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印
中国的教育,历经两千多年,发展到现在,竟成为不中不洋,不伦不类,此种现状,怎能不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警醒,我们还能漠然视之吗?所以要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模式。
一、仁——人的综合素质之根本
仁爱、仁厚,是人向善之根本,一个人如果不能有一颗仁慈之心,不能成为仁人君子,从何而谈责任与奉献?在学生中大力宣传“仁”的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前不久,某校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某甲生在食堂无意踩了乙生的腳,甲即向乙道了歉,不过道歉的口气不那么恭顺,乙不服,便纠集了几个同学在寝室里用把缸打甲的脸,把缸都被打变了形,脸可想而知,事后,学校百般调解,班主任苦口婆心,总算“相安无事”了几日,谁知在周末放假时,甲竟邀来了十几个社会上的“古惑仔”,带了许多长刀短剑,说是要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差点就刀光剑影,一片血色,何其残忍?
一件小事,竟弄得杀气腾腾。究其根本原因,学生缺乏容人之量,更别说仁慈之心了,造成学生这样凶暴,残忍的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教育学生向善,使他们懂得饶恕、宽容,培养他们容人的气度,当然是责无旁贷。
二、义——人的综合素质之境界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这里孟子所说的“义”,即是指人的气节。笔者就曾亲眼看到一学生嫌母亲买的一双三百多元的篮球鞋不够档次,丢了他的面子而骂母亲,且强行要求母亲给他换了一双七百多元的,这样的学生何来的气节?文天祥的气节源自于铁血丹心,闻一多的气节源自于爱国热忱。而我们学生的气节源自于何处?源自于我们的大义教育,要教育我们的学生明大义,识大体,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理想,拨正人生的航向,迷途知返,把荒废的学业重新拾起来。而不是做只会吃喝玩乐的寄生虫。所以,我们教育界要大力弘扬“义”之精神,要以“义”之精神作为我们的教育宗旨。
三、礼——人的综合素质之修为
中华民族,有礼仪之邦之美称,我们的祖先,早就懂得礼贤下士,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有退避三舍的典故,按理说,我们的这些子孙们应该比祖先更加懂得礼让谦和,可我们不少学生却是开口辱骂同学,动辄顶撞老师。
某班有四位这样的女生,上课说话嬉闹,还打手机,眼里无视老师和同学的存在,后来一历史老师实在忍无可忍,便欲拉其中闹得最凶的一位出去,谁知该生坐在地上不起来,还又骂又闹,说该老师打学生(其实根本没有),不配当老师,应该“死回去”。班主任教育她们时,她们是斜着眼睛瞅着班主任,任你口枯舌烂。
我国古代的女子,她们讲究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所以才有岳母、孟母等优秀的母亲;有花木兰、孟姜女等优秀的女儿。现在女子“自由解放”了,不要求讲话轻声细语了,但最起码的女子的品德,女子的礼仪,还是不能丢的。
四、智——人的综合素质之造化
对学生的“智”的教化我们教育界向来是很重视的,且发展到今天成了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一个学生学识水平的唯一标准。几千年前孔子就指出了从哪些方面去教化我们的弟子,我们上上下下,忙忙碌碌却只抓住了其中之一(却往往由于学生的逆反而抓不住)。“智”虽很重要的,但不能成为唯一。
五、信——人的综合素质之准则
诚信、忠义,是做人立身之原则,君王讲求取信于民,臣子要求效忠国家。千金买骨是为了取信于民,精忠报国是为了效忠于君,这些都是我国历史上“大信”之典范,是值得我们学生学习的宝贵精神财富。
可我们的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耳濡目染了太多的尔虞我诈,认为老实便会吃亏,所以有时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是他做了错事,你没有抓住他的现行,他就绝不会承认。
重提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复古,但古的未必就是不好的。在这样一个纷乱的时代,如果运用儒家思想,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能很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模式,倒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搞好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做转型时代的优秀教师,更是如履薄冰。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