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与佛教世俗化现象研究

2015-10-21 17:33朱鸿辉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7期
关键词:世俗化

朱鸿辉

【摘要】南传佛教较早传入我国并得到发展,现流传于我国云南,是傣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主要宗教信仰。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南传佛教乃至整个佛教都出现了世俗化现象,这是佛教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南传佛教;传入与发展;世俗化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一、南传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一)南传佛教的传入

南传佛教也称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在我国主要流传于云南西双版纳、德宏、普洱、临沧、保山等地,为当地的傣、布朗、阿昌、德昂等民族及少数佤族群众所信仰。南传佛教何时传入我国,学术界和民间目前尚无定论,但从公元7世纪开始传入云南的观点较为普遍。

公元7世纪,南传佛教在缅甸已经流行,我国云南西双版纳与缅甸接壤,这个时期,南传佛教就开始传入西双版纳。但直到12世纪,南传佛教对西双版纳社会以及文化没有形成太大影响。13至14世纪,随着用泰国兰那泰文译注的大批巴利文佛经在傣族文化区的传播,西双版纳开始建立佛教僧团,修建寺塔。特别是西双版纳创立傣文,有了刻在贝叶经上的佛经之后,南传佛教才正式传入。15世纪以后,南传佛教从西双版纳陆续传播到德宏、普洱、临沧和保山等民族地区。

(二)南传佛教的发展

经过500多年的发展,南传佛教在云南颇具规模。

1.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云南边疆的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民族地区,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封建领主制和土司制度,因此,与封建领主制相依存的南传佛教僧侣组织、寺院制度也沿袭着历史旧制。

2.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云南民族地区 “和平协商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南传佛教寺院组织旧制也宣告结束。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地成立了佛教协会,各寺院著名长老、住持成为各级佛协负责人。

3.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云南南传佛教受到“文革”的冲击,长老、住持、僧尼被遣散回乡,寺院无人管理。

4.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南传佛教得以恢复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1年底,云南省共有南传佛教信众95.7万人,正式登记的寺院共1539处,教职人员2309人。

二、南传佛教的教派

南传佛教从印度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和中国等国后,由于传播地域日渐宽广,情况复杂多样,加上僧侣对于教义、教理、戒律的不同理解,因而陆续出现并形成了各种教派。经由缅甸传入我国云南的南传佛教主要有4个教派:润、摆奘、朵列、左抵。其中,润派最早传入西双版纳,之后,摆奘、朵列、左抵等派先后传入德宏、临沧、普洱等地,并逐步得到传播和发展。

三、佛教的世俗化现象

在全球性宗教世俗化的大背景下,西双版纳傣族当下的宗教生活亦呈现出日趋世俗化的倾向,20世纪以来的发展潮流,促成了从经济生活到政治生活的现代化变迁。即使在东南亚的山地和丛林中,修行僧人的生活环境都已经改革,更不必说乡村和城市中的寺庙了。佛教的僧人仍然是乡村的精英,仍然受人们尊崇,但他们已不再是乡村社会中的核心。

(一)佛教世俗化的表现

“世俗化”的概念的使用其实并不恰如其分,因为它多少会有“贬低”信仰之嫌。这里使用“世俗化”只是强调佛教概念中一分为二的“尘俗”世界已然相互渗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佛教寺院的功能的世俗化

寺院是清净之地,是修行和弘扬佛法的场所。而现在的佛教场所尤其是汉传佛教的寺院被商业化的程度严重,从门票的收取到功德箱的设立。信佛拜佛,变成了一种花钱的买卖。更有甚者,一些寺院把商业拍卖引入佛教内部。新年的第一下钟声,佛前的第一炷香,都成为拍卖的对象。佛教本讲究众生平等,最反对阶级种姓。然而,这种烧香拜佛权的拍卖,以出钱的多少,将信众分出三六九等,可以说佛教已被商业化严重地扭曲。受市场化的冲击,当今佛教寺院的宗教功能,已逐渐由从前的禅修与弘法功能转化为商业营销与文化旅游功能。

2.僧人的生活方式超前而现代,世俗化习气浓厚

根据佛教教义,受具足戒后的比丘、比丘尼,要遵照戒律过清静俭约的生活。然而就目前所见,僧人的生活,尤其是有一定职位的僧人生活,已不再是清静与俭约的,一些戒律已经被打破。在现代商业社会的影响下,国内有些僧侣其生活的世俗化程度甚至超过了俗人。另外,在僧侣中还盛行官本位,这种现象在当前的佛教界屡见不鲜。因为这种世俗的官本位观念的影响,为了名利地位不惜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贪污腐化、行贿受贿的现象,在佛教界也不时出现。

3.佛教经文解读的世俗化

读经、诵经、禅修都被染上世俗化色彩。据了解,现在有的讲经说法变成了作秀场,甚至还被宗教管理部门当成比赛项目,把僧人组织起来进行竞赛。僧众的修行方面也面临着世俗化的倾向。用佛学研究代替实际修行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僧人甚至出了书法集、画集、诗集。近些年,读经、诵经、禅修在方式方法上也被严重世俗化了。

4.寺院服务与管理日趋世俗化

“一日不作,过午不食”的祖训不见了。在商业化趋势下,我国的佛教寺院工程大刮奢豪风,佛像越塑越高,殿堂越盖越大。寺院的规模无限制向外向上扩展,寺院的日常管理也日趋社会化。

(二)对我国佛教世俗化的思考

佛教的世俗化古已有之。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教都面临着世俗化的问题,因为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它产生于世俗,且在传播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世俗化的侵蚀。但是,也面临着在世俗化面前如何坚守的问题,因为宗教要保持其自身的神圣与出世精神,就必须与世俗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等区别开来。该如何看待目前我国佛教的世俗化问题,这是一个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但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是弊大于利的,必须加以遏制,有些提法与做法,也值得好好反思。

1.对佛寺教育的再提高

还是以南传佛教为例。傣族传统上是以佛寺教育为主体的民族。但近年来问题很多。根据梁晓芬在《云南傣族上座部佛教佛寺教育的变迁与发展》一文中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①缺乏高素质僧才,佛寺教育出现断层危机。

②单一的寺院经济无力保证佛寺教育经费。

③现代学校教育对佛寺教育的冲击很大。

僧人是佛法弘扬的主体,是佛教能否发扬光大的决定性因素。僧众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佛教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社会大众看来,僧人是佛教的代表。能全面透彻地领悟佛教精神的僧人,不仅能为佛教的发展与兴盛不遗余力地贡献力量,而且,一定能够代表佛教的健康形象。大力加强僧人的专业化教育,提高理论素养,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也是解决当代佛教世俗化等诸多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佛教应坚守自己的净土

佛教的世俗化与当下的社会心理需求有一定的关系,但与目前佛教僧人的社会化、世俗化思想严重是分不开的。僧众们要降低政治欲望、淡化入世思想,潜心修行,弘法传善,佛教的世俗化现象也就可以得到有力遏制。

五、结语

在当下的宗教生活中,神圣与世俗的日愈弥合。因为学佛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自身解脱,同时还要利于社会,这就必须与社会保持沟通。但在面向社会的同时,要把握好开放的尺度,尤其要加强对僧众与社会接触渠道的管理,规范好“神”与“俗”之间的沟通方式。

此外,要进一步加强道风禅风建设,通过戒律和禅修来提高僧人的自身素质和修为。只要信心道念坚定了,就能明确作为出家人的本份和职责是什么,自然也就有能力抵制社会的种种诱惑,从而自觉维护个人乃至僧团的纯洁性,从而发挥好佛教作为宗教信仰和文化的应有的作用。而这一点,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姚珏.云南上座部佛教五十年[J].佛学研究,2003(01).

[2] 曹小栋.论当代佛教世俗化的诸种表现形式[J].青年文学家,2011(10).

[3] 梁晓芬.云南傣族上座部佛教佛寺教育的变迁与发展 云南傣族土司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世俗化
王硕小说的消费主义特征
“世俗化”转型与晚清知识分子的道德变革
土耳其18世纪以来政治现代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论高科技时代的佛教
论佛教的与时俱进
艺术鉴赏话雕塑
悲剧观念的复活与重构
从唐传奇《柳毅传》看元杂剧《柳毅传书》的世俗化转变
佛教的中国化与佛教建筑的世俗化
“三言二拍”中寺庙道观的世俗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