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等
摘 要: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是农业发展的瓶颈。该文介绍了渭南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产生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主要包括: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宣传,推进种植业标准化生产,科学规划养殖区建设等。
关键词:渭南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8-93-02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指由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引发的水体、土壤、大气等生态系统及农产品的污染,其具有随机性强、分散范围广、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由于化肥(氮肥、磷肥)过量施用、农药滥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畜禽粪便处置不当等所致[1]。渭南市位于关中平原东部,是陕西农业大市。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粗放式的农业生产依然存在,黄河、洛河和渭河流经市内,引发面源污染的潜在威胁很大。因此,本文对渭南市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的污染源和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分析,以期为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1 渭南市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概况 渭南市国土总面积1.3万km2,耕地面积61.07hm2;总人口5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7万,农民人均耕地0.13hm2。年均气温11.3~13.6℃,年降雨量529~638mm,年日照2 144~2 505h,年无霜期199~255d。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适宜农、林、牧发展。
1.2 数据来源 数据来自2008年第一次渭南市农业面源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全市共填报普查表207 34份,其中种植业10 149份、畜禽养殖业10 048份、水产养殖业537份。
2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2.1 种植业
2.1.1 肥料与农药使用情况 渭南为农业大市,全市肥料用量达30.0万t,其中氮肥(折纯)用量为18.8万t,磷肥(折纯)P2O5用量12.2万t,肥料利用率一般为30%~40%。氮肥损失率一般为30%[2],即5 640t氮肥流失量。损失途径包括:氨挥发、地表径流和淋溶到1m以下土层,这对环境产生巨大威胁,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土壤环境恶化和大气污染[3]。磷的损失主要有地表径流和土壤累积,大量磷累积易引发土壤磷渗漏,最终引发水体污染[4]。
全市农药使用量为157.3万kg,农药的过量使害虫抗药性大增,害虫天敌种群大幅降低,致农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地下水源和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农药残留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农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2.1.2 秸秆和地膜使用情况 全市农作物产生秸秆量为430.55万t,由于秸秆还田的大力推广,61%秸秆还田,其他利用也达17.5%,但有仍有20%的秸秆被丢弃、田间焚烧或做农家燃料,其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的。全市农用薄膜量为4 380.5t,其中885.4t残留于农田,残留率为20.2%,大量农膜残留于土壤中将严重影响农业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
2.2 畜禽养殖业 全市生猪年存栏39.4万头,年出栏78.6万头;奶牛年存栏1.6万头,肉牛年存栏1.1万头,年出栏2.0万头;肉鸡年存栏19.5万羽,年出栏85.2万羽;蛋鸡年存栏745.1万羽。全市畜禽粪便产生量共计59万t,尿液产生量42.59万t。畜禽粪便产生总氮共8 808.4t,其中 3 672.7t排放,产总磷共1 324.3t,其中289.0t排放,产COD共13.0t,排放2.8万t,产铜29.22t,排放13.72t,产锌28.66t,排放7.86t。动物粪尿的淋溶性很强,能通过地表径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使水体发生质变,影响饮水安全。如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势必对周边环境特别是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3 水产养殖业 全市水产养殖面积0.17万hm2,总产量13 337t。水产养殖废水主要有3个去向,排入外部、排入农田和循环使用,其中排入外部水量为5 147.4万m3,排入农田量为331.7万m3,循环施用量为255.5万m3。全市水产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有总氮、总磷、COD、铜和锌,总氮全市排放为60.24t,总磷全市排放为12.02t,COD全市排放为417.25t,铜全市排放为51.4kg。
3 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对策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关乎渭南市人民身心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一个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农业大市,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要遵循“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5],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3.1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的宣传教育力度 目前农民对面源污染认知有限[1],应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农业面源污染知识及防治的重要性的认识,使清洁、安全农业生产深入人心,从而增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2 推进种植业标准化生产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的建设步伐,带动周边群众科学种植。一是大力推广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行科学施肥,使氮磷等营养物质损失减少到最低。二是实施以杀虫灯、诱虫板、性诱剂、生物农药为主的绿色控害技术替代农药使用和减少农药使用,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三是继续推广秸秆还田技术,采取残膜回收,提高耕地的质量,降低生态环境污染。
3.3 科学规划养殖厂区建设 根据区域环境承载能力,从养殖密度、场区建设的规范化等方面搞好养殖场、养殖园区建设的宏观调控;鼓励建立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协调发展,使养殖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相适应。
3.4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因地制宜发展秸秆综合利用和以沼气工程为主的循环农业。在散养密度高区域通过建立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利用畜禽粪便稳步发展有机肥料厂。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推广“畜―沼―作物”等生态农业模式,开展沼气、沼液和沼渣综合利用,实现畜禽粪便、秸秆、生活污水等资源化利用和零污染排放。
参考文献
[1]夏德强,呼小洲,张海亮.西部某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5):222-223.
[2]巨晓棠,刘学军,邹国元,等.冬小麦_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素的损失途径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2):1493-1499.
[3]王朝辉,刘学军,巨晓棠,等.北方冬小麦_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氨挥发的原位测定[J].生态学报,2002,22(3):359-365.
[4]刘建玲,廖文华,张作新,等.磷肥和有机肥的产量效应与土壤积累磷的环境风险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5):959-965.
[5]张玉霞,张玉焕,牛福英.曲阜市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对策[J].基层农技推广,2015,3:93-94.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