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研究

2015-10-21 10:49张昕李英丽
中国集体经济 2015年28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

张昕 李英丽

摘要:当前全国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欠发达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甘肃省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省份,其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具有一定代表性。文章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深入省内农村,对2042户农户进行了农村金融供求现状的实地调研并收集大量问卷信息,通过对数据分析得出了甘肃省农村金融供需不均衡的发展状态和基本特点。在认真反思目前甘肃农村金融存在的不足之上,提出了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甘肃农村金融;农村金融供求;普惠金融;金融理论与实践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部地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域辽阔。省内丰富的光能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地形多山、降水不均以及低温、风雹等自然灾害也严重限制了甘肃农村地区的发展。综合考虑,甘肃省农业依然存在着总体质量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等问题。与此同时,落后的农业也限制了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当前农业变成了弱势产业、农民变成了弱势群体、农村变成了弱势地区的三农问题在甘肃省变得尤为严峻,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亟需大量资金支持。

近年来中央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农村金融深化的措施,如银监会颁布了一揽子文件鼓励金融机构向“三农”倾斜、财政部下发相关文件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补贴等。诸项措施在稳定农村金融市场、强化 “三农”金融服务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甘肃整体金融业发展滞后,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较差,农村金融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有学者认为金融增长没有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反而造成了农村资金的转移和流失,其原因是由现金融制度导致的金融结构和功能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实际需求间不协调。为此要以农村金融需求为导向,从整体上调整农村金融机构的区域布局,矫正农村金融产品供求失衡。

在目前甘肃财政总量较小而且转移支付比例较高的客观困难面前,积极研究如何促进农村资金的合理配置和融通、形成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使得农村普惠金融业务在“三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等重大课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旨在摸清甘肃农村金融现状、了解农村金融需求特点,分析农村正规融资与民间融资渠道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满足程度,评价目前农村金融改革的推进效果,找到农村金融中存在的瓶颈和矛盾,提出改善农村金融的对策建议,以此促进甘肃农村金融普及率。

一、甘肃省农村现状

此次调研选择了甘肃省的兰州市、定西市、武威市、天水市、白银市、陇南市、张掖市、平凉市等8个市,覆盖了甘肃省的大部分地区。调研采用选定调研地点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做问卷,并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与金融机构进行座谈。此次调研走访了约2000多戶家庭,收集有效问卷2042份,在农户样本选择上没有严格要求,但是包括纯农户、养殖大户、贫困户等种类。

问卷设计分为五个主要的部分:家庭基本信息,家庭经济状况,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情况,农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普及情况,土地流转于房屋抵押状况,具体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一)农户家庭基本信息

1. 受访者多为男性壮年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

本次调研有效样本2042户,受访者平均年龄46.2岁,男性比例占到61.12%,大部分为户主,对家庭情况比较了解,也反映出问卷的有效性。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有接近一半(46%)的受访者只有小学及以下学历,有36%的受访者为初中学历,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仅为3%左右。这与受访者年龄结构总体偏大有一定关系,但也反映出农村收入水平不高,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2. 受访家庭结构为“大家庭”模式,劳动力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

受访农户家庭平均总人口4.72人,户均劳动力人口2.70人,家庭劳动力占比达到57.20%,说明受访地区老人与子女一起居住的中国农村“大家庭”模式显著。劳动力以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为主,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比例为53.12%,外出打工比例为32.67%,二者合计占比达到85.79%。而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极少。

调研各地区农户的基本状况如表1所示。

(二) 财产与资产

1.家庭土地以耕地为主,林地果园拥有率较低

受访农户家庭平均土地面积7.82亩,其中耕地面积5.96亩,占比为76.21%,拥有林地果园等经济性作物土地占21.48%。受访家庭人均耕地1.26亩,低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52亩。受访地区还是以传统种植业为主,部分地区大力发展日光温室。

2.家庭房产以住房为主,厂房、商铺等经营性房产拥有率低

家庭房产以自住房为主,自有住房率达到了100%,户均宅基地0.69亩,平均建造住房6.83间,人均住房面积较大,建造成本6.99万元。约有近一半的家庭拥有其他房产,但是厂房、商铺等经营性房产的拥有率较低,为17%。

(三)农户收入

受访农户2013年家庭平均毛收入57728.63元,预计2014年家庭毛收入约为47326.38元,略有下降。图1显示,来源上农户收入渠道并不单一,除了传统的种植业,还包括养殖畜牧、交通、小买卖、务工经商、补贴等多种收入方式。但占比上看,受访家庭主要依靠种植业和务工经商,二者收入合计占到总收入的85.97%,其他收入方式比重较小。

(四) 农户支出

受访农户2013年平均家庭支出为46625.5元,预计2014年家庭总支出为41538.75元,略有下降。从支出结构上看,除日常支出占到较大比重外,子女上学、人情费用也有很高的比例,说明农民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视,以及中国特有的人情社会对农村家庭的影响。农户的消费性支出比例较高,而生产性投资比例偏低。

二、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情况

(一) 农户存款意向

由于农户收入偏低,劳动收入大多是按次付款,并且金额不大,绝大部分劳动收入都通过现金结算,占比达到85.28%,有12%是通过银行卡转账,网上银行的比重仅有1%。

农户存款需求产生于家庭现金的沉淀,调查发现农户倾向于把闲散资金存入银行,放在家中的比例不到3%,并且大多是活期存款以便应对临时支付需要,农户基本无理财产品等,说明农户存款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安全性和流动性需要,并非投资收益;并且在存款机构的选择上,农村信用社以其网点多、离农户距离近、存取款方便的特点占据了72%的比重,其他银行如中国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也有一定比例,这些正规金融基本满足了农户的存款需求,其他非正规金融如放在家中、借给别人、投资等比例较低。

对于现代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如ATM自动取款机等,农户的接受程度偏低,这与受访者整体年龄偏大有一定关系,也有农村新型自助式交易机器普及率低的原因。调查显示,受访农户中仅有39.37%的人使用过ATM机,有27.62%的人使用过POS机,并且大部分是在镇上或者市里,村里几乎没有POS机的商铺。

(二) 农户借贷意向

受访农户中仅有31.72%没有发生过借款行为,其中主要原因是不太需要用钱,占到66.85%。没有借款的途径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说明农民的融资相对困难。并且调查中发现,政府的贴息贷款大多附有条件,只能用于生产性投资,而农民需要的生活消费性投资只能通过向熟人借钱或者申请利息很高的商业贷款。

受访农户有68.28%发生过借款行为,其中61%的农户通过亲朋好友借钱,并且绝大部分没有利息,也无担保抵押,仅是口头信用保证。而机构贷款中,农村信用社是农户贷款的首选,占到26%的比重,主要与当地政府的贴息政策有关,也有农民融资渠道较单一的原因。从借款的用途来看,可以把农户的资金需求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如婚丧嫁娶、子女上学、装修盖房等生活性支出,这类比重达到了56.72%,第二类为生产性自己需求,这类比重占到43.28%。

从借贷数额上看,受访农户中小于5000元的单笔贷款金额占比35.80%,0.5万~1万元的单笔贷款金额达到22.84%,1万~5万的单笔贷款金额达到30.86%,大于5万的单笔贷款金额总计占比10.49%,可以看出1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是农户最需要的贷款品种。

三、農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普及情况

(一)半数农户上网,手机是主要上网方式,聊天和游戏是最常用功能

受访农户中52.94%有上网行为,大部分是年轻人与中年人。其中在网吧上网的占到2.64%,使用台式机上网的占到25.60%,使用笔记本上网的占到10.65%,使用手机上网的有60.57%。在手机上网常用功能调查中发现聊天和游戏两项占到了70.77%,另外有11.62%的手机上网用户使用购物功能,17.61%的手机上网用户使用微信。

(二) 网络金融认知和使用率极低

在受访农户中只有21.24%听说过网络金融服务,并且只有9.05%的人办理过相关业务。在使用网络金融服务业务中,转账汇款业务占到了26.13%,查询业务占到了21.76%,手机充值业务占到了9.53%,购物功能占到了10.26%,其他业务使用频率较低。

四、土地流转与房屋抵押状况

(一)农村土地流转普遍,主要原因在于土地收益较低

受访农户中有92.74%知道农村土地流转的信息,并且有70.78%的人听说过有村民流转土地,主要的土地流转形式为转包、出租及互换,调查显示农村土地流转的平均租金为474.75元(亩/年)。在土地流转原因调查中发现,家里没有劳动力以及种地收益太低是农村土地流转的两个主要原因,各占约1/3的比重,而有17%的受访者直接表示不想继续从事农业生产。

(二)对于抵押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贷款,农户们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

对于中央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的政策,有72.2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听说过或听过但不知道怎样操作。虽然对于相关政策农户们了解得不多,但当问到是否愿意将农地用作抵押来贷款时,农户们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仅有10.74%的人明确表示不会将土地用作抵押,有29.72%的人明确表示不会宅基地(包括房屋)用作抵押。

五、问题与政策建议

(一)目前甘肃省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1. 农户借款需求受农业不景气影响

32.67%的外出务工人员贡献了50.45%的收入来源,相比之下53.12%的农业劳动者仅贡献了35.53%的收入,务工的经济效率是农业生产的2.3倍左右,并且打工收入较为稳定,从事农业生产收入还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有一定风险。这些因素必然进一步导致青壮年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务工市场,农业生产规模会进一步缩小,由收入较低且不稳定引致的劳动力流失使小型农业处于不利态势,低迷的产业发展会倒逼对信贷资金的需求量。

2. 现实贷款需求较难得到满足

事实上只有34.06%的农户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资金支持,仅有28.89%的农户认为获得贷款比较容易,其余农户均认为贷款困难或从来没有获得过贷款。造成贷款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没有担保,目前土地和房产抵押担保政策还没有完全放开,大多数农户也不愿意为其他人联名担保;二是手续太过繁杂,农户文化程度十分有限,在办理贷款手续时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抵触情绪,或者审批时间太长、等贷款审批下来已经错过时机;三是利息太高,由于农业生产的利润率较低、过高的利率必然成为农户不想通过金融机构贷款的主要因素之一;四是无熟人关系,20.32%的农户认为想要得到贷款必须在银行有“熟人”才可以。除此之外还有贷款额度较小,自身信用问题等因素。

3. 农村金融宣传缺失,农户对电子金融业务不认可

调查中发现仅仅较为年轻且有过外出务工或读书经历的受访对象才对电子金融的相关业务有过了解,普通农户对网络和电子金融的认知度几乎为零,即使农信社在部分村设立了便民服务点,但是目前农户还没有普遍的开始使用,大多数仅服务于小额业务需求,惠农服务点功能沒有完全发挥出来,农户对缴费、转账以及对代理公用事业费代收代缴等业务不了解,部分农户只认可银行柜台,不放心取款点服务,对银行卡转账等网络金融服务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二)对策建议

1. 准确定位政府角色,充分发挥监管和激励作用

地方政府要主动发挥好政府的监督、引导、培育功能,明确各类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定位和关系,逐步形成既公平竞争又分工协作的组织格局,才是不断稳步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可靠保障。一是要培育现代金融需求,只有当公共保障机制取代家族保险功能,现代商业性金融才可能引入广大农村。二是要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风险分散等多种手段从政策上对普惠金融给予支持。

2. 充分开发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准“银行”功能

适时培育与本镇、本村客观实情相符合的农村经济互助合作组织,提升农民的经济组织化程度,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与市场化生产需求有效对接,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协调解决好各项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困难,充分利用经济组织内部成员所建立的信用和信任促进联保信贷需求,进一步提升组织功能,推行银社对接、使其初步发挥准金融组织的功效。

3. 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企业与个人征信体系,逐步扩大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采集和使用范围,尽快形成覆盖全县的社会信用体系。积极筹建县域实名制信用信息数据库,对信用较差的客户划入信用黑名单给予处罚、信用较好的客户划入红名单给予优惠利率等奖励,通过多渠道媒体对信用信息适时适当的给予公布,对恶意拖欠债务的农户进行曝光,使“信用即财富”的理念深入人心。

4. 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

从调研数据看来目前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涉农贷款形式比较多样,基本涵盖了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业务量较小,农村金融机构并不能真正从农村金融需求出发去提供金融服务,实际上很少的农户能够及时获得相关的资金支持,这其中的矛盾集中体现在机构风险成本约束和农户对贷款的无信心现状。要改变以上矛盾要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银行开发信贷产品因以小额贷款为主,且要在第一季度加强营销宣传。二是金融机构在设计金融产品时不能仅仅考虑农业需求,要兼顾各方,对潜在的农村消费型或商业手工业型客户给予一定支持。三是改进贷款申请过程中“申报严、手续繁、时间长、审批权集中”的不利现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探索减少贷款审批环节的机制方法。四是要解放思想,突破抵押问题瓶颈。农村贷款难于产权不明晰,造成贷款缺乏抵押担保。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民的主要财产为宅基地、房屋、耕地、林地等。但依据当前《担保法》的规定,房屋、耕地等还不具备转让和抵押的法律条件。建议从立法层面加快拓展农民进行金融借贷所需有效抵押品的认定范围,使得农民的耕地、房屋等财产既能保证基本生活,又能实现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09).

[2]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1(10).

[3]刘玲玲.《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调研报告综述[J].甘肃金融,2009(11).

[4]王芳.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制度:一个理论框架[J].金融研究,2005 (04).

[5]韩俊,罗丹,程郁.农村金融现状调查[J].农村金融研究,2007(09).

[6]秦建国,吕忠伟,秦建群. 我国西部地区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804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J]. 财经论丛,2011(03).

[7]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J].浙江社会科学PKU CSSCI,2005(04).

[8]李丹红.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与重点改革政策[J].金融研究,2000(05).

[9]蔡则祥.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与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02(04).

[10]刘玲玲,杨思群,赵冬青,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本文为兰州大学·宜信普惠“甘肃农村金融调研”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
互联网视角下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关于校园资金互助平台模式的研究
对临泽县普惠金融发展情况的调查
普惠金融的研究进展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小额信用贷款行业竞争战略分析
建设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普惠金融下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路径剖析
国内P2P平台风险控制比较分析
欠发达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普惠金融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