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晓丽
【摘 要】目的:探讨基层护理人员心理障碍及对策。作为多年在基层医院工作的一线护理人员,从自身角度出发,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对基层护理人员心理障碍进行系统分析,并且结合实际,找出应对心理障碍的对策。结论:针对基层护理人员的心理障碍要从基层护理人员自身出发,采用激励手段来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重视护理人员职业角色化的整体水平以并开展系统化的整体护理。
基层护理人员是指在县及其县级以下的医院直接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基层护理人员是基层护理工作的主体,科学研究表明:心理是行为的基础,因此基层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直接决定护理工作的开展。但是,当前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基层护理人员经常产生不正常的心理,以致形成障碍,这些障碍严重影响到基层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以成为护理事业发展的严重问题。因此研究基层护理人员护理障碍及其应对措施,在当前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阅读文献搜集数据,从目前困扰基层护理人员的主要问题出发,找出应对心理障碍的对策。
1 基层护理人员心理障碍现状及成因
1.1 护理人员认为护理工作得不到社会认可
通过相关人员的调查显示:84.4%的护理人员认为护理工作得不到社会认可。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首先,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基层医院要求生存、求发展,必然要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医生在为医院创收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医生可以“开大刀,收大钱”,而护士的各种技术操作,只能“收小钱”,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整个基层医疗系统对于护理人员的歧视;在公费医疗报销制度上,诊疗费可以报销,护理费却不能报销,民众比较看重这种实在的利益,从而存在“重医轻护”的社会倾向;其次,在护理人员编制上,基层大多数医院达不到国家卫生部规定的1∶0.4的床护比例标准,随着医疗指标的变化,治疗、护理数量随之增加。护理人员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其结果导致了:一方面,护士的劳动负荷加重,轮班、夜班等专业的特殊性使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处于紧张、疲惫状态,过度的心力及体力消耗,使其产生消极心理,表现出自卑、厌恶工作、缺乏同情心等;另一方面,护理人员的缺编,使原本薄弱的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指导等工作更加流于形式,病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第三,基层医院护士相比基层医院医生的社会地位、住房待遇以及调资、晋升、外出学习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因而产生“不公平”感。
1.2 高学历的护士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相关数据表明:本科以上学历的护士反而比大专、中专学历的护士心理状况差,这可能与目前基层医院的人才定位、工作模式、工作条件等因素有关。
首先由于基层医院未实行按职上岗,往往将本科、大专、中专等学历及无学历的护士在一起工作,都同样机械地重复着“打针”、“发药”等工作,工资奖金福利等也采取一个标准。
其次功能制的护理模式导致护理工作的全部内容是执行医嘱,护理工作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护理模式严重影响基层护理工作的质量。第三,基层医院的工作环境较差,护士要承担大量护理专业以外的事务性劳动,如领取办公用品、药品、器材、布类等,而真正用来直接服务于病人的时间相对减少。总言之,以上因素使高学历护士在学习期间学到的知識不能有效利用、缺乏施展才华的机会,期望值达不到,因而产生负面情绪。
1.3 低年资护士不能能顺利适应职业角色的转变。本次调查表明:低年资护士的心理状况比高年资护士心理状况差,这可能与低年资护士未能顺利由学生过渡到职业护士完成职业角色的转变有关。年轻护士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富于幻想,但因年龄小、阅历浅、缺乏临床经验、自律性差、易感情用事,且由于在校期间针对性的职业角色化教育相对不足,毕业后体会到基层医院的护理工作不但繁重、辛苦,而且待遇差,得不到应有的社会尊重,因而灰心失望,认为护理工作没有前途。在这一护士群体中专业思想不稳定,工作中服务态度差者并不少见。
2 基层护理人员心理障碍对策
针对上述对基层护理人员心理障碍现状及其原因分析,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护理人员,从以下三方面提出对策。
2.1 运用管理学有关原理,对基层护理人员采用激励手段,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激励是管理者为实现管理目标,用以调动下属积极性、智慧和创造性的一种管理活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对对职工激励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如果受到鼓励,职工能力的发挥可达80%~90%。因此,作为基层医院的管理者,应努力创造一个科学有效的激励体系,充分挖掘基层护士的工作潜力。可采用多种激励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护士的生理。首先,关心护士,上级应多与她们进行情感交流,多举行一些集体活动,在工作外真正做到对其关心。其次,知人善任,主管护士的领导应全面了解每个护士的性格、能力、爱好及特长,因人而异地委以重任,做到“用人之所长”、“容人之所短”。第三,奖励先进,对于那些忠于职守、刻苦学习、工作出色、在工作中有创造性或能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护士给予奖励,如在住房待遇、奖金分配、调资、晋级等方面应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形成一种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工作氛围。
2.2 重视护理人员职业角色化的整体水平:护士职业角色化,是指从事护士这个职业个体所应具备的角色人格和职业行为模式。在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今天,提高护理人员职业角色水平显得尤其重要,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护士职业心理选拔:护士招收学校在招收护生时,可进行心理测验,录用那些具备护士人格特质的学生入校,使“性格类型和职业匹配”。从源头上保障未来护士的心理健康。其次,重视护生的素质教育:对中专护生在校期间应注意积极的人生观、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有计划地进行言行、举止的规范化训练,自我情绪调节控制技巧训练,情境适应性训练等;对大专以上的护生,除侧重高层次的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的能力培养外,同时注意激发护生个体职业角色化过程中的内在积极性,培养一批会临床、会教育、会科研、积极进取,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护理骨干人才。(3)对刚毕业的护士,护理部可对其进行角色化适应的岗前培训,对每个护士的性格类型、技术水平、人际交往能力等有一初步了解,然后因人制宜地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真正做到“人岗匹配”、“人尽其才”。
2.3 按职上岗,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首先,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的重视,基层医院必须保证护理人员编制达到1∶0.4的床护比例,合理分配利用护士的人力资源,为病人提供专业性的直接护理,以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其次,要健全医院后勤支持系统,使护士从非专业性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使护士有更多时间从事专科护理、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等,通过增加直接护理的病人数来使病人受益,从而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总之,护理人员从事的是特殊职业,她们不仅要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还要掌握各种医疗急救操作技术。因此,摆除护理人员心理障碍尤为重要。摆除护理人员的心理障碍,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还可以降低因心理问题导致操作失误及医疗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宋红 心理行为干预对外科护士心理状态的影响[期刊论文]-基层医学论坛2010(3)
【2】 韦清蓉.曾海金 医院管理年活动期间护理人员心理状况调查分析[期刊论文]-卫生职业教育2007(12)
【3】 王巧平.郑璐敏.徐杰安 影响基层医院基础护理质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生2007(18)
【4】 陈静 当前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现状及对策[期刊论文]-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2)
【5】 丁岚.牵颖 谈整体护理中护士情商的培养[期刊论文]-实用医药杂志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