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玲
在幼儿园教育中,音乐属于充满灵性色彩和智慧光芒的艺术领域,也是对幼儿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在音乐活动中,能够以幼儿为主体,准确把握幼儿学习音乐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将幼儿对音乐活动的最初兴趣和热情转化为对音乐活动的感受欣赏和表达创造上,就会让幼儿真正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体验者。
一、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为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提供可能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每个阶段的儿童都有他自己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特定方式,对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进行某一主题的教学,必须反映儿童看事物的方法。”因此,在组织音乐教学活动之前,我们要预判幼儿在学习时可能存在的认知困难,为他们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
支架一:直观媒介。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思维发展最主要的特点。音乐中所包含的乐曲风格、结构、节奏等都是比较抽象的、难以传达的元素,因此,借助诸如与乐曲相匹配的有趣故事情节、表现歌曲主题的动作表演及能表现音乐形象的直观图谱等直观媒介,都能很好地激发幼儿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之中,对他们理解乐曲,进而表现音乐内涵能起到积极的催化作用。如:打击乐《小矮人寻宝记》选取的是《铁匠波尔卡》中的音乐片段,在乐曲中多次出现敲打铁块的不同声响,节奏轻快,形成了轻松跳跃的气氛,表现了铁匠们快乐的劳动心情及对生活的坚定信心。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围绕“劳动”这一主题,借助幼儿熟悉的小矮人这一形象,设计了小矮人出门,挖宝藏,找到钻石,直至将钻石带回家送给美丽的白雪公主这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有趣的情节让幼儿很快了解了乐曲的结构特点,再借助直观形象图谱的强化,幼儿顺利地掌握了乐曲中反复出现的节奏型,成功地进行了演奏。
支架二:巧用标记。在集体舞蹈教学中,“整齐划一”是保证跳舞时同伴间顺利交往的重要条件,但对左与右的辨认、队形的控制却是幼儿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我们通过教师的合理站位、为幼儿提供白手套或手腕花、在活动场地张贴醒目的标记等暗示引导幼儿步调一致,最大限度地减轻幼儿的认知困难。如:学习集体舞《顽皮的小绅士》时,我们让每个孩子在右手上都戴上一只白手套;在学习韵律活动《花之舞》时,我们则为每个孩子提供黄、红两色的手腕花。这些标记,不仅与活动的主题相契合,让孩子们感觉自己就是一位小绅士抑或是一朵娇艳的小花,更重要的是,它们能让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分清左右。在白手套或手腕花的提示下,孩子们及时地转换动作和交换舞伴,享受着与同伴合作舞蹈的愉悦。
支架三:坡度教学。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调整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坡度,做到由易到难,分层递进。如:在组织大班音乐游戏《猫和老鼠》的活动中,我们先引导幼儿分段学习,然后连缀着完整游戏。分段练习时,我们会先用简短的语言提示幼儿,先坐着练习,再站着练习,最后才进行空间移动。活动中,在帮助幼儿理解猫和老鼠轮流走路的规则时,教师先让幼儿用自己的两只手分别扮演大猫与小老鼠,同时用简短的语言给予提示:“大猫走几步,小老鼠学着走几步”,坐在座位上练习第一遍;紧接着,教师将语言提示换成唱谱,仍然练习手势动作;然后,教师唱谱,由教师扮大猫,幼儿扮小老鼠,站起来练习;最后边听音乐边做动作。很快,幼儿便较好地掌握了游戏规则。
二、有效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激发幼儿学习的内驱力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力手段。寓教育于游戏中,幼儿乐于参与,可以愉快地获得知识和技能。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力图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增强教育活动的游戏性。
方法一:音乐游戏化。我们根据所选音乐内容的特点,选择与幼儿生活相近相关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音乐作品,不仅使幼儿的学习活动基于教材,而且不乏趣味性。如在开展音乐活动“划船”时,将幼儿分成两组,表演两条龙舟你追我赶、互不相让的情境,他们感受到了乐曲的循环体结构,在昂扬的旋律、铿锵有力的锣鼓点子中用动作展现了龙舟竞渡的情形,对乐曲的感受更为深刻。
方法二:导语生活化。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在教学活动中,从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引入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如:《顽皮的小绅士》中,教师用趣味性的语言:“我是顽皮的小绅士,散步到广场去跳舞,路边的小狗我逗一逗……”展现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导幼儿感受乐曲的基本结构。
方法三:过渡自然化。如:在打击乐《爆米花》中,教师先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手想象成爆米花,用手随着音乐有节奏地敲打身体的某些部位,来表现爆米花在高压锅内翻滚、跳跃的过程。紧接着,教师话锋一转:“香喷喷的爆米花做好了,我们一起来拍拍手庆祝一下吧。”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引导幼儿随音乐拍出完整的节奏型。
方法四:评价多元化。我们尽量用带有象征性的多元化语言来评价幼儿的表现,如:幼儿模仿花的造型时,我们可以这样评价幼儿:“这朵花开得真大、那朵花很漂亮;哦,这朵花闻起来很香呢!”以此给予幼儿鼓励和支持。
实践证明,音乐活动中有效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就能达到教与学有机结合的最高境界。幼儿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满足了情感的需要、游戏的需要、创造的需要和做小主人的需要,又在情感、个性、智力等方面获得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创设幼儿自学环境,发挥幼儿主动性
首先,重视音乐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或精心设计提问,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在被自己的问题所激发而推动自身自主学习时,他们就会有更大的动力,能达到最佳的发展状态。如:在玩音乐游戏《帽子恰恰舞》时,有一个孩子提出疑问:如果两个领头人同时抢到帽子怎么办?教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最后孩子们商量出:用猜拳的办法决定输赢。通过问题引导幼儿独立、深入地思考,这样既能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孩子处于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
其次,重视幼儿音乐活动中的操作和参与,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在音乐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大胆表达的机会,让他们体验被尊重的自豪感,促进他们创造力的发挥。如:在歌唱活动中替换歌词、创编歌词、创编动作的环节,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和表演;在韵律活动中让幼儿当“领头人”,鼓励幼儿按自己意愿创编动作,引导同伴间相互学习,甚至教师也去学习幼儿创编的动作;在打击乐活动中让幼儿自由探讨配器方案等。
再次,重视音乐区角环境的创设,激发幼儿自主学习。区角活动是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它能给予幼儿更多的表现空间,更能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小班孩子喜欢学唱歌,对那些富有喜剧色彩、情绪热烈的歌曲尤为感兴趣,会反复地跟着唱,于是我们在音乐区投放自制爵士鼓、自制麦克风,吸引孩子自信歌唱。中班幼儿喜欢和同伴一起玩,拥有了一些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经验,于是,我们制定了以小主持报幕形式来安排表演顺序的区角规则。当发现大班幼儿对时装表演比较感兴趣时,就设置了时装表演专用的换装区。
这些让幼儿获益颇丰的音乐活动,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并灵活运用有效教育策略,更需要教师将这种“教”的策略转化为幼儿“学”的策略,为幼儿今后迁移这种策略积累经验,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