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发光法和生化分析法对心肌梗死检测的对比分析

2015-10-21 22:59:58周涛
医药与保健 2015年3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

周涛

【摘   要】 目的  通过电化学发光法和生化分析法分别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对心肌梗死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差异。方法  随机抽取笔者自2014年1月到2014年5月本院心内科80例发生心梗的患者血液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组,对照组为门诊其他患者72例(均排除心梗)。对两组血清分别采用生化分析仪和电化学发光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的Mb、CK-MB、CTnI灵敏度分别为98.1%、94.5%、99.0%,特异度分别为92.2%、97.9%、100%;生化分析法的Mb、CK-MB、CTnI灵敏度分别为92.3%、90.2%、89.0%,特异度分别为87.4%、94.0%、81.3%。结论  无论是在灵敏度还是在特异度上电化学发光法检测都要优于生化分析检测法。

【关键词】 心肌梗死;生化检测和电化学发光法;灵敏度和特异度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A

心肌梗死又叫心肌梗塞,是指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1]。在临床工作中,常采用患者血清中的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联合检测,以达到早期发现心肌梗死的目的。但由于方法学的不同,会造成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存在差异,临床工作者必须了解其中的差异,才能避免一些数据差异产生的误导。

本次实验就通过电化学发光法和生化分析法进行检测比较,充分阐明不同方法对疾病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选我院2014年1月到2014年5月心内科80例发生心梗患者的血液作为实验组,其中男性53例、女性27例,年龄在45到78岁之间,对照组为门诊其他患者72例(均排除心梗),男性40例、女性32例。并告知实验内容。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生化检测仪为贝克曼奥利巴斯6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化学发光分析仪为雅培isR1000全自动分析仪。Mb检测方法为免疫比浊法,CK-MB检测方法为免疫抑制法,CTnI检测方法为发光法。

1.3  检测内容与方法  检测内容包括患者血清中的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检测及原理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测定次数为5次,再取其平均值,而后进行统计和分析。不同检测方法所取得数值没有可比性,所得的数据采阴、阳性方法表示,阴性代表在参考范围之内,阳性代表高于参考范围。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所得指标数据分别用百分比的方式代表敏感度和特异度。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计算(1)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的Mb、CK-MB、CTnI灵敏度,分别为98.1%、94.5%、99.0%,特异度分别为92.2%、97.9%、100%(2)生化分析法的Mb、CK-MB、CTnI灵敏度分别为92.3%、90.2%、89.0%,特异度分别为87.4%、94.0%、81.3%。见表1。

3  讨论

在目前的临床工作中,联合测定血清中的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对于早期发现心肌梗死、评价溶栓治疗效果和再栓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血清中的这些物质在机体内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加之检测方法的不同,会使得这些检测项目有时与临床症状产生不吻合的现象,所以要求临床医生能对检测指标进行判断,同时检验工作者也能根据检测指标及时与临床进行沟通。

在急性心肌损伤时, Mb最先被释放入血液中,在症状出现约1-3小时后,血中Mb可超出正常上限,4-12小时达到峰值,可达正常人的5-7倍,24-36小时后恢复正常[2]。对于怀疑ACS的病人建议连续采样测定,因为症状出现和蛋白标志物释放到血液之间有一段延迟。Mb升高的幅度与持续时间均与梗死面积相关[6]。若胸痛发作6-12小时Mb仍不升高,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3]。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主要分布于心肌中,当心肌损伤后,会释放到血液中,3-8小时后会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峰值,可持续3到5天[4]。CK-MB活性增高是心肌损害的特异性指标,对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很有价值。当心肌损伤后,心肌肌钙蛋白复合物释放到血液中,4-6小时后,开始在血液中升高,升高的肌钙蛋白I能在血液中保持很长时间6-10天。肌钙蛋白I具有高度心肌特异性和灵敏度,所以CTnI 已成为目前最理想的心肌梗死标志物[4]。不稳定性心绞痛Tn-I也可升高,提示有小范围心肌梗死的可能。

综上所述,临床上联合测定血清中的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检验工作者和临床医生对检测方法的选择,以及结果的沟通与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永辉,粟勇,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检测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09).

[2] 单景庆,秦岚,心肌损伤与生化标志物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0).

[3] 贺友发,汤小风.传统心肌酶谱CK、CKMB、LDH、AST检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意义[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04):625.

[4] 王佩燕,许丽.肌钙蛋白I快速检测在机型胸痛中的意义探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999,8(2):102.

[5] 贺友发,汤小风,等.传统心肌酶谱CK、CKMB、LDH、AST检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意义[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04):625.

[6] 陈本华,陈煜宇.不典型心肌梗死误诊病例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4,(4).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分析及治疗
浅谈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和呕吐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自我保健在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