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召芹
【摘 要】目的:探讨临床急诊科风险管理措施的效果与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治疗的200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择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100例,对对照组中的100例急诊患者采用普通的管理模式进行护理,而对观察组中的患者在普通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科学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护理。结果:通过不同的管理方式护理后,观察组中护理状况发生的概率为9%明显低于对照组中的69%,患者对风险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为96%明显对照组中的51%,患者对风险管理模式的评分为(97.5±1.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的(84.3±2.4)分。三组数据均差异性明显,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临床急诊科的患者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减少了护理问题的发生,提高了对患者的护理质量,获得患者很大的好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具有临床推广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临床急诊科;风险管理;普通管理;护理效果及体会
医院的急诊科(室)或急诊医学中心是医院中疾病种类最多、重症病人最集中、抢救与管理任务最繁重的科室,是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急诊科的工作可以说是整个医院总体工作的缩影,能够直接反应该医院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工作质量以及急救医疗设施的先进性。所以急诊科护理人员对病患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治疗的200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临床急诊科风险管理措施的效果与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治疗的200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病患中有男性患者120例,女性患者80例,患者的年龄在25-60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为(35±2.3)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100例患者,观察组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最小年龄为26岁,年龄最大为58岁,平均年龄(38±3.5)岁;对照组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在25-60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为(35±2)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显示为急诊患者,均需在急诊科室进行相关病情的诊断与治疗,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名患者,所有病例都根据病情采取中西医对症支持等综合疗法,给予对照组的患者采用普通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主要有:帮助患者进行挂号、就诊、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相应的护理。
观察组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的护理模式:第一,事先对急诊科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一般急诊科的患者为急症、重症甚至是危症患者,若患者及患者家属不能够正确描述病情或者不能提供相关的记录病史的材料,很容易导致医生的误诊或者漏诊。在用药过程中若不了解患者的体质及病情,患者服用的药物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对护理人员的心理行为等进行相关的风险分析,若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心理素质偏低,极易导致护理人员在紧急状况下操作不当等。医患关系处理的风险分析,由于进入急诊科室的患者病情一般较重且很不稳定,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对患者家属的安抚变得尤为重要,包括患者治疗无效死亡的情况;第二,针对以上的风险评价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与解决措施: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细致的观察与了解,尽量让患者家属提供较为全面的以往病例。对护理人员做定期培训,保障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与护理质量。对护理设备做规范管理与定期检查,对药物的分类要明细,避免发生错误用药的现象。医护人员应该将患者病情的真实情况告诉患者家属,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详细的说明,采用正确的方式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避免冲突的发生等[1]。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通过两组治疗方式治疗后所发生的护理缺陷、急救不完善以及护理投诉等事件发生的情况。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跟踪随访,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统计对两组管理模式的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的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观察与记录结果发现,观察组中采用风险管理的管理模式后,在100例患者中出现护理缺陷3例,急救不完善4例,护理投诉的发生有2例;而对照组只是对患者采用普通的管理模式后,护理缺陷、急救不完善以及护理投诉分别有30例、25例和14例发生。观察组中共出现9例护理问题,护理状况发生的概率为9%明显低于对照组中的6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下表1所示。
表1 2种不同管理模式的效果比较(n %)
通过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统计调查结果后发现,观察组种的100例患者其中有96例对风险管理模式的表示满意,患者对观察组中的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为96%明显对照组中的51%,其中x2=51.98,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对风险管理模式的评分为(97.5±1.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的(84.3±2.4)分,其中t=69.57,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下表2所示。
表2 患者对两组不同管理模式的满意程度及评分统计
3 讨论
根据有关资料可知,急诊科是整个医院中患者病情最复杂且较为严重的科室,同时也是医院医患纠纷频繁发生的一个科室,所以对临床急诊患者的护理方式选择不容忽视,急诊科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患者护理工作的风险性随处可见,急诊科的风险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患者的病情判断不当、对患者抢救不及时、抢救措施不规范、病历记录不完善以及向患者家属告知病情不清楚或者不详细等。而采用风险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风险管理属于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护理方法,通过对可能存在问题的分析、评价后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使护理缺陷与护理差错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2]。在急诊科室临床护理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有助于转变急诊科的临床护理模式,将传统的仅仅依靠护理人员的护理模式逐渐变为患者、护理人员以及患者家属三方共同配合的护理模式,以积极主动的“理解配合”代替原来患者被动接受。若只是采用以往普通的仅仅通过医生的嘱咐来进行常规的护理,则不能对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进行相应的风险评级,会发生对患者病情的诊断错误、治疗效果不佳甚至产生副作用等现象。因此,风险管理模式的正确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上述观察记录结果发现,观察组中共出现9例护理问题,护理状况发生的概率为9%明显低于对照组中的69%,患者对观察组中的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为96%明显对照组中的51%,观察组中对风险管理模式的评分为(97.5±1.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的(84.3±2.4)分。三组数据均差异性明显,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对临床急诊科的患者实施风险管理措施,提高了护理人员整体的护理水平,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安全护理意识,减少了护理问题的发生,提高了对患者的护理质量,这说明有效的推进制度化、系统化的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安心和優质的服务,能够提升护理人员的内涵,使患者对医护人员充分信任。总之,风险管理措施在临床急诊科实施后,获得患者很大的好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具有临床推广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韦春莉.综合医院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6.
[2]邱葵丽.急诊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