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丽 徐海泉 李京虎 郭燕枝
摘 要:马铃薯是西北旱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在当地的财政经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以西部旱区的陕西省定边县为例,考察了马铃薯主粮化的发展现状,客观地分析了马铃薯主粮化发展在品种规划、种薯推广、加工体系、消费情况、工业化程度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现代农业为方向,转变马铃薯生产模式;以主粮化为契机,调整马铃薯品种结构;以工业化为目标,改造传统食品加工形式,加快西北旱区马铃薯主粮化发展。
关键词:西北旱区;马铃薯;主粮化;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0.016
Abstract: Potato is one of the main crops in arid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It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local financial condition and peoples daily life. This article analyzed objectively the features of potato industry from several factors in the perspective of Dingbian County of Shaanxi Province, including planning, promotion, processing system, consumption,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ization, etc. Finally it comes to some suggestiv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aplized potato in arid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Key words: arid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potato;staple; development
1 西北旱区的区位分布与作物结构
关于旱区的界定,国际上一般以年降水量为标准,将小于400 mm的地区称作旱区。400 mm等降水量线是我国的湿润半湿润和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它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在行政区划上包括了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的大部分以及陕西省的西北部,我国列年统计年鉴区域划分上的西北区通常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与新疆5个省区,考虑到地区行政以及地形特征的整齐性以及数据收集的方便性,本研究中的西北区仅指青海、甘肃、宁夏与陕西4个省区(图1中的红色线标注区域),西北旱区指4省区中年降雨量低于400 mm的区域,如图1所示。
西北4省区的耕地面积共有1 035.9 万hm2,占全国耕地总面积(12 171.6 万hm2)的8.5%[1],2012年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为707.5 万hm2,占全国的6.36%。由于这一带干旱缺水、无霜期短等气候特征,是我国传统的一作区与套种二作区,主要的农作物有马铃薯、小麦、糜子、荞麦、燕麦、谷子、绿豆以及油料等,其中玉米种植面积233.9 万hm2;小麦主要分布在陕西省的大部分,甘肃的东南部,以及宁夏南部与青海东部的极小部分,种植面积共计223.5 万hm2;糜子、荞麦、燕麦、谷子、豆类等杂粮种植面积98.7 万hm2;马铃薯分布在甘肃、青海、宁夏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陕西省的西北部,播种面积约为125.1 万hm2,占全国马铃薯总播面积(553.2 万hm2)的22.62%[2]。
马铃薯是西北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40年来其播种面积稳定增长,从1982年的49.32 万hm2增长到2012年的125.1 万hm2,50年翻了2.54倍(同期全国马铃薯播面增长2.25倍);与此同时马铃薯的单产也提高了近3倍,但平均水平仍然较低,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更远远落后于马铃薯生产的先进省区(吉林、山东、新疆等)。随着播面的扩大与产量的提高,马铃薯的总产量也大幅增加,2012年西北旱区收获马铃薯380.9万t(按5∶1折粮后)[3-4],占全国产量的1/5,全国马铃薯六大主产县大部分位于此区域,陕西省的定边县就是其一,为分区域适切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发展,马铃薯主粮化项目组(专家)以定边县为典型,于2014年8月28—29日对西北旱作区马铃薯主粮化的发展现状了深入的调研, 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调整结构、综合提升”的推进马铃薯产业向主粮化发展的思路。
2 定边县的生态特征与马铃薯种植历程
定边县位于西北旱作区的东北部,陕西省的西北端,榆林市的最西点,陕甘宁蒙4省交界处,地理坐标在东经107°15′~108°22′,北纬36°49′~37°53′,属黄土高原向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过渡地带;地势中间高南北低,横亘中部的白于山把县域分野为北部的风沙碱滩区和南部的丘陵沟壑区,境内海拔高程1 303~1 907 m。全县土地面积6 920 km2,辖15镇、5乡、335个行政村,人口33.05万人[4]。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这里大陆性气候显著:气候冷凉,温差悬殊,年平均气温7.9 ℃,温较差为30.8 ℃;光照充裕,年日照时数为2 743.3 h,太阳总辐射热能为每年137.37 kC·cm2,≥0℃的年平均积温为3 566 ℃,能够满足作物对光热的需要;无霜期短,年平均为141 d,故农作物一熟有余两熟不足;干旱缺水,十年九旱,年降水量仅为323.6 mm,且54%集中在夏末秋初。旧志载:“乡村水少,各家置窖,贮夏雨冬雪,舍此无可为水[3]”。这种缺水干旱,无霜期短的自然条件,使得小麦、玉米、水稻等大作物生长与成熟受到极大影响,但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却能够促进马铃薯淀粉等干物质的积累,雨热同季与马铃薯生长需要时序相吻合,深厚的土层,疏松的土质,也利于马铃薯块茎的膨大发育,加之区内远离城市及工厂,无化学污染,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马铃薯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07年,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规划》中将该区划为全国优势产区。
定边种植马铃薯较早,根据《中国科技史料》有关记载,中国马铃薯由外国传教士带入[5],而天主教早在1875 年即在定边建立天主堂;清初《延绥镇志·食志》载:有明之世,延绥镇(定边隶属之)之农作物有“薯蓣”,这是定边种植马铃薯的最早记载[6];《定边营志》载:“高山之民,尤赖马铃薯为生活,万历前惟种高山,近则高下俱种”,这也证明早在明万历年间定边就有马铃薯的种植,距今已有400 多年的历史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定边县志》记载:1949 年全县马铃薯种植1 146.7万 hm2 [7],到文革后期的1975猛增至1.444万hm2,之后一直在低水平徘徊,直到1990年代中后期再恢复到1970年代中期的水平[3],20世纪末期以来播种面积呈直线增长,到2010 年达到7.7 万hm2,总产112 万t,如表1所示。虽然种植历史悠久且栽种面积广袤,然而象中国的其它地区一样,马铃薯在定边县一向只做蔬菜食用,只有灾荒之际,或其它作物欠收之年,才做主食。由于其抗灾稳产之特性而被冠以“救命粮”,素有“土豆半年粮”之美誉。近年来,定边县马铃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保持在百万亩以上,年产鲜薯百万吨。种植面积占到了陕西省的1/4,全国的1/70,成了陕西省马铃薯种植第一大县,中国马铃薯种植六大县之一。
3 定边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3.1 种植面积大、范围广、粮食保障功能强、单产齐性差
马铃薯是定边县种植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农作物,全县马铃薯常年实际种植面积稳定在8 万hm2,据定边县委农工部统计,2011年马铃薯总播种面积达8.37 万hm2,占县域总耕地面积(19.33 万hm2)的40%以上,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58%,马铃薯播种面积是陕西省的30%,西北旱区的7%。境内山、滩、梁、塬、涧各类土地广泛种植,县辖20个乡镇都种植马铃薯,其中规模连片种植基地在666.7 hm2以上的有16个乡镇,在2 666.7 hm2以上的11个乡镇,在6.67 万hm2以上的乡镇有1个,种植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大户有3 000余,有4个专业农场种植面积20 hm2以上,农民人均种植0.29 hm2。2010年定边县马铃薯鲜薯产量达112万t,是当地粮食总产量的58.6%(按5∶1折粮),占陕西省马铃薯总产量的36.8%,西北旱区的8%,马铃薯的产量即使折粮也要高出糜子、谷子、豆子等小杂粮的2~3倍,且抗旱、耐寒,是春旱频繁、气候冷凉的定边县的优选粮食作物,具有较强的粮食保障能力。
2010年,定边县马铃薯平均单产14 610 kg·hm-2,低于15 664.5 kg·hm-2的全国平均水平,且各地单产差距较大,水地马铃薯平均单产达到21 060 kg·hm-2,“万亩水地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基地”的平均单产为54 720 kg·hm-2,其中最高单产达到89 010 kg·hm-2(位于定边县贺圈镇);旱地马铃薯平均单产仅11 400 kg·hm-2,“万亩旱地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平均单产达到3 万kg·hm-2,最高产量为黄湾乡牛长渠村的示范田,平均单产达到了49 905 kg·hm-2。水田是旱地平均单产的约两倍,最高单产高出平均单产6余倍。
3.2 马铃薯经济份额大、种植效益高、工业增值显著
2010年,定边县马铃薯总产量112万t,农民人均鲜薯占有量约4 t,年产值17.9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产业纯收入达到10.75亿元,在全县农村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全县农民人均来自马铃薯的纯收入近4 000元,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如表2所示,据定边县农技站负责人员提供的资料测算:水地的马铃薯种植在种子、肥料、农药、机械、人工(家庭用工折价和雇工费用)及水电等方面的平均投入为21 750 kg·hm-2,平均单产30 t·hm-2,按售价1.5 元 ·kg-1计算,每公顷收益23 250元。旱地的投入平均为8 925 元·hm-2,平均单产16 500 kg·hm-2,按1.5 元·kg-1的售价计算,每公顷收益为16 110元左右。旱地马铃薯的经济纯收入分别是同等条件下当地主要旱地农作物绿豆、谷子、黑豆、糜子的1.62倍、2.57倍、3.05倍和2.97倍。水地马铃薯的收益是传统主粮之一的玉米的2倍。
马铃薯加工增值也明显优于市内其它农作物,加工成淀粉后的产值是市内其它作物的3.6~7.3倍,即便是农民家庭粉坊粗加工成的“三粉”,其产值也高出其它作物1.6~3.8倍。由于马铃薯种植比较效益较高,因而成为本县农民增收的首选优势产业。
3.3 马铃薯栽种品种丰富多样、区域规划初步启动
定边县栽种马铃薯品种多且杂,全县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为紫花白,主栽品种还有费乌瑞它、陇薯3号、大西洋、夏坡蒂、新大坪、虎头、东北白等。其中生产的脱毒种薯主要有紫花白、费乌瑞它、大西洋、夏波蒂、伯尔班克与陇薯3号;商品薯主要是紫花白、大西洋、夏波蒂、东北白、虎头和陇薯3号。没有专门生产的加工用薯品种,由于原料的繁杂使得加工产品的标准和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定边县马铃薯的种植,南北各有特点:南部丘陵沟壑旱作农业区辖9 个乡镇,占全县总土地面积61%,土层深厚,地气凉爽,区内盛产马铃薯、荞麦、油料、杂豆等,1年1熟,是陕西省重要名优小杂粮和优质薯产区之一;北部风沙滩井灌农业区,辖11 个乡镇,占全县总土地面积39%,地势平坦,农田林网交错,井灌配套,区内盛产玉米、特色蔬菜、西甜瓜和马铃薯等作物,1年1熟或间套1年2熟,是定边县高效农业优势产区。近年来,定边县马铃薯主要种植的品种在分布上也按南北自然资源禀赋不同而差别规划,北部风沙滩区主要种植适于鲜食、快餐食品加工的早熟、专用薯品种,如费乌瑞它、早大白等早熟鲜食品种,以及夏波蒂、布尔班克等快餐食品加工品种;南部丘陵沟壑区则主要推广陇薯3号等淀粉加工型品种,搭配紫花白、青薯9号、青薯168等鲜食品种。
4 定边县马铃薯的消费利用
4.1 人均消费量大,食用消费占比高
马铃薯在西北地区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民间素有“土豆半年粮”之说。据FAO食物平衡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马铃薯占有量为64.4 kg。由于生态气候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以及饮食习惯的差别,各地区马铃薯的消费量存在差异,与全国相比,西北地区是我国人均马铃薯消费量最大的地区,2011年定边县人均年马铃薯占有量达2 000 kg,人均年消费量达120 kg,其中食用消费达60 kg,与同期全国41.9 kg的水平相比,几近1.5倍,略高于北美国家的58 kg。但是,与欧洲的84.2 kg、英国的100.8 kg、俄罗斯的111.5 kg相比[8],消费潜力的提升空间巨大。
4.2 食用形式多样,主食品种丰富
在食用形式方面,西北人民对马铃薯这种食材物尽其用,亦粮亦蔬,有司空见惯的土豆丝、土豆牛肉咖喱、土豆片、大盘鸡、土豆炖排骨、土豆蒸鸡、榆林拼三鲜等几十种炒、炖、焖、炸各式马铃薯菜品;有弥香便捷的烤马铃薯、薯泥酥等烤、煎马铃薯吃食。马铃薯制作的主食品也式样丰富、传统悠久,有洋芋嚓嚓、洋芋锅垒、洋芋筋筋、洋芋面、洋芋懒糕、像生梨、合棱棱、摊馍馍、划菜、马铃薯煎饼、洋芋馅饼、土豆饼、土豆豆沙饼、土豆糕、土豆麻团、土豆南瓜粥等煮、煎、蒸、烤的西北人耳熟能详的主食品种,常见于普通人家的餐桌饭碗,透露着想象和创意,把平素的食物变成人们渴望的东西,刺激人们的食欲,把普通的日子装点得充满生活趣味又朴实美妙。
4.3 马铃薯食品制作历史悠久,工业化发展程度较低
西北旱区对制作马铃薯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食用和制作实践中发展出许多本地人喜食乐用,外地客广受欢迎的主食制品、地方小吃和特色食品,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常见甚至不可或缺的食物。但由于加工与烹调方式的个性化特点,大多数食品多年来一直处于家庭或餐馆手工制作的即制即食状态。同时,目前该地区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大多为鲜薯食用品种,难以满足主粮化工业加工需要,因而也一直作为地方特色,尚未形成标准的工业化体系生产,难以推广发展,这有悖于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与对马铃薯营养价值认识的提升而越来越青睐马铃薯食品的趋势。
5 西北旱区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思考
5.1 以现代农业为方向,转变马铃薯生产模式
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产加销融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发展西北旱区马铃薯主粮化产业,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提高资源产出率。良种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要扶持脱毒种薯原种扩繁基地建设,建立种薯质量监测体系,推行良种补贴的合理策略,提高良种应用率;因地制宜,在提高单产的基础上创新“三年周期轮作制”,倒茬养地,保障土地肥力抑制病虫害传播,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其它作物的发展,增加粮油丰收的保险系数;加强农民培训、提升科技含量,定边县马铃薯生产水平一直徘徊不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的科技意识不强,不了解马铃薯的生长特性和需求,因此必须从培训入手,教他们选种催芽、轮作倒茬、科学施肥、合理密植、预防病虫害,采取高产栽培技术,提高生产水平,实现高产高效。
5.2 以主粮化为契机,调整马铃薯品种结构
定边县栽种马铃薯品种多而杂,科学规划尚未形成,由于原料的繁杂,使得加工产品的标准和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鉴于近年来马铃薯在本区域栽种面积广泛,要推动马铃薯规模化发展,需要对目前几近三分之一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进行合理布局,同时要对县域的农业进行整体谋划,并在品种结构方面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因此要在认真研究各农作物适宜性特点以及区域小环境的基础上,做好科学合理的马铃薯之乡发展规划,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原则,科学规划,优化布局;要在综合考虑本区域气候条件、适宜作物特征、作物之间轮作交互反应、作物后期加工利用的配搭促进,以及市场需求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选择本区域的适宜作物,适当压缩单一作物的种植面积,调整种植结构。根据滩涂区、风沙区、丘陵区、山区等地貌土地宜作特点,选择安排马铃薯适合栽种品种,因地制宜分别建立菜用薯、淀粉加工用薯、快餐食品加工用薯、种薯生产,以及主粮化用薯等几大生产区域,逐步培育定边县特色的马铃薯系列产品。
5.3 以工业化为目标,改造传统食品加工形式
马铃薯在定边县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粮菜兼用,人均年消费量达60 kg,且主食形式丰富多样传统悠久。但由于工业化程度低甚至尚未实行工业化生产,大多数食物仍然处于家庭和餐馆的手工制作状态,一直锁在山中人未识,难以推广普及,发展壮大。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与对马铃薯营养价值认识的提升,马铃薯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如果深入分析研究该地区人们对马铃薯的日常加工食用形式与烹制工艺,并研制标准化的规范生产工艺,用现代工业化改造其传统的食品加工形式,不仅是挖掘马铃薯深加工附加值的一条路子,利用本地区丰富优质的马铃薯食材资源,打造出富有特色的马铃薯主食品开发产业,从而形成一条新的产业链,同时也能够使附着在食品和饮食形式上的西北地方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潜在的贡献。
5.4 发展深加工企业、全面挖掘产品附加值
发展产业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做到富民强县。据有关资料显示,马铃薯加工成淀粉可增值0.3倍,加工成粉条、粉丝可增值1倍,加工成薯条、薯片可增值15倍,加工成糊精可增值20~30倍,加工成生物胶可增值60倍。因此要在民间资金积累相对薄弱的定边县发展马铃薯产业,政府须以贴息方式支持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精深加工技改扩建和速冻薯条、膨化食品等高附加值终端产品产能的扩建,开展龙头企业经营者培训,资助企业家进修, 支持企业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依靠科技,发展深加工,纵深挖掘马铃薯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Sown areas of farm crops [EB/OL].[2015-09-01]. 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nd.
[3] 定边县志编纂委员会.定边县志[M].北京:中国方志出版社,2003.
[4] 榆林市统计局. 榆林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5] 翟乾祥. 16—19世纪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 [J].中国科技史料,2004(1):49-53.
[6] (清)谭吉璁.康熙延绥镇志:卷二 食志·盐法 [M]//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第38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45.
[7] 定边县志编纂委员会.定边县志[M].陕西:定边职业学校,1962.
[8] FAO. Food balance sheets[EB/OL]. [2015-09-01]. http://faostat3.fao.org/hom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