四年超过550亿千克,占全国总产量的95%,解决本省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外调大约一二百亿千克粮食支援外省。同时,坚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由“国人粮仓”向“国人厨房”的根本性转变。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 416.10元,增长1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4%,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695.18元,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4]。
4.2 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
河南省商务厅与阿里巴巴集團签署的“互联网+农村电商”应用项目合作协议,初期选择孟州市、汝州市、光山县三个县进行试点。孟州是阿里集团在河南举办的首个农村淘宝示范县。农村淘宝合伙人享受由阿里巴巴配备的电脑、电视等网上交易必需品以及相关技术和运营支持、业务培训、物流培训等。地方政府积极建设农村电商服务体系,依托菜鸟网络,完善县乡村物流服务网络,扩大农村电子商务的应用。而且,2014年河南省又推荐九个县(市)为第二批国家级试点县,如获批可先期支持每县1 000万元,年底验收合格后再各支持1 000万元。
4.3 发展生态化农业
随着农业资源和环境的变化越来越恶劣,致使我们必须树立“大食物、大资源、大农业、大生态”理念,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无疑是值得高度关注、充分肯定和大力提倡的。河南省企业非常重视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形成自己独特的战略性卖点或可观的综合利用效益。
4.4 智能化农业产业链
“互联网+农业”意味着迈入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层次。互联网对农业的改造是全方位的,不仅用互联网技术改造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水平,而且运用互联网技术管控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确保品质,同时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产品营销,最终将农业的各个环节打通,形成完备的产业链。
4.4.1 智能生产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在主粮小麦产业上,也早已用上了“互联网+”。在9个地市建有近20个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点,这套系统使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监测到当地的土壤温湿度、空气温湿度、太阳总辐射等数据指标,了解小麦生长的环境状况。通过设在郑州的监控室,科研人员可以实时监控图像和数据,进而做出诊断分析。如鹤壁市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内的“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而且河南省农科院曾对“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系统”项目示范区小麦进行了对比试验,示范区平均比非示范区亩均增产26千克、节约化肥成本30元。
4.4.2 智能管控和智能营销
洛阳80后小伙吴迪创办的乐活农场就展现了互联网在农业应用上的广阔前景。不仅种植和管理智能化,产品销售也用上了互联网思维。这就是农业物联网技术,拥有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远程智能节水灌溉控制系统、喷淋、滴灌系统。他仅靠一部手机就能打理500亩果园。除了运用互联网管理果园,他还注册了微信、微博账号,通过互联网招徕客户,网友在农场承包果园和菜地,玩现实版的开心农场游戏,一年就能带动600多万元的销售[2]。
4.5 信息化农技服务
12316“三农”热线是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主要为农民提供政策、科技等全方位的即时信息服务。截至目前,河南省12316“三农”服务热线总呼叫次数已达681.4万次,专家支撑次数达324万次,日均呼叫次数在3 380人次以上,为农民群众解决了大量生产生活难题。而且把12316成功植入各乡镇的信息服务站和区域农技推广站,让农技服务更贴近群众,服务更方便。比如临颍县杜曲镇北徐庄村益农信息社,是一家依托北徐庄村购物超市建起的信息服务站。目前全省已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727个,培训信息员1 100名,提供公益服务160万人次,开展便民服务120万人次、涉及金额615万元,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980万元。未来3到5年,将力争实现全省行政村信息服务站“村村通。
4.6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培训
截至2014年底,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到15.85万个,其中,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9.7万个,合作社成员达380万户,家庭农场1.6万家,种粮大户3.9万户。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397万亩。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格局,强有力地支撑了河南省的“互联网+农业”建设。
2014年7月,河南省启动“农村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就业”项目,从强化创业培训、提供金融资金支持等5个方面为农村青年提供服务。比如,在“淘宝网特色中国·河南馆”专门设立省青农联农产品展销页面;举办“河南省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就业培训班”,开展农村青年网上创业帮扶、培育;开展“河南省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小额贷款项目”;创立“河南省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园”,实行農产品电商规模化运营。该项目实施时间拟为3年,计划开展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培训5 000人次,发放青年电商小额贷款1 000万元,帮助1 000名青农联会员建立淘宝店铺。
综上所述,“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现代农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必将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溢出效应,大大提升创新的效率和效益。但是,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 任明杰.“互联网+”重塑大农业[N].中国证券报, 2015-03-18.
[2] 陈辉.互联网+,让农业玩出新花样[N].河南日报,2015-07-21.
[3] 高伟.当“农业”站在“互联网+”风口[N].中国证券报,2015-06-01.
[4]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调研组调研组成员刘明国,才新义,冯伟.从“大粮仓”迈向“大厨房”[N].农民日报,201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