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再工业化”旨在通过重振制造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新一轮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将对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特殊时期的中国制造业产生错综复杂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的重要支柱,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将成为“新常态”的根基。笔者通过深入探讨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质与政策,并分析其影响,以期更好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为“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寻求可行之策。
[关键字]新常态;美国“再工业化”;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5)01—0059—04
[作者简介]龚亚中,男,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一、研究背景
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脱节让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付出了惨痛代价。虚拟经济的“去杠杆化”和实体经济的“再工业化”成为后危机时代欧美发达国家的共同目标。其中,美国旨在通过制造业的升级回归,实现经济复苏乃至保持世界经济领头羊的“再工业化”战略尤其突出,对美国的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国作为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和制造业转移基地,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对中国的影响和挑战更是不容忽视。特别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正处于“新常态”的特殊时期。在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中央强调中国经济面临着各种客观条件的变化,并从九大方面分析指出中国经济正在向更高形态演化,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在缓慢地步入“新常态”。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为最主要表征的新常态正在以深刻的姿态改变着中国的经济面貌。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的重要支柱,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抢占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将成为“新常态”的根基。此番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核心便是重振制造业,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创新型的先进制造业,这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将是错综复杂的,因此研究美国“再工业化”能让我们更客观辩证地认识中国制造业的“新常态”,积极主动地适应中国制造业“新常态”,最终以科学地方式引领中国制造业“新常态”,对于促进“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转型意义重大。
二、美国“再工业化”的核心与政策举措
(一)美国“再工业化”的核心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重振制造业,但又不是简单地重振传统制造业,而是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创新型的先进制造业,不仅仅是美国对自身制造业发展的全面调整更是对未来全球制造业产业结构的重构。短期说来,再工业化加大对新兴制造业的投资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消除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长远说来,加大在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推动新技术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抢占领先优势。
(二)美国“再工业化”的政策举措
要保证“再工业化”战略有效顺利的实现,一个简单的政策转变是实现不了的,美国将面临众多问题。为了保障“再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美国已推出了一些相互配合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美国经济走向复苏。
1.加大研发和教育培训投入并建立“官产学”的联合攻关技术创新体制。2009年2月《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中将基建、教育、科研、可再生能源等作为投资重点,预算支出725亿美元作为美国医疗投入、医疗技术投入以及教育科研投入,其中增加133亿美元的科技投入。2011年6月发布了“高端制造合作伙伴”计划(AMP),该计划充分体现了“官产学”联合攻关技术难题的性质。该计划由道氏化学公司和麻省理工学院全权负责,政府只提供资金支持。AMP主要有四项内容:(1)加强替代能源、先进合成材料、生物制造和金属加工等国家安全关键产业的制造能力。(2)启动“材料基因组计划”,缩短普及先进材料应用的时间。(3)开发新一代能为工人、外科医生、士兵和宇航员提供重要支持的机器人。(4)研发创新性的节能制造工艺。
2.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08年出台《综合性能源计划》,用于支持清洁汽车技术研发推广;2009年2月,奥巴马签署《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在其推出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中,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环境保护被列为投资的重点。2009年分布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范并扶持美国清洁能源产业的生产与创新。2010年11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送呈美国总统:通过一项综合的联邦能源政策加速能源技术转变的步伐》的报告,旨在加速新能源的创新。2011年1月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议冻结非防务开支并呼吁以其投资清洁能源技术、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等新兴领域。
3.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再工业化”战略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美国政府前后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2009年2月奥巴马宣布计划从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中划拨部分款项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2009年10月,奥巴马政府针对小企业信贷紧缩的问题,为帮助其渡过难关,出台一项支持小企业发展的计划。紧接着12月美国政府计划7000亿美元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的剩余资金将被用于扶持小企业,并放宽小企业贷款机构的薪资限制。
4.创造就业机会,着力降低失業率。进入新世纪后,美国国内失业率节节攀升,危机爆发期间更是一度逼近10%。造成高失业率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制造业对就业人口的吸收能力日益下降。为此,美国“再工业化”系列政策,包括前文提到的扶持发展新兴制造业、扩大出口以及鼓励技术创新等,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创造就业机会,降低国内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此外,美国还颁布了一系列专门的刺激就业法案,如2010年3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雇佣激励以恢复就业法案》,该法案的核心内容是对私营企业提供总额为180亿美元的税收减免,并对劳工的的雇佣和留用提供了一系列激励措施。
图1 2000年以来美国就业情况变动图
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司(UNSD)和世界银行(WB)网站
三、美国“再工业化”对“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的挑战
美国“再工业化”的实质是通过政府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帮助美国经济在更高层面上回归制造业,提升美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作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制造业大国和世界上最大的产品出口国,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新常态”下中国的制造业产生复杂深远的影响。
(一)产业转移发生转向,制造业升级进程受阻
后危机时代,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重演“再工业化”政策,重新确立先进制造的主导地位,鼓励制造业特别是中高端制造业回流,这将导致我国承接中高端制造业的趋势“逆转”,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据统计,近年来,尽管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总绝对值在增长,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高技术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均出现了逆增长。外资撤离,一并撤走的还有国外先进制造业的核心技术,这将冲击我国制造业的长期发展,延缓制造业的升级进程。进一步地,美国此番“再工业化”是高层次制造业的回归,是“转回”中高端制造业的同时“转出”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和高耗能制造业,集中国内各类资源发展先进制造业,这将导致国际产业转移“低端化”。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传统“大而不强”的代工制造业发展模式亟需转型升级;伴生美国“再工业化”政策的先进制造业“回流”和国际产业“低端化”转移将阻碍我国承接中高端制造业和吸收先进技术,加大我国产业升级的难度,并有可能进一步拉大我国先进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技术竞争加剧,先进制造业发展难度加大
“再工业化”的核心就是要抢占未来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引领新一轮的产业技术革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未来国际间的产业竞争就是国家间的技术竞争。因此,美国一方面加大对国内先进技术的投入,一方面严厉封锁核心技术外流,切断了我国以“引进—改造—创新”实现技术进步的重要渠道,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对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空前提高,发展高精尖制造业的难度大大增加。
(三)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制造业“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续
为确保“再工业化”目标的顺利实现,提升本国制造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逆转长期以来的中美贸易赤字,危机以来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措施和出口促进策略,中美贸易摩擦空前加剧。一方面,美国通过贸易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手段,抑制国内对我国贸易产品的进口和需求,增加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在国际机构中的话语权优势,美国在国际贸易规则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扩大本国出口的制度设计,辅之以政府补贴等手段,帮助美国企业争夺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提高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两面夹击,中美贸易关系“互补转竞争”,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压力大大增加,长期“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续,经济转型压力刻不容缓。
四、“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对策
中国正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期,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亦空前复杂。国际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再工业化”浪潮如火如荼,产业升级压力和出口竞争压力空前提高;国内方面,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危机后政府投资的政策消化期,在这“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如何适应“新常态”,借“再工业化”全球产业结构调节浪潮之东风,化挑战为机遇,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受美国“再工业化”政策之启示,处于“新常态”时期的中国制造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寻求发展突破点。
(一)借“再工业化”战略投资并购美国中高端制造业,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刚结束的经济工作会议当中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提出2015年经济工作五大“主要任务”,其中最主要一项便是“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高端制造业是世界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制造业的希望,其成功转型升级将给我国带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动力。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一大主要内容就是推进中高端制造业发展和回流,夯实实体经济基础。但美国近年居民储蓄率持续走低,国内资金严重不足,为此出台招商引资计划和优惠政策,欢迎全世界投资美国制造业。此外,美国此番“再工业化”战略必然引发美国国内工业结构调整,这也为我国通过并购扩大产业规模甚至获取一定的技术提供了有利时机。我国有实力的制造业大可借此机会“走出去”,有选择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及通过海外并购扩大产业规模和获取一定的技术、市场。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美国对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限制的正面冲击,又可以获取美国先进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一举两得。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制高点
为更好地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重点提出未来经济工作的八个“更加注重”,其中“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作为最后一点并着重强调。当前我国制造业虽总量号称世界第一,但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高资本耗费的通病并没有改变。在发达国家加快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封锁,撤回先进制造业的大势下,我国唯有加强自主创新,方可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此不妨借鉴美国的经验,并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有针对性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于政府而言,一方面要加大对教育和研发的投资力度,有针对性地培养挖掘高端技术人才,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创新的技术补贴和专利保护等激励制度设计,最大限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2.对于创新主体企业而言,首先,要认真落实贯彻国家有关政策,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其次,要把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树立品牌意识,加强企业自身研究与开发的力度;有针对性地投资并购国外核心技术,融合吸收再创新;最后,要有意识地与高校加强合作,在获取高校创新资源的同时为高校师生提供便利的创新实践平台。
3.对于创新源泉的学校及科研机构而言,一方面要加强与政府的合作,依托和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着力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使科研成果及时、有效、最大限度转为实践。
4.与此同时,加大在已经占据优势的高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如航天、高铁产业,并对实时追踪美国高新技术创新的最新进展,在高起点上,寻找错位竞争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张婷玉,崔日明.中国制造业转变低价出口战略的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10).
[2]林珏.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研究:措施、难点、成效及影响[J].世界经济与国际比较,2014,(1).
[3]徐以升.美国“再工业化”复兴实体经济战略评估与展望报告[R].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战略思想库系列研究报告,2012-05-21.
[4]周春山,刘毅.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及对我国的影响[J].世界地理研究,2013,(1).
[5]刘戒骄.美国再工业化及其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2).
[6]金碚,刘戒骄.美国“再工业化”的动向[J].中国经贸导刊,2009,(22).
[7]王军.凝聚中国新常态的正能量[EB/OL].http://thesis.cei.gov.cn/modules/ShowDoc.aspx?DocGUID=98fd6415879c49adb5b5758e7d9e111e.
[8]孟祥娟.“新常态”下产业政策之变[EB/OL]. http://news.hexun.com/2014-09-29/168962560.html.
[9]李建波.把握中国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機遇[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10).
责任编辑:彭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