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

2015-10-21 17:12黎婵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9期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

黎婵

【摘要】本文解析中国传统街道空间规划布局,旨在阐释蕴含其中的设计理念和人文思想,以此来重审当代商业步行街空间设计中的不合理性,进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人空间体验习惯的步行街。笔者满怀敬意地希望中国传统街道美好意象和人文情怀得以延续。

【关键词】中国传统街道 城市公共空间 商业步行街 空间体验

一、街道在当代的嬗变

街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旁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 。街道是中国传统城市中独特的一块空间,即有交通的功能,又有交流功能。在中国传统空间应用中,没有形成像西方广场那样自由开阔的公共空间,因而街道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场所。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街道倾向以车流、人流快速通过为目的的交通功能,并不断向外扩张,延伸尺度;只有步行街仍旧关注人,保留着交流的功能。

工业革命以来,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驱使城市不断扩张,原来的城市格局早已发生变化,相应的,城市的配套服务系统和设施也随之改变。其中,传统街道因不适应机动化的交通方式,让位于大马路、高架桥、商业步行街等现代公共空间。如今的街道两边矗立着冷漠的超尺度建筑物,一座座街道“装饰艺术”充斥大街小巷,它们不是为了彰显政绩,就是借用景观卖点来填补建筑空间。昔日热闹市井的空间体验被快节奏的空间形态所取代。人们皆习惯于将空间与其承载的生活体验作为整体来考察。 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逼迫人们快速高效的工作着和生活着,这样的生活体验造成了现代人精神上普遍紧张、焦虑。公共空间的价值不仅在于能在城市中打造一方交流活动的净土,更能使人们在优美的艺术环境中放松身心。而上述列举的现象,暴露当今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的弊端,阻碍着公共空间发展。我们应如何建设和改进城市公共空间?是照搬西方的经验?还是继承创新?是注重空间形态还是空间体验?笔者以商业步行街建设为例,只为探索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诸种可能性。

二、传统街道的空间内涵

许多人诟病,中国人缺乏公共意识,不懂經营公共生活,在公共场合随心所欲,是因为中国自古缺乏像西方广场那样自由开阔的公共场所。其实,中国百姓有属于自己的公共空间,只不过与西方特意划分一块领域的广场不同,中国传统的公共空间集生活、商业、交流为一体,这就是街道。

“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 这是《东京梦华录》中描写宋代街道的繁华。再看看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为直观的描绘了中国古代街头巷尾的热闹景象。从宋朝开始,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街道为中心的城市模式。街道不仅联系着城市内的各个空间,也成为人们交流活动的场所,产生了如街谈巷访、上街、逛街等行为。中国古代街道最大的特色就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地域特色、亲和感;人们在街道上进行交流、采购、游玩等公共活动,而空间中点缀着充满生活气息的牌坊、水井、绿树、摊位等。一切因人所需自然而然的存在,没有刻意之痕。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街道虽然将多种功能综合在一起,但空间布局层次分明,主体明确。从私有空间——房屋,到半私有空间——前院,再过渡到半公共空间——街坊,最后是完全的公共空间——街道。中国传统街道是城市生活的重要领域,并且由于使用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场所领域特征。它除了空间自身的性质和形式外,还包括有人性的需求、文化、历史、自然条件等内涵因素,在实体空间中赋予了丰富而又颇具地方感的人文细节。 传统街道的空间形态,使人们穿梭期间得到丰富的体验。有关于市井生活,街坊邻里交流的体验;出游散心,享乐的体验;买卖交易,消费的体验。这些体验感受交融在一起,主客体互动而统一,这是中国传统街道文化的精神。与之相比,现代步行街以刺激消费为目的,街上的景观小品和装饰艺术力求吸引眼球,在一番物质消费和视觉刺激过后,逛完街的最大感受是“累”,即身体疲倦和审美疲劳。许多学者和研究者已经发现,现代步行街热闹之余显示了文化精神上的不足。

三、传统街道对当代商业步行街的启示

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审美的提高,人们对商业步行街的功能与内涵要求越来越高。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商业步行街以舒适宜人的环境,时尚多元的商品,为人们提供商业特色服务;同时最大化地展现城市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休闲娱乐、流行时尚 以及旅游资源。面对当代中国商业步行街的乱象,空间的无序,大部分研究者从改变空间形态入手,认为只要对空间的布局进行调整,增加景观小品和具有历史意义、地方特色的装饰艺术,就能打造一条优秀的商业步行街。可是,当我们逛街时,除了被眼花缭乱的商品掏空钱包,被繁杂的街道弄得晕头转向,在空间体验中更多的感受是疲惫感。所以,追忆传统街道生活,那种亲切的景观小品,舒适的空间尺度,给人愉悦的人文空间体验效果是怎么来的?传统街道的空间格局是按照中国人心理空间而营造的,与费孝通先生所解读的中国社会“推己及人”的差序格局正好相对应。所以我们没有选择广场那样开阔自由的公共空间,而是通过街道将私人与公共之间架起良好的过渡。这种空间体验深深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

空间体验,即传统又新鲜的议题。空间具有影响人们情绪和活动的作用,在空间中的社会交往实质上都是体验活动。以人在空间中的体验为核心来改造商业步行街,要从本土文化体验和地域历史认知入手。首先从意识上摒弃追求视觉夸张新颖的喜好,商业步行街最主要的是人,而不是卖点和噱头。再者要明确的是,空间设计不是表现复杂,而是营造氛围和意象。当地本土的人、事、物是最贴近生活,最易融入空间中的,所以在方法上采用传统街道的格局或者熟悉的景物,再现街头巷尾的热闹。

结语

具有历史习惯性、网络化和关联化的传统街道空间,对于日趋商业化和物欲化的步行街具有批判性价值。似乎我们过于关注能带来商业效益的标志建筑,和吸引眼球的装饰雕塑。而共享空间、过渡空间和中介空间的匮乏,导致街区空间之间缺乏铺垫、悬念与关联。中国传统街道美好意象和人文情怀,正是现代商业步行街所缺乏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S].现代汉语词典审订委员会.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6 :660

[2] 陆邵明.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5 :50-52

[3] [宋]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0.6 :19

[4] 陈亮. 对中国传统街道空间的解读[J/OL].城市建筑2011.18:4-6.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YFiZMjfkfqA3jCXd9Gtr34h4UfjzMg9d5rpfn4Ye53C1DtHyDKQlUC65nt1aFoWB-tz9awKvMTdSFlc1F6n8equYGAHUkryZVRtCXqWQq13

猜你喜欢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设计研究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照明设计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研究
“士—绅—商网络”与都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关系分析
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重要性探讨
城市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的必要性研究
楚河汉街的城市符号及公共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