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澄荣
摘要:良好的自然生态是城镇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强化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持续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优先发展绿色社区,努力使福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
关键词:城镇化;绿色;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与城镇化具有内在一致性,生态优势是福建省最宝贵的资源和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当前,福建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围绕福建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推动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和指导推动城镇化绿色发展工作之中,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走以人为本、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型城市,打响清新福建品牌。
一、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对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包括连续完整的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绿道体系以及防护林体系等。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实现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
一要明确基本生态控制线。树立底线思维,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划定生态红线。重点开发区域实行集约高效开发,禁止开发区域要停止一切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开发活动,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统筹考虑福建省的地质灾害防治、雨洪管理、水源保护、海岸带防護、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要求,确保基本生态控制线控制范围面积不低于新区面积50%,控制区内避免大型工程建设。推动落实闽江、九龙江、汀江源头和以武夷山—玳瑁山为核心的生态功能区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快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空间开发管控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防机制。
二要科学规划生态功能结构。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网络,加强水源地的森林建设,推进郊区林带建设,建设环城绿带林地,构建区域绿道,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形成“城市森林、绿色廊道、生态水系、都市农田、城乡公园的格局。依托福建丰富的山体资源和森林资源,打造外围的绿色生态屏障,形成绿色自然空间,重点做好区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打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品牌,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农林水对生态平衡的贡献率。依托新路网框架和河流生态系统,规划建设绿化带和景观带,构建城市生态廊道系统。严格保护区域内文化遗址、生物栖息地和水源地,形成多节点支撑格局。合理布局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形成均衡城市人工绿地系统。
三要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湿地修复。城市河流水系是城市生命的血脉,鼓励城乡零星建设用地整治复垦,扎实推进江河流整治、水资源和湿地修复保护,推进沿江沿海的林地建设。加快制(修)订水资源管理、湿地保护等地方性法规、规章,积极开展水源地生态清淤和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湿地具有水质净化、防洪、提供候鸟栖息地等作用,还能减少温室效应,净化城市空气,调节城市温度,加快推进湿地公园建设,构筑天然“生态之肾”。
四要保护城市自然生态。自然的完整和有序,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保障,要坚持“先避免,再利用,最后处理”原则,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城市自然植被往往被视为景观低劣的之地,并常被人工改造。但实际上,它们往往寄托着“乡愁”,是具有地带性特征的群落,应该重点保护。要按照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总体要求,打好治理“城市病”攻坚战。
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要将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发展,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城镇新经济增长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技术体系。
一要优先保护环境。认真落实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严格环保准入,优化区域产业发展布局,从严制定不同组团产业准入目录。落实《石化等七类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坚持重化工业项目布局全省一盘棋,决不上能耗高和污染严重的项目,从源头防范环境风险。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大力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民生活垃圾分类,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力争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优化改造道路系统,合理设置自行车专用道与人行道,发展完善步行、自行车系统等绿色交通基础设施与出行环境,倡导绿色出行。实行差异化考核,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限制开发区域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必须严肃追责。
二要推进节能减排。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节能减排强制约束机制。只有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才能解决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目前,福建省能源结构以燃煤为主,在发电装机容量中煤电占51.4%,要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要利用“互联网+”优化配置节能减排资源,加快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加快能源转换,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要从终端消费等细节入手,减少浪费,发展循环经济,推广能源梯级利用,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引导再制造产品消费,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要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火电、钢铁、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抓好河流综合整治,全面实行“河长负责制”,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项目建设,努力建设“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自然生态。强化近海资源保护和污染整治,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的全海域海洋管理。实行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制度。
三、优先发展绿色社区
遵循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社区,将尊重自然理念贯穿于社区规划设计、施工建造、使用运行、维护管理的整个过程,实现社区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一要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广泛采用无害、无污、可以自然降解的环保型建筑材料,重点开发建设无废、无污、能源能实现一定程度自给的新型住宅,探索构建住宅内外物质能源系统良性循环。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70%。
二要实施美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点线面”综合整治,“三边三节点”规划建设和“四绿工程”,大力推进县城、小城镇绿化美化工程,基本建成覆盖城市的绿道网络,串联城市社区与历史建筑、古村落和文化遗迹,保护城市大山水格局。到2020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4.5㎡以上,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基本建成碧水蓝天、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城乡一体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三要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由于生产问题与生活问题叠加、环境破坏与环境治理失衡,农村环境状况令人担忧。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珍惜自然禀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污染耕地修复项目。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农村河道疏浚,恢复河道功能,保护农村水环。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合理规划建设社区立体绿化网络,高标准配套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系统,加强城市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引导社区居民提倡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建立完善的社会区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培育富有生态内涵及艺术内涵的社区文化,奠定绿色社区可持续发展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