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伟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构建与创新生态城市俨然已成为当前与今后一段时期的总体形势和发展趋势,笔者立足我省,针对城市规划目前存在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就创新生态城市规划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更好的提前为“十三五”规划做好准备,跟上我国“新常态”的步伐,以期为我国呈现“新常态”建设上添砖加瓦。
关键词:新常态;创新;生态;城市;规划
1 引言
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1]。
城市的发展与生态规划建设相辅相成,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构建与创新生态城市俨然已成为当前与今后一段时期的总体形势和发展趋势。为更好的提前对“十三五”①规划做好准备,跟上我国“新常态”②的步伐,笔者立足我省,针对城市规划目前存在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从生态规划与管控、生态文明规划建设、新型城镇规划等各方面就创新生态城市规划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以期为我国呈现“新常态”建设上添砖加瓦。
2 城市规划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山地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与管控面临困境
湖南多为山地城市,存在自然条件复杂多变、生态条件脆弱、自然灾害隐患丛生等特点,如果城市的空间发展不考虑其自然环境承受能力及土地适应性,可能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负效应[2]。国内外在山地城市生态空间的规划与管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2.1 生态空间构建缺乏规范和标准
国内外的生态空间规划主观意愿比较强(从要素选择、空间规模确定方面可看出),并未完全构建完善并且普遍适应性的生态空间规划体系,与当地的实际特征结合不紧密,从而导致无法有效落实规划意图。
2.2.2 生态空间规划体系与城乡规划体系之间存在矛盾
现有的城乡规划体系中并不重视生态空间规划,城乡规划学与生态学并未做到真正融合。规划区或市域经常被划为生态空间规划的范围,其中所涉及的水域、绿地、公园、农林用地等多由不同部门管理,部门之间各自为政阻碍了生态空间规划建设的实施,使其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2.2 城市规划导向单一
城市规划缺少对生态要素的充分思考与衡量,导向单一。“土地利益最大化”仍为规划的过程中的核心导向,缺少对环境承载与能源方面充分思考与衡量,未从系统性全方位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3 规划方法较为落后
城市规划过程中,与生态密切相关的环境、资源、能源等指标并不均衡和健全。对生态影响突出的能源专项规划系统统筹不足,依然采用传统的分项规划模式,协同互补的多能源价值难以完全释放;低效粗放,多能融合、智慧发展的创新模式没有完全融入,大大影响生态发展的促进。
此外,机制缺位等问题也较为突出,难以支撑创新生态城市的规划转型。环境与能源等专项规划缺乏配套的法律保护,难以完全的发挥其约束力。
3 创新生态城市的规划与构建思路
3.1 新生态空间规划与管控
基于山地城市自然环境承受能力及土地适应性,把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河流湖库等生态用地通过法定内容强制性控制下来,以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山地城市人居环境的自然人文特色、城乡环境景观和生态安全。
通过特色城乡空间的塑造与城乡记忆产生共鸣,串联历史文化遗迹,延续城市文脉与人文风貌,通过地形与建设内容的结合,将其织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
另外,通过优化生活意义和人居环境的方法,重视生活意义与交通方式的結合,重视人们日常生活与生态的联系,避免事件模式单一地发生。在明确绿线、蓝线控制要求的基础上,深挖山系、水系、绿系的价值,以实现多样化的功能。
为了更加有力推动生态空间规划的落地与实施,基于“社会—经济—生态”提出生态空间管理模式,以土地使用的法规政策制定、规划管理协同、多方参与监督、动态变化为重点的规划与管控,实现城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互利[4]。
3.2 适应“新常态”,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新布局
把“十三五”规划作为生态文明理念,完善生态制度、树立正确生态观念、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科学确定发展预期目标[5]。
3.2.1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抓紧建立与主体功能区制度相配套的政策体系,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农牧业发展格局、城镇化格局。从生态功能、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三个方面,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和环境容量底线。全面提升自然保护区保护能力,按照保护区的级别、面积、生态区位,整体推进管理机构、管护队伍、监测体系、基础设施和科研基地建设,依法保护好核心生态区域。
3.2.2 深入推进重大生态规划工程
坚持重点突破与面上拓展、自然修复与项目治理、专业队伍与组织群众相结合,抓好重大生态修复和治气、净水、增绿、护蓝等工程,力争到2020年在重点生态治理区实现全覆盖,提升全省生态保护建设水平。
3.2.3 节能减排
坚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实行从严从紧的环境政策,统筹实施好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降碳工程建设、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市场化机制等工作。
3.3 新型城镇生态化规划与实践创新
新型城镇化将城市建筑与各种绿色景观完美结合,使城市变成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山水之城”(如:在建筑四周种植灌木、乔木和绿地),可以起到净化空气、与减少噪音的作用。根据不同城镇的地域特点和自然条件,选择既适合本地区又有地方特色的林木花草进行规划设计,体现地方特色。
城镇规划时要讲求点与面的结合。合理利用好原有的自然景观,做好城镇每个点的绿化。结合每个城镇的布局,在街道两边规划纵横交错的绿化带,在城镇边缘做好防护林,使整个城镇都处于天然保护之中。
此外,应做好园林绿化和统筹规划的创新。每个城镇功能区使用有机绿地保护,对新旧城区进行统一规划和调整,合理有序的实现城镇的空间布局。让生态系统和城市系统进行完美结合,创造一个优美的人文生态环境。
3.4 慢性交通的实施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活动节奏的加快,小汽车进入家庭的城市机动化进程突飞猛进,在近10 年我国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以快速化、机动化为导向的高强度道路交通系统建设,在为城市空间拓展提供支撑、经济高效运转提高保障的同时,大众群体、弱势人群的出行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甚至侵犯,城市的邻里空间、公共空间受快速交通侵蚀、干扰甚至破坏,并有引起城市族群分离、城市生活品质下降的社会问题的趋势。当前我国慢行交通的突出问题就是步行、自行车出行所需要的道路空间被日益膨胀的机动车道所占用,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慢行交通服务水平与慢行交通需求,进行道路断面中慢行空间的保证。
比如对于衡阳市雨母片区的规划,笔者深入的融入了慢性的理念,规划充分结合片区现状用地特点,因地适宜地进行规划,形成“组团生长、绿化融合、慢性交通”的布局框架。
3.4.1组团生长
结合片区现状建设和用地性质,以旧村改造,经杨柳大道及金桥路两侧布置商务、居住组团,以西二环、西三环南北贯穿联系整个片区。
3.4.2 绿化融合
充分利用现状雨母片区自然条件,以生态绿化为媒介,将片区各功能组团有机分隔、融为一体。
3.4.3慢性交通
慢行交通不仅是居民休闲、购物、锻炼的重要方式,也是居民短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是中、长距离出行中与公共交通接驳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
因此将慢性交通的规划理念贯穿于片区公共空间的每个角落,满足居民出行、购物、休憩等需求,除给予慢行交通出行空间保证外,在城市特殊地段,主要是城市魅力区,给予慢行交通一些优先权,有些步行街、非机动车专用路(道)为慢行交通专用;有些街道在非高峰时段、娱乐休闲时段或节假日禁止机动车交通,在行人出行密集的地方设置专用的行人信号灯。
积极推进片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完善,对打造片区和谐、宜居、高品质的绿色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创新生态城市规划是一个艰巨又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在规划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本文针对城市规划目前存在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浅要的从生态规划与管控、生态文明规划建设、新型城镇规划等方面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见解,当然也有很多考虑不足之处,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突破与创新,为实现“新常态”下的“十三五”规划付出绵薄之力。
注释
①“十三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6-2020年(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
② “新常态”是12个“习式热词”之一,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是习近平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包含有重要的政治或政策信息,在更多场合反复出现并逐步被系统化,直至正式成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和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剑儒.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理论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業,2010(04):167-168.
[2] 杨培峰,孟丽丽,杜宽量,等.生态导向的城市空间规划问题反思及案例研究-以绍兴袍江新区两湖区域空间发展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1(02):58-66.
[3] 谭侠.文脉传承载体-城市记忆空间初探[D].重庆:重庆大学,2008.
[4] 尹科,王如松,姚亮,等.基于复合生态功能的城市土地共轭生态管理[J].生态学报,2014(01):210-215.
[5]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