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理论思考

2015-10-21 16:47向明生
中国集体经济 2015年1期
关键词:特色农业云南理论

向明生

摘要:为更好地促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需要从理论上来解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发展的“融合理论”、“微观理论”、“钻石理论”、“集群竞争优势理论”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文章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内涵进行了诠释,并指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目标是“走出云南”,企业是发展的主体,产业集群发展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关键词:云南;特色农业;发展;理论

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省委政府审时度势,为了振兴和发展云南农业,提升云南农业产业竞争力所制定的农业发展战略规划。“高原特色农业”概念自提出来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议,但鲜有学者从理论视角来论述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理论来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实践需要理论作为指导和支撑。为丰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理论,更好地促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寻求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明确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几个关键理论性问题。第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是什么?第二,云南高原特色发展目标是什么?第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主要靠谁去发展?第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怎么去发展?理清这几个理论性问题,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内涵

农业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从产业纵横两个方向展开,形成了农业产业发展的“两维理论”:一是以农业产业链为研究对象,研究农业产业纵向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理论”;二是以农业价值链为研究对象,研究农业产业横向发展的“农业产业功能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主要是指“农工商、产供销”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而“农业产业功能理论”主要是指农业发展融入新技术、新产业、新理念,如农业产业发展融入生物技术,形成了生物农业。农业产业融入旅游业,形成旅游农业等,拓宽了农业产业边界,赋予了更多农业产业功能价值。伴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即产业结构融合化,又被称之为“产业结构重叠化”或“产业结构边界模糊化”,是指在知识分解和融合基础上,由于大量新生技术日益趋同,形成知识产业群,以及产业技术融合而导致的产业重叠加深,使产业边界具有了越来越来不清晰的趋势。随着知识资本向农业产业发展的不断渗透,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边界变得日益模糊,形成农业产业发展的“融合理论”。现代农业发展中纵向和横向产业融合最终目标是形成纵向上趋于延长,模向上趋于拓宽块状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产业的竞争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应以“融合理论”作为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是跨越不同产业,融入科技,文化、生态、创意理念等生产要素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关键是如何诠释“高原特色”的内涵。笔者认为“高原特色”是云南农业产业与其他区域农业产业的本质差异所在,也是云南农业产业的竞争优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具有“五位一体”的特色内涵。

(一)环境特色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环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自然环境。云南地处高原,地形、气候类型多样化,立体气候显著,自然生态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较高。由于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环境,所以当提到“云南”两个字时,人们总是会联想到“无污染、原生态”美丽景象,也正是云南农业生产环境特色,造就了“生态环保、四季飘香”高原特色农产品。

(二)文化特色

云南省拥有26个少数民族,具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包括民族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民族传统加工工艺、民族农耕文化等,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民族文化具有唯一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提升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的消费及体验价值。

(三)资源特色

云南生物资源丰富,具有“动植物王国”,“生物基因库”的美誉,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种繁育、产品开发及综合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高原特色农产品。

(四)产品特色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由于其独特的生产环境,丰富的种植资源,使云南农产品在营养成分、口感、滋味、外型、色泽等方面具有比较竞争优势,造就了“安全优质”的高原特色农产品。

(五)功能特色

云南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为发展创意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创意理念,拓展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链,提升了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功能附加值。

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目标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竞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迈入中收入国家行列,依据经济学理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拐点”,突出的特征是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消费者品牌消费意识增强,产业竞争愈演愈烈,产业发展将面临优胜劣汰的惨酷现实。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同样会面临来自其他省份或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关键就是看准能在市场角逐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取最稀缺的顾客资源。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源于外部,顾客是企业存在唯一价值”,按此逻辑分析演绎,可以说“产业的价值源于市场,消费者是产业存在唯一理由”。综上分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提升云南农业产业竞争力,使更多的农产品“走出云南”,参与国内及国际市场竞争,持续提升云南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并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长期以来,以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比较优势”竞争理论曾一度占据国家竞争理论的主导地位。1990年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从产业发展视角研究提升國家竞争优势,并提出了打造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理论”。“钻石理论”主要从四个维度来分析研究产业竞争优势,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是一个系统性的产业竞争理论。他曾指出像荷兰、以色列等国家并没有发展农业的资源禀赋优势,但并不妨碍它们成为世界农业强国。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可以借助波特的“钻石理论”,从四个维度系统分析研究,打造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竞争力。传统产业研究往往以产业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或基点,实际上决定整个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关键价值要素是位于产业链终端的市场消费者,因此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竞争力,需要建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产业分析体系,这和波特“钻石理论”的需求条件要素分析的观点是一致的。研究消费者,关键是分析消费者如何做出购买决策,由于农产品的产品质量具有隐蔽性特征,加之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在“柠檬市场”中具有“信号”显现机制的产品品牌效应会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能否“走出云南”,或是“走得更远”,关键在于创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

三、云南高原特色農业发展主体

我国农业产业化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宏观、微观和介于二者之间的第三个方向,宏观研究是以国家改造农业的现状,提高农业部门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程度为出发点。微观研究以农业综合企业的经营组织形式和战略方式,即以研究龙头企业经营活动方式为主要目标。第三种则是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涉及多个要素,包括企业、政府、农民合作组织及个体农民、社会服务中介组织、研究机构、消费者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主体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在产业政策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路径及方向的设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研究和明确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主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笔者认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主体是企业,产业发展的突破点是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是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分析该产业的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基本上就可以得出结论。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企业的产生源于其权威性,因为其可以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产生比市场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结构的调整或转型升级是通过企业组织变革现实的,产业的竞争力也是通过企业竞争力体现。农业产业链的前端是种植和养殖户,终端是农产品的市场消费者。由于农业土地及经营权的分散性,加之获取市场信息及科技能力的高成本性,使农户面临较高的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如果农户直接面向市场销售农产品,由于受到流通成本及产品质量保质期等因素制约,其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半径难于扩展。加之由于农业生产缺少专业化的管理能力及科技含量低,使农产品缺少附加值。但如果有产业企业介入,会极大改善农业产业链的运营效率,同时可以实现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拓展。农业产业链前端的农户与企业嫁接,实现企业技术及管理向农户直接或间接转移,提升了产业链前端的生产率。产业企业凭借自身人才、技术、管理和资本优势,对产品进行“二次”生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营销渠道建设、品牌运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对农产品进行“三次”加工,使农产品实现第三次升值。农产品的高附加值通过产业链传导机制实现向前端农户转移,构建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发展机制。终端产品实现的附加值越高,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及产业的生命力越强,反之亦然。企业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具有资源吸收转化及输出功能,无论是政府资源投入或是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市场转化,通过农业产业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转化,能实现“裂变”和“扩散”功能,即通过产业龙头企业吸收内化,再向农业产业输出和外溢,带动和引领农业产业发展。

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路径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路径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发展模式,通过选择科学的产业发展路径,更好地实现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标目标。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通过对国家竞争优势研究认为,一个国家的成功并非来自一项产业的成功,而是来自纵横交织的产业集群,国家产业竞争优势源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的角色是促使一个国家内部的“外行人”跳入产业内发展新型态竞争,经过这些加入者的刺激,这个国家的产业才不会在国际创新竞争中落后。产业发展“集群竞争优势理论”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农业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路径。农业产业具有显著的区域和地域特点,更适宜选择集群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发展有助于培育和提升生产要素的专业化水平,从而提高产业生产率,形成产业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通过如下功能促进产业发展:一是产业集群发展具有“磁场”功能。有利于快速吸引企业、资本、人才、研究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及产业政策等相关生产和市场要素向产业聚集,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和壮大,实现产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二是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集体效率功能。产业集群发展可以有效降低交易费用,一方面,因为产业集群处于同一区域,由于其地缘性特点,容易产生文化趋同,使知识和技术产生较强的外溢性,形成集体学习机制,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各种产业生产要素及相关产业支持要素的聚集,形成整体协同效应,提升产业生产率,拓展了产业链和价值链。三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扩散功能。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形成管理高效的产业管理组织,如行业协会、产业园区管委会等,更易于执行政府相关产业政策,使政策产生更好的执行效果和效率。四是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品牌效应功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产业集群发展是创建区域品牌的前提和基础,区域产品品牌能有效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涉及多个门类农业产业,如茶叶、花卉、咖啡等产业,可以结合各区域农业产业生产要素的竞争优势,运用产业集群发展理念,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起点,专业合作社、乡(镇)、县、州(市)、省五级联动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体系,打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马云泽.世界产业结构软化趋势探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01).

[2]梁伟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分析:一个产业融合理论释框架[J].求实,2010(03).

[3]胡定寰.微观农业产业的理论及其运用——我国现代农业组织理论的初探[J].中国农村观察,1997(06).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特色农业云南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云南邀您来“吸氧”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互联网+”背景下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农村文化产业与特色农业融合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