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丽萍
仔猪腹泻在集约化养猪场的发生几率比较高,属于典型多病因疾病,在仔猪生长过程中经常出现,腹泻是猪的粪便稀薄,夹杂黏液和血液的一种病理表现。由于断奶仔猪生理功能不完善,消化机能差,免疫功能低,体温调节能力弱,所以断奶腹泻基本是猪场都会发生的。能够引起腹泻的诸因素中,应激可能是最需要注意的。为降低应激,断乳后维持“三不变、三过渡”原则,三不变:原饲料(哺乳仔猪料)喂养1~2周、原圈(将母猪赶走,留下仔猪)、原窝(原窝转群和分群,不轻易并圈、调群);三过渡:饲料、饲喂制度、操作制度逐渐过渡。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仔猪腹泻,导致生长缓慢,严重者甚至死亡。
1传染性病因
猪腹泻的传染性病因是传染病原,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是导致仔猪腹泻的主要病毒,流行性腹泻是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在猪空肠、十二指肠、回肠等部位存在。不同年龄猪都会有发病的几率,而且有显著的季节性,冬季和春季的发病率比较高。轮状病毒感染会让各年龄段的猪都发病,仔猪死亡率为7%~20%。
仔猪初期断奶,胃底腺壁细胞和主细胞发育不成熟,分泌盐酸少,断奶后得不到从母乳乳糖转变的乳酸,所以胃内pH值较高,小肠黏膜抵抗能力差,会受到外源性蛋白质抗原的损伤,引起肠绒毛萎缩,导致过敏性腹泻。断奶对仔猪消化酶的活性有较大影响,据资料介绍,仔猪断奶后的1周内,其体内各种消化酶的活性降低到断奶前的1/3,经2周后才能重新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尤其是蛋白酶的活性在6~8周龄前很低,在采食饲料时,饲料中的抗原物质,包括无害的蛋白质通常可激发系统的免疫反应,在获得免疫耐受之前,通常要经历一段过敏时期,即饲料抗原引起仔猪发生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导致小肠损伤。主要表现为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增生,进而引起功能变化而腹泻。因此断奶后的1~2周内,仔猪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率较低,易导致消化不良而腹泻。仔猪消化道的微生物以乳酸菌为主,抗原让胃肠道内的营养物质不被完全破坏,降低毒素的产生,提升胃肠黏膜的保护效果,还能够预防由于病原菌引起的消化紊乱和腹泻。乳酸菌适合在酸性环境中繁殖,而断奶会让胃内pH值上升,不适宜乳酸菌存活,所以大肠杆菌会大量的繁殖,水分被肠道排出,引起腹泻。仔猪免疫低下,需要从初乳中获得抵抗力,一般在3日龄可以达到最佳状态,然后的3周会逐渐降低,主动免疫需要4~5周时才会生效。主动免疫前,断奶后,仔猪免疫力低下,容易腹泻。
2综合防治
加強母猪的饲养管理:母猪饲养管理和仔猪健康有直接联系,所以,需要做好母猪的饲养管理工作,提升母猪身体素质,保留健壮的青年母猪,将病残老弱母猪淘汰,提供营养均衡饲料,可以让仔猪从母猪初乳中获得各种抗体,为母猪进行分娩前后的护理工作,在母猪进入产房前彻底的消毒和灭菌,保持舒适的室温,生产后3天内要连续使用强效阿莫西林以及产后康针剂,预防感染。
加强断奶仔猪管理:消化道发育受到食物刺激的影响,有研究表明,7日龄开始进行补料,在21日龄胃内盐酸和胃蛋白酶分泌量会比没有补饲的仔猪要高,补饲还会降低肠绒毛以及隐窝深度,所以,在出生后1周应该进行补料,7日龄补充颗粒饲料,增加诱食剂,可以得到较好效果。仔猪断奶前的食量比较大,胃肠机能可以获得锻炼,断奶后,腹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会降低,所以这也是早期断奶的关键。仔猪断奶前1周,降低母猪饲喂量,让仔猪多进食,可以降低腹泻几率。对仔猪适时断奶,在断乳前1~5d减少哺乳次数,最后2d夜间将母猪移舍,同时时把弱小的仔猪挑出来单独饲养。也可采用“赶母留仔”的方式,即断奶时先把母猪赶走,而把仔猪留在原舍中,由于原环境没有改变,减少了断奶时的应激。从繁殖周期看,断奶越早越好。但在生产中,断奶越早往往发生腹泻较多。根据目前的生产条件和经验,早期断奶以28日龄为宜。另外,仔猪断奶时的抗病力与其体重成正比,体重越大抗病力越强。实践证明,仔猪体重达8kg时断奶较为合适。
合理配制断奶仔猪料:大豆蛋白中有很多的抗原性蛋白,仔猪会产生过敏反应,将饲料粉碎,水分符合要求,选择玉米为主。豆粕比例不高于25%,能够提高乳猪的能量浓度。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
加强防疫消毒措施:自繁自养,定期检疫。仔猪的传染疾病会因为购入的时候引入到养殖区,导致大范围的发病。防疫制度必须严格,能够做好消毒工作。养殖场人员进入饲养区的时候,进行消毒和更衣、换鞋。保证猪舍的卫生,定期进行消毒。消毒池定期更换,兽医和管理人员要对猪进行预防注射,制定免疫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