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思考

2015-10-21 22:09梁武张德亮桂慧
2015年30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马铃薯

梁武 张德亮 桂慧

摘 要:2015年农业部把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正式提出,作为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的马铃薯来说,现在它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本文从主粮化的概念出发,结合中国马铃薯发展的现状提出了马铃薯主粮化的意义,分析了制约铃薯主粮化发展的因素,针对制约因素提出了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建议。

关键词:马铃薯;主粮化;粮食安全

一、引言

马铃薯是一种适应性很强、营养价值丰富的茄科草本植物。在世界上,马铃薯是第4大粮食作物,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同时也是最大的非谷类食品。目前,中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是指各地生产的主要粮食品种,是当地主要粮食的简称。由于不同地区间存在着海拔、温度、气候等因素的不同,我国各地区的主粮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北方地区主要以小麦、高粱、粟谷为主粮而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区一般以水稻为主粮。提升到国家层面,主粮意味着国家基于粮食安全、储备,重点关注的粮食。普通消费者只会简单的把马铃薯主粮化理解为餐桌上的主食,而忽略了其最重要的作用,换个角度也就是站在国家的层面考虑,它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将马铃薯列为主粮,是从二个方面考虑的,第一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第二是马铃薯的营养价值非常高,不仅热量高而且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也非常高。

我国马铃薯的主粮化概念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郭凤莲在2010年的“两会”上,关于“确立马铃薯主粮地位、促进粮食增产、确保粮食安全”提案中首次提出。当时提出这个概念是希望国家能够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把马铃薯列作为国家主粮战略中的一部分,赋予马铃薯与另外三大主粮同等的地位。同时在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予以更多的政策扶持,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发展。2015年1月6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中国种子协会在北京举办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我国将正式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

二、马铃薯主粮化意义

(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虽然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出现连续的增长,但从我国国情出发,人口众多而人均耕地面积小,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耕地面积甚至出现减少趋势,国家才确定了18亿亩的耕地红线。加上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很多地区严重缺水,而马铃薯与其他粮食作物相比具有较好的抗旱性,对水的需求不高,在出现干旱的情况下,通过配合高效的栽培技术,也能够保证一定的产量。对本来就是粮食品种的马铃薯提出主粮化完全符合国家在新形势下对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及提升粮食安全水平的要求。因此,马铃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着非常重要作用。

(二)节约土地、水资源

马铃薯的适应性非常强种植范围非常广,从平原到高原、丘陵到山区都可以种植马铃薯。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我国很多的地方并不适合种植其他的粮食作物,有的地方甚至不能种植,像在这样的地区土地少、气候差、且干旱缺少的条件下,马铃薯的优势就得以突显。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占地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水稻、玉米、小麦等主粮作物的种植面积有下降的趋势,而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却逐年增加,更多的原因是许多的荒地被开发用于种植马铃薯。与其他主粮作物相比,马铃薯生长对温度的适应性强,对水分的利用率也更高。在水资源同样紧缺的中国来说,马铃薯的推广意义就更大了。

(三)推动居民膳食结构调整

从目前城镇人口对马铃薯的消费需求看,马铃薯消费需求逐步增加。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饮食方面越来越讲究了,在吃得饱的条件下不仅寻求吃得好、而且还要求吃得营养、健康。现在越来越多的超重、肥胖现象的出现与人们的高脂、高热等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息息相关,伴随着“三高”等慢性病患病率的增加,改变消费习惯、调整膳食结构迫在眉睫。而马铃薯的营养比谷物更全面和丰富的营养结构,对于人的健康来说更加有益,因此,开发马铃薯主粮化产品,是一种比較理想的选择。

(四)加工转换能力强

马铃薯不仅仅能够作为粮食和蔬菜食用,而且还具有非常强的加工转换能力。马铃薯通常情况下进行初加工制成粉丝、粉条、薯片等常见的产品供人们食用,还可以进行深加工制成全粉、雪花粉、薯蛋白等进行贮藏。用淀粉作为基本原料,或者通过一些改性、水解等,使淀粉应用到很多的领域如食品、保健、化工等多个方面。如全粉可做各种食品和油炸脆片的膨化剂、在面包中加入全粉,可使面包保持新鲜度、马铃薯的淀粉经水解制作葡萄糖注射液、马铃薯淀粉可加工成多种化工品、改性后的变性淀粉,可以用来生产塑料薄膜等。

(五)经济、社会效益高

种植马铃薯比其他主粮作物可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马铃薯具有巨大的增值潜力,且加工转换能力强、附加值高。如果马铃薯行业能够得到更多的重视,达到其他三大主粮的地位,那么马铃薯产业链将更加完善,马铃薯加工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能会增加几倍。所以,马铃薯在经济方面的效益会更加明显,主粮化的意义也会更加深刻。除了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外,在社会效益方面,马铃薯主粮化同样会有很大的作用,首先在国家政策会有更多的倾斜,其次各个行业的资源涌进马铃薯行业,包括了马铃薯产业中各个环节,如生产、加工、贮藏、机械设备等方面。随着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会为社会提供很多的就业岗位;产量、销路的增加将会给农户及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由于很多偏远山区大部分都是种植马铃薯,因此还可以增加贫困的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三、制约马铃薯主粮化发展的因素

(一)传统主食的偏好短期难以改变

由于受到传统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居民的主食以大米和面粉为主,而马铃薯作为吉芬商品,一直属于边缘性的粮食,很多情况下是被当作蔬菜鲜食,或在贫困地区才成为小部分人群的粮食。随着快餐、方便食品的兴起,有很多消费者开始偏好薯条和薯片等产品,但国内对马铃薯的消费远未达到作为主食的标准。马铃薯主粮化作为一项政府主导的战略行动,不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且优化主食的营养结构。要实现这一国家战略,提高马铃薯在主食消费中的比重,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消费者接受和认可。所以,在我国传统饮食习惯、文化背景下,要改变消费者的饮食偏好和习惯,开发出更多消费者乐于接受的马铃薯主食产品是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关键。

(二)缺乏主粮化政策支持

我国把水稻和小麦作为传统的口粮,国家十分重视,而玉米是作为重要的饲料作物、工业原料,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关注。虽然马铃薯主粮化的战略已经提出来了,形式上已经明确了马铃薯的地位,但目前的政策如果不作相应地调整和优化,那么将限制马铃薯主粮化的进程。其他三大粮食作物在各环节都受到了政策的青睐,如良种繁育、水利灌溉、农机体系建设、科研创新等都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持。目前,虽然也有一定的扶持马铃薯产业政策,但要实现它的战略地位,仍需加大国家政策的力度。

(三)科研投入不足

马铃薯产业的科研投入与其他主粮作物相比相差甚远,特别是在种薯繁育上,一般来说科研单位占据育种的资源,企业大多情况下是利用现有品种进行繁育种子,而地方政府则进行推广,研究和应用脱节凸显出来,产学研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不管什么行业都是上游都是为下游服务的。理论上,企业生产什么的产品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就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最终产品是要消费者去购买,换一句话说就是育种需要针对性。但目前我国大部分科研单位的育种方式短期内很难突破。而企业育种的方式则不同,他们目标明确,育种周期短,但对资金要求。大力度的科研投入是马铃薯主粮化的保证。

(四)深加工技术落后

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马铃薯在主食中的比重,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将马铃薯进行深加工,生产出可以保存的产品,包括将全粉添加到传统的馒头、面条、米饭和玉米中,这是需要通过加强产品研发和加工技术创新才能生产出適合我国饮食习惯的主粮化产品。所以,在主粮化战略背景下,马铃薯功能应更加突出,比重逐渐上升,从而降低对传统粮食作物的依赖。目前,我国以鲜食消费的马铃薯超过了50%以上,马铃薯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偏低,已经成了主粮化突出瓶颈。随着主粮化战略的逐步推进,未来高质量的马铃薯全粉需求会逐步增加,供给缺口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主粮化战略中最为关键的限制因素可能是主食产品深加工的技术障碍。

四、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建议

将马铃薯做主粮,提出主粮化战略是中国的新提法,它是基于传统食用马铃薯的方式而言的,赋予了马铃薯新的使命,然而,马铃薯在中国的主粮化的过程将是复杂繁琐的,涉及到多个环节,要使马铃薯真正成为百姓餐桌上的主食,需要努力的方面还有很多。

(一)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

马铃薯主粮化的直接推动力是消费者的接受和认,这将关系着主粮化的成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食物消费也从重数量向重质量的转变,对食物营养结构的要求也高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利用媒体、访谈和科普讲座等方式,普及马铃薯产品的营养价值,在西方,马铃薯素有“第二面包”和“地下苹果”的美称,通过中西结合的形式营造马铃薯主食产品的良好社会环境。不断提高人们对马铃薯产品的认知程度,引导他们选择马铃薯主粮化的产品,逐渐使消费者乐于接受马铃薯主食产品。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马铃薯主粮的政策应尽快建立,并且需要健全从马铃薯生产到流通的全产业支持政策,以保障主粮化有序推进。第一是将马铃薯纳入粮食直接补贴的范围,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确立马铃薯具有同粮食作物一样的特性。这个政策不仅能激励农民增加马铃薯的种植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增加马铃薯种植规模。第二是制定马铃薯价格稳定政策,将来在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中,需要考虑到种植规模扩大而引起的“薯贱伤农”现象,该政策的出台就可以保护马铃薯生产者的积极性,当前可以考虑在主产区进行试点,通过补贴价差来稳定马铃薯的价格,为主粮化提供物质保障。第三是制定马铃薯加工的优惠政策,鼓励马铃薯加工企业提高和改进技术,让加工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结合目前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状,必须通过积极探索出“科研+生产”的合作模式,尽量的避免科研与生产出现脱节现象;推动科研、生产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共同发展,使科研的目的是为生产;把马铃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衔接起来,使得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不间断,将研究与应用的脱节消除,促进科研与生产的一体化,科研单位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把研究出来的技术成果和知识向生产企业及时推广,协同发展提高整个马铃薯产业的工作效率,缩短产品从研发到应用的周期,使得科研成果能够尽快转化为产品。

(四)大力度提升加工技术

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推进,主要是依靠深加工拉动马铃薯主食消费的地位,加工在这一战略中是最关键的环节。目前,中国马铃薯加工产品匮缺正是阻碍马铃薯消费量的主要屏障,只有从精加工这个角度出发,通过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研发出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马铃薯主食化产品如馒头、面条、米粉等,进而实现马铃薯的主食消费;另外还需要通过精深加工技术的提升,生产出符合不仅高收入人群能够较多的食用,而且还要使普通百姓大量的消费的加工食品。也就是说马铃薯新产品的技术研发,是要考虑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这样就可以加速我国马铃薯主粮化的进程。(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云南省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体系建设资助。

参考文献:

[1] 李文娟,秦军红等.从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谈中国马铃薯的主粮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21(9):5-9.

[2] 卢肖平.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意义、瓶颈与政策建议.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7.

[3] 王希卓,朱旭等.我国马铃薯主粮化发展形势分析[J].农产品加工,2015(2):52-55.

[4] 余欣荣.以科技创新引领马铃薯主粮化发展[R].2015年1月6日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发言材料.

[5] 谢从华.马铃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11):1-4.

[6] 樊伟芳,赖爱萍,陆国权.浙江省马铃薯主粮化发展优势、问题及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5):593-595.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马铃薯
马铃薯有功劳
马铃薯种植中常见不良现象的发生原因及预防
春栽马铃薯种植技术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农村科学储粮与粮食安全研究
定边马铃薯
农地流转“非粮化”及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