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对心内病区护理质量指标的影响

2015-10-21 10:58:49陈瑞琴林李艳何丽影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病区护士满意度

陈瑞琴,林李艳,何丽影

(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中医院,广东湛江 524000)

护理风险管理对心内病区护理质量指标的影响

陈瑞琴,林李艳,何丽影

(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中医院,广东湛江 524000)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病区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我院心内病区住院的患者1 0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4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试验组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模式:通过科内建立三级质控网络,实现质控前移;采用PDCA循环分析法总结反思、优化流程、降低风险;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采用FMEA和RCA进行根本原因分析,达到质量持续改进;加强护士能力和素质的培训,提高护理质量水平。统计2种不同模式下患者护理质量指标的变化。结果: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后,降低了不良事件例数和护理投诉率,提高了护理满意度,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病区护理质量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风险管理;心内病区;护理管理;质量指标

心内病区由于老年患者人多、病情变化快、开展介入手术多、使用高危药物普遍等特点,成为医院内发生各类安全事件的高危科室。为了减少护理工作中不良事件的发生,获得更好的护理质量,自2014年1月起,我科对病区管理实施了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家属及工作人员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及采取正确合适处置的过程[1]。经过1年多的探索和运行取得良好效果,护理质量大幅度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我院心内病区住院的患者1 08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758例,女322例,年龄32~91岁,平均年龄(72.68±2.33)岁。采用等组试验法设计,选择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住院患者540例设为对照组,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同病区患者540例设为试验组,2组年龄、性别、病种、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涉及护理人员9人,均为女性,年龄20~41岁,30岁以上3人,30岁以下6人;大专以上学历7人,中专学历2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3人,初级以下职称5人。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根据2000年版《护理工作管理规范》制定的护理质量管理标准进行事后质控,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被动质量管理模式。

1.2.2 试验组 采用了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按照2010年修订的广东省护理管理组织制定的《护理管理工作规范(第4版)》[2]中的护理风险管理的要求,改革了的管理模式。

1.2.2.1 建立三级质控网 根据我病区老年患者多、病情骤变抢救多、高危药物使用多、介入治疗多,护理风险大。分析我病区护理人员构成比,年轻护士超过半数,中、低职称占绝大多数,潜在着技术不成熟、风险意识薄弱、沟通能力差等危险因素。在科内建立三级质控网,以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为框架的三级质量控制小组,以一级责任护士自控、二级护理组长督导、三级护士长监控的质量管理模式取代了传统模式的质控专职人员,使人人参与质量管理。护士长为第一质量管理责任人,建立培训项目,组织护士自我评价和考核,监控系统标准落实;护理组长通过“查房”对责任护士实施指导、监督和质控,对高危因素、高危患者、高危技术密切监控;责任护士“落实即质控”,保证一次做对即自控。

1.2.2.2 采用PDCA循环改进和优化服务流程遵循科学程序,在质量管理上采取PDCA循环即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个阶段,在不断的循环中体现质量的持续改进。如制定高危药物使用指引,在应用中床边双人核对环节有漏洞,未使用2种以上的身份核对方法,其一让患者亲自说出名字护士再复核,其二核对患者的腕带标识,潜在高危药物使用安全隐患,在检查阶段给予修正。科内制定护理风险的监控指标如药物使用错误、药物外渗、输血反应、管道意外脱出、压疮、患者跌倒、抽血错误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冠脉介入治疗后易并发对比剂肾病,于是在风险防范预案中将介入并发症列入监控项目,使方案更完整。

1.2.2.3 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采用FMEA和RCA进行根本原因分析,从同行所犯错误中反思、学习和分析经验,重新设计流程,预防同类事件发生。不良事件发生原因的前6位分别是违规操作、查对不严、评估不足、与设施设备有关、患者自身因素[3]。科内建立非处罚性不良事件呈报制度,对发生的不良事件通过医院信息网页交流风险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汇总当月发生不良事件案例的条目、频次、排序及分布特点,找出系统和流程中的风险和缺点加以改善,并作为下月科内护理质量监控的重点内容。

1.2.2.4 重视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 根据护士的不同职级、岗位、职责和权限不同,制定N0、N1、N2、N3不同等级护士的核心能力培训计划,提升护士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质控水平。组织全体护士学习,细化《广东省医院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指南》(下称《指南》)[4]质量评价指标中的基础护理内容如防跌倒、防压疮、防药物事故等,加强基础护理。

1.3 评价标准

1.3.1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按照《指南》中的14项基础护理质量指标,建立科室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统计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药物使用错误、高危药物外渗、PICC置管患者非计划拔管、输血反应、压疮、患者跌倒、皮肤损伤、转运意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14项基础护理质量指标发生例数。由当班护士统计填报。

1.3.2 护理满意度评价 按我科统一制定的满意度评分标准,评价指标有:护理服务态度、护士操作水平、护士交流技巧、完成基础护理、健康教育等30项内容,对2组患者的满意度评价,满分为100分,由护士长进行月检查,分别统计2组的平均分。

1.3.3 护理投诉率 设立登记表接受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不良意见。分别统计2组患者护理投诉的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 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名称及例数:药物使用错误4例、高危药物外渗5例、PICC置管患者非计划拔管1例、压疮1例、患者跌倒3例、皮肤损伤3例、转运意外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试验组发生不良事件名称及例数:高危药物外渗1例、患者跌倒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评分及护理投诉率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投诉有:护理技术1宗,住院环境1宗,服务态度2宗。试验组0投诉。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护理投诉率比较

3 讨论

3.1 实现质控前移 科内建立三级质控网络,就是建立一个职责明确、权责统一、能级合理、管理到位的护理质量管理组织,组织的工作运行有赖于完善的制度,把标准和制定写入各层级护士的职责中,落实岗位责任制。责任护士全程负责自己所管患者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用药和治疗;护理组长负责高危技术和危重患者的护理,并对责任护士提供技术指导,下达护嘱,并与主管医师沟通、了解治疗方案,前瞻性预见病情变化及转归;护士长则以日常规、周重点作为控制基础,带领护理组长检查危重患者的护理时效,解决疑难护理问题,为护士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实现“质控前移”,体现了管理的前瞻性。

3.2 优化流程、降低风险 PDCA循环是任何一项管理活动有效进行的基本方法[2],采用PDCA循环分析法总结经验反思教训,找出系统和流程中的风险或漏洞,包括流程和制度的时效性,从根本上避免出现护理质量问题。如PICC置管患者非计划拔管风险防范,分析其原因与宣教工作不到位、管道固定不牢、人力资源欠缺等有关,于是实施图片演示宣教,置换PICC管道固定的材料,调整分管护士等流程优化,降低风险。

3.3 质量持续改进 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是一种被动的事后质控的管理模式,“以查代管”只解决单一事件、治标不治本。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是采用FMEA和RCA进行根本原因分析,通过设立监管和质控标准,落实非惩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当事人填报《不良事件分析报告表》,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把当月发生的不良事件汇总,分析近端原因和根本原因加以改善,并作为下月科内监控的重点,达到质量持续改进。

本研究表1结果显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率明显减少,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提高病区护理质量水平。临床实践表明,护理风险管理是以预防为主,从系统、体制、机制上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系统,通过建立三级质控网实现质控前移,采用PDCA循环分析法总结反思、优化流程,降低风险,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采用FMEA和RCA进行根本原因分析,达到质量持续改进。影响护理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人员素质、护理技术、器械设备、环境设施、时限和其他因素等[5],但人的因素是质量管理的第一要素,必须加强护士能力和素质的培训,提高风险意识,减少不良事件,减少投诉,提高护理满意度。

[1]鲜于云艳,孙璇.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823-824.

[2]彭刚艺,陈伟菊.护理管理工作规范[M].4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95-115.

[3]许芸,谢小华,阳世伟,等.护理不良事件回顾性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0):58-60.

[4]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南[S].2010,4.

[5]袁志敏.应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护理质量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75-77.

Influence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on Nursing Quality Indicators of Cardiology Ward

CHEN Ruiqin,LIN Liyan,HE Liying

(Chik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Zhanjiang,Zhanjiang 524000,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on nursing quality management of cardiology ward.Methods:From Jan 1,2013 to Dec 31,2014,1080 patients in cardiology ward of our hospital were enroll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540 patients in each).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management mode,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mode including establishing three-level quality control network to implement quality control forward,using PDCA cycle to summarize and reflect,optimize and reduce risk,establishing un-punitive nursing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to analysis the root cause with FMEA and RCA and strengthening nurses ability and quality training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nursing quality.Patient care quality indicators of two different mode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Results: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mode,the adverse events and nursing of complaints reduced,nursing satisfaction improved.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The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in nursing quality management of cardiology ward has achieved good effect.

risk management;cardrology ward;nursing management;quality indicators

R473.5

A

1008-2344(2015)02-0105-03 doi:10.3969/j.issn.1008-2344.2015.02.016

2015-02-03

猜你喜欢
病区护士满意度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工会博览(2023年3期)2023-04-06 15:52:34
最美护士
安徽医学(2022年10期)2022-11-12 02:41:18
最美护士
安徽医学(2022年9期)2022-09-23 08:02:56
最美护士
安徽医学(2022年8期)2022-08-25 05:51:14
最美护士
安徽医学(2022年7期)2022-07-28 08:21:54
依托皮肤科独立病区开展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教学查房探讨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小康(2021年7期)2021-03-15 05:29:03
基于循证的层级管理模式在手外科病区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4:38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杂文月刊(2019年15期)2019-09-26 00: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