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角度关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2015-10-21 19:20陈先进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创设有效性情境

陈先进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关注着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学到了什么?学习的效果怎么样?获得了哪些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们的热切关注。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有效性呢?结合笔者平时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入手:

1.情境创设突出有效性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有了这样的理论支撑,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起情境的创设。但是,有些教师过分注重了情境创设,好像一节课离开了联系生活情境就不是数学课了,没有创设一定的情境就不能展开教学了,这样看似极端的案例在一些日常的教学中还是具有普遍性的。

在日常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应当以激发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促进数学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以情境素材的合理选取为前提,而不是为情境而情境。情境创设突出有效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教学内容。情境的设计,不是课堂教学的摆设,要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因此,必须围绕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二是尊重学生的现实基础。情境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之上,在新旧知识的临界点上下功夫,使情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数学思考。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与学生的学习心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情境的创设首先要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是“数学注意”。

2.学习方式突出有效性

很长时间以来,广大中小学生学习数学主要采取接受性学习的方式,这样学习的结果使得我们的学生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成了超强的解题机器,从各科的奥赛金牌数量就能看出;而针对问题创造性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超高素养。

(1)不排斥接受学习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本身具有特殊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公理和几经演变形成的共识,这些知识的学习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

(2)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在教学中,只要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笔者在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为了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提高,于是给每组分发一些大小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模型,让学生利用直尺等工具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生有的用量角,有的用直尺测边,有的在交流,有的在记录,有的在争论。最后,由小组长整理大家的发现进行集中地汇报,其他小组共同进行交流和补充,获得最终的结论。当然,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同时在探究学习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要适度点拨和指导,做到不越位、不缺位。

(3)改进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有许多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广泛的参与,每当提出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但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或是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缺乏挑战性,使得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多少探讨价值,只能流于形式;或是没有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只能走过场;或是在合作学习中,过于强调少数组织的“说”,而忽视了其他小组成员的“听”和“做”;另外,也有部分教师没有能正确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契机,该合作的时候合作,不该合作的时候就不合作。二是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人人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三是建立合作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3.课堂练习突出有效性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首先是面上要注重提高作业训练的有效性,做到“精、活、实、少”,即选题精当、针对性强、量不求多,题目覆盖面广、题型富于变化,训练扎实、分析透彻、讲究方法,练一题是一题,保证训练有收获。其次是要关注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分层训练,提优补差。也就是从因材施教的角度出发,在学生的作业、训练方面实行分层布置,分层训练,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高一层次的练习,使人人有目标,人人有提高。再次是坚持专项训练,突出重点。一是计算专项训练,常态下,每节课要预留5-6分钟为计算专项训练时间。二是作为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开展思维能力与解题能力专项训练,教师根据学习内容,每天向学生提供一道或趣味型,或拓展型,或实践性的数学题目,供学生思考、练习,教师进行相应的帮助、指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可以建立批改记录和学生错题集,及时发现并记录练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纠错分析讲评,并组织针对性练习。

4.激励评价突出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激励性评价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所采用。“你是最棒的”“你的想法很特别”“你真聪明”等等这些激励语言的使用,使课堂气氛变得融洽,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但是如果教师不管学生回答问题是否存在问题,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正确,只是一味地进行表扬、激励,造成评价语言的低层次性、普遍性,学生学习的劲头又能维持多久呢?这样的滥用表扬,造成激励性语言的“通货膨胀”绝非长久之计。

数学课堂要激励性评价,但不要廉价的表扬,激励评价要适时、适当、适度,激励性评价要从“皆大欢喜”到“皆有发展”。

【作者单位:句容市袁巷中心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创设有效性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