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肠毒血症的临床表现及其防治措施

2015-10-21 17:04张立军
现代畜牧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梭菌产气病羊

张立军

羊肠毒血症是羊的一种急性非接触性传染病,病原体是D型产气荚膜梭菌,存在于土壤及病羊的肠道和粪便中,健康动物的肠道内亦可发现。因本病死亡的羊,时间稍久,肾脏即呈软泥状,因此有些学者称其为软肾病。本病在我国流行于内蒙古、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对养羊业带来危害和损失。

1发病机理

随采食而进入羊只消化道的病原菌,大部分被真胃里的酸杀死,仅有小部分存活而进入肠道。在正常情况下,细菌缓慢地增殖,产生的少量毒素依靠肠蠕动随肠内容物排出体外,因而防止了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在肠内大量积聚。但当饲料突然改变,特别是从干草突然改食大量谷类或青嫩多汁和富有蛋白质的草料后,瘤胃内正常分解纤维素的菌群一时不能适应。并且由于饲料发酵产酸,使瘤胃内的pH值降到4.0的情况下,大量未消化的淀粉颗粒经真胃进入小肠,导致D型菌迅速繁殖和产生大量原毒素。高浓度的毒素在小肠内被吸收入血液,并侵害血管内皮细胞,通过被损伤的血管壁渗透到机体全身而引起毒血症。毒素对各种组织和器官的侵害程度不完全相同,而以肝脏和肾脏受害较重,故在病理解剖变化特别明显。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同时受到侵害,故在临床上表现出咬牙、颤动、痉挛、昏迷等神经症状,并导致羊迅速死亡。

2臨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很短,在自然病例中多为突然发病,有时夜晚放牧归来还很正常,但第二天早晨却发现已有羊倒毙于圈内。人工感染时,经口灌服混有碳酸氢钠的D型产气荚膜梭菌的培养菌液,经14h即可造成死亡,本病的潜伏期为半天到1天。

本病的发生多为急性,发病后多在1~4h内死亡,羊群放牧时发病即发现不爱吃草,突然离群呆立,间或独自奔跑或卧下,有时低头呈采食状,口含饲草或其他异物,只见嘴唇不断的活动却不能咽下。胃肠蠕动微弱,有的在濒死期发生肠鸣或腹泻,排黄褐色水样便或流出少量黏液。在临死前步态不稳,全身肌肉颤抖,咬牙、眨眼、甩耳,最后倒地侧卧,四肢抽搐、痉挛,左右翻滚,头颈向背部弯曲呈角弓反张。呼吸促迫,口鼻流出白沫,心跳加快,心音节律不齐。结膜苍白呈淡粉色,四肢及耳尖发凉,呈昏迷状态,有时发出痛苦的呻吟。体温一般不高,但个别病例也有升高的。本病的死亡率很高,一旦发病尚未见有自然康复的。

流行后期有时可见病程较缓慢的病例,发病后食欲减退,精神稍差,出现腹泻,局部肌肉颤抖、咬牙等神经症状。死前心跳及呼吸增快,病程可延长至12h或2~3d。

3病理变化

因本病死亡的羊,在外观上首先看到的就是腹部异常膨大,内部充满气体。口鼻流出泡沫性液体,或由口角流出黄绿的胃内容物。可视黏膜贫血呈淡粉色或白色,肛门周围有的糊有稀便或黏液,死后几小时内解剖见全身已出现尸斑。皮下组织一般无变化,但血管舒张明显,充满血液血液凝固不全问有气泡存在。有的因在临死前剧烈翻滚,故在脊椎两侧有出血灶。腹腔内贮有多量琥珀色透明腹水。肝脏肿大充血,质度脆弱,切面粗糙,有的局部呈水煮样。有些病例在肝被膜下产生少量气体,使被膜易于剥离。大部分病例的胆囊胀大1~3倍,含胆汁30~60mL,但也有不胀大的。胆汁色彩一般正常,有的稀薄如水,内容物有沉淀物。脾脏一般不肿大,少数病例脾脏稍有肿大且边缘增厚。

4诊断

由于肠毒血症病程短,所以在生前进行诊断比较困难。但可以通过本地区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方面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5治疗

由于肠毒血症发病后死亡较快,故多数来不及治疗,但对流行后期病程有所延长的病羊,若及时进行治疗还是能够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羊肠毒血症的发病是由于D型产气荚膜在肠道内繁殖,而产生的大量毒素所引起的。因此治疗原则是制止病原菌在肠道的繁殖并且给予解毒、通便和强心等药物。为此可口服土霉素、四环素、新霉素等广谱抗生素和磺胺脒、痢特灵等肠道消炎药。对D型产气荚膜梭菌都有抑菌作用,能够收到治疗效果。肌肉注射青霉素对防止病原菌进入血液及抑制其在机体内的增殖是有作用的。过去曾用单纯注射青霉素的方法治疗病羊,虽然均可得到治愈,但积累病例不多。用药剂量:青霉素为20万IU,链霉素为1000mg,混旋氯霉素4支(每支含混旋氯霉素250mg)。第一次用药量最好加倍,青霉素每4~6h肌肉注射1次,链霉素和混旋氯霉素每隔6~8h肌肉注射1次,直至治愈后12~18h为止。

猜你喜欢
梭菌产气病羊
丁酸梭菌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冷却液溢出问题研究
对羊口蹄疫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山东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治分析
一种脂肪酸可有效对付艰难梭菌
沼液絮凝上清液预处理对甜高粱秸秆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
一例延边奶山羊梭菌病的病理学观察
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结束并关井
绒山羊尿结石的诊治
梭菌对养猪生产的危害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