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少年的成长

2015-10-21 17:47刘墉
学习报·八年级语文人文阅读 2015年47期
关键词:刘轩德兰过瘾

“你知道我高中时为什么那么叛逆吗?”刘轩对我说,“因为我觉得我长大了,不该什么都听你们的。我有自己的想法,我该找到自己在哪里!”

“你找到了吗?”我问他。

“还在找。”然后他头一歪,很不服气地说,“因为你不让我自己去找!”

“你自己要怎么找呢?”

“去流浪。”他大声地说,“你知道吗?我有个同学,英国的贵族,伊顿中学毕业的。他去年居然独自到澳洲去牧羊了。我还有两个同学,今年背着背包,到印度自助旅行了。刚才接到他们的电话,说好不容易活着回来了。他们一到印度,就遇上大雨,街上到处漂着人粪和小动物的尸体,他们上吐下泻了两个礼拜,居然还跑到一个无人岛上住了几天,过瘾极了!”

“过瘾极了?差点儿送命!”

“当然过瘾,毕竟这是他们自己的旅行,不是跟在父母后面,住大饭店,坐黑轿车,吃大馆子。”

我怔了一下,笑笑:“好!今年暑假交给你自己,正巧,今年要为台南的德兰启智中心募款,你如果感兴趣,可以自己去参加活动。你不必再跟我一起演讲,完全自己挑大梁!你也不用住在家里,自己去找地方住!”

6月20日清晨,刘轩搭飞机到达桃园中正机场。我没去接,他自己坐车到台北,中午又上飞机去高雄,在文藻语专演讲。然后赶到台南,跟主办募款活动的水长流公司开会,并搭最后一班飞机回到台北。

大概前一天太累了,他脸色不大好,我问他一个人出去应付的感想。

他居然又是一副不太服气的脸色说:“奇怪了!大家都叫我刘墉的儿子,为什么我总要活在你的阴影里?我还是没有自己!”

我又一笑,拍拍他:“记住!你可能一辈子都脱不开别人的阴影,但最重要的是,千万别活在自己的阴影里。”

又隔了两天,他跟我吃中饭。

“你找到自己了吗?”我问他。

“你一天到晚用BB Call叫我,我怎么找自己?”他还是那个表情,“你能不能不要一天到晚打听我到哪里去了?我已经22岁了!”

我想了想,可不是吗!他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

从那天起,我再也不查他的行踪。后来知道,他在臺湾的一个月,居然大部分时间在台南。除了到学校演讲,还去瑞复益智中心见习,再到德兰启智中心做义工。更令我惊讶的是,当我和他应邀在台南市立文化中心举行座谈会时,他居然带着十几位义工,表演了一场舞蹈。他不但从纽约回到台湾,而且完全融入那个社会,甚至本地话都学会了不少。

最让我高兴的是,他说他已经不再活在我的阴影里,他找到了自己!我将永难忘记,7月10日那天,在文化中心座谈时,他作的结语。他提到在玉井乡的日子,提到那群智障的孩子。当他讲到离开德兰那一天,看着孩子们的交通车开走,孩了向他挥手时,当着4000多观众,他居然在台上泣不成声。

而那个跟我总是一毛、两毛,斤斤计较零花钱的他,竟把在台湾赚到的7万块钱,都捐给了台南德兰和高雄的观音线。

回到纽约,全家都觉得他一下子成熟了,更有礼貌,更关心家人。父亲节,他送我一个颈部的按摩器,送给公公一副听音乐的耳机。当我们要带他去大冒险乐园玩时,他宁愿留在家里,陪80岁的奶奶。

更妙的是,他不再跟我“算小钱”。他的心胸变宽了,仿佛天地也宽了。

(选自《17位著名爸爸如是说:男孩都是天才》,新世界出版社,有删改)

【技法借鉴】

一个开明的父亲,放手让孩子去寻找自我;一个叛逆的儿子,在寻找自我中不断地成长。这是一篇感情真挚、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极易引起少年读者的共鸣,本文在写作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运用对话,塑造个性。

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直接表现。由于人物的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年龄、身份、文化修养、职业等诸多因素制约,语言风格自然不会相同。本文对话描写较多,刘墉,睿智、平和、因势利导、开明、敢于放手的父亲形象,在对话中塑造得淋漓尽致。而刘轩的语言描写,作者则善用细节,抓住刘轩口中的“我”“自己” 之类出现频率极高的词,体现其个性之强;作者善于在具体情境中抓住刘轩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其性格,如他谈到两位同学自助印度旅行,尽管险象环生,他用了“过瘾极了”来评价,足见其对流浪生活的向往。

2.并行双线,贯穿全文。

本文所写事件时间跨度较长,所写事件也较多且琐碎,但我们感到这篇散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这是因为全文采用了两条线索:一是从“我”的见闻感受来见证刘轩的成长——“我”和刘轩探讨找自我、“我”建议让他找自我、“我”放手让他找自我、“我”感受到他的成熟;二是刘轩由叛逆、不服气到走向成熟(融入社会、关爱他人、热心慈善事业)的转变。这两条线索并行,将文中父子之间的情感碰撞、刘轩寻找自我过程中的琐事有机串联起来,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猜你喜欢
刘轩德兰过瘾
最棒的生日礼物(下)
攀登心灵的高山
刘轩维
美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