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
【关键词】 家校合作;教育途径;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8—0042—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中小学生要学会做人“建构符合道德的价值体系,并承担个体的社会责任,热爱生命并感激生活的给予。学会做人还意味着除关注自己之外,还有对亲情和友情的看重,与亲朋好友之间的密切联系,对父母的关心和体贴,并承担应尽的义务。”面对以任性、自私的独生子女为主要群体的学生,仅靠学校教育已经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的良好品质,只有依托家校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一、 依托家校合作,班级互爱成为习惯
1. 创设舆论氛围,关爱班级弱势群体。班级里,总有些孩子因为身体单薄、性格懦弱、反应迟钝等原因处于劣势。在家长的影响和干预下,这些孩子在交往时无形中就会被排斥。班主任应该承认这种现象的客观存在,格外关注这些孩子,除了利用班队会及各种活动的时机创设扶弱、助弱的舆论氛围,必要时进行一帮一之外,还要利用家长会和班级亲子活动的机会,引导家长不要以成绩取人,鼓励孩子与不同的孩子交往,发现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2. 看望慰问生病的孩子常态化,在孩子心灵播种关爱。生病住院的孩子,最想念的就是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最渴望的就是见到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了。体贴孩子们的这一心情,我们把看望生病住院的孩子作为一项班级常规。每当有孩子住院,班委会负责组织孩子们自愿捐款,准备礼物,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以及老师共同到医院进行看望。几年下来,这一举措既温暖了孩子,使他们受到了关爱他人的教育,也温暖了家长,家长之间也像好朋友一样相互关心,经常联系。
二、依托家校合作,面对突发事件爱心如涓涓细流
1. 班主任的爱心是无痕的教育。一位班主任首先应该具有慈悲的情怀,强烈的怜悯心和同情心。当孩子遇到不幸时,班主任真诚地关怀不仅给予孩子温暖的慰藉,还濡染着家长及孩子的爱人之心。今年,一个学生的父亲不幸因车祸罹难。我第一时间在班级QQ群里发了消息,家长们相继发出慰问。接着我和家长代表先行代表全班同学和家长去吊唁逝者,慰问生者。当该学生返校后,我约她谈话,为她拭去伤心的泪水,也教育孩子们要关心、体谅、爱护她。在班级温暖的怀抱中,这个孩子顺利地渡过了失去父爱后最痛苦的时期。
2. 家长的支持和参与使爱心落地有声。当家长们了解到这个家庭失去支柱生活很窘迫的情况,都表示要为这个可怜的孩子尽一尽自己的心意。他们在班级QQ群里讨论并发起捐款,获得了一致赞成。次日,一天之内收到捐款6000元。当我们把这笔捐款送到这位学生家里时,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人间自有真情在,相信孩子们也明白了怎样去帮助那些身处不幸的人——不仅仅是同情,还应该有力所能及的援助。
3. 孩子们的爱心自发自觉。发生这件事情以后,孩子们与这个学生相处时,对她也更加关心、更加爱护了。正因为家庭和学校互相配合,互相沟通,教育目标一致,教育观念相同,孩子们才会自发自觉地加入到爱人、自爱的队伍中来。
三、依托家校合作,拓展教育途径,爱心绵延无际
1. 利用家长资源,拓展教育途径,创造爱的教育的机会。家长们来自各行各业,见多识广,经常和家长交流,组织亲子活动,可以有效地利用家长资源,拓展教育的途径。为贫困学生进行捐助就是这样一个事例。班上一位同学的爸爸因为生意的原因,经常往来于青海省西宁市塔尔寺一带,得知有许多藏民生活非常艰难,严冬将至,急需御寒的衣物,那里的孩子也很需要学习用品。听到这个消息,我们组织班会进行讨论,大家当即决定为这些少数民族同胞募捐一批衣物和学习用品在入冬前运送过去。
2. 小手拉大手,亲子共同参与,以爱心感召爱心。我们的决定得到了家长的强烈响应。班里的讲台边被临时开辟为衣物储存处。孩子们上学来的时候,总是提着各色各样的大包、小包。有的捐赠衣物比较多,家长就开着车亲自送来;有的家长不但送来了赠品,而且送来了装物品的包装袋。我们雇车派代表将捐赠的一卡车物品平安送达目的地。随着微信照片的不断传来,班会上,我们一起观看照片,阅读微信,感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的幸福。爱心凝聚成的洪流,一次次地在孩子们心头荡漾、澎湃。
经过点点滴滴地浸润,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在我们班不是空洞的口号,被孩子们化作了具体的行动。在爱心培育过程中,班主任是核心,引领着家长与孩子;家长是中坚力量,以自身行动带动孩子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影响下,受到教育,也自我教育。在爱的教育的路上,我、孩子、家长都在不断地成长,也越来越明白了孩子的爱心培养必须依托家庭教育这棵大树,以爱心濡染爱心,才能切切实实地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关于小学家校有效合作的实践研究” (课题立项号:GS〔2013〕GHB0293)阶段研究成果。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