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区30~39岁体检者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评估与分析

2015-10-20 08:38陈启兰祝光礼彭哲方晓江陈铁龙魏丽萍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同年龄组危险度年龄组

陈启兰 祝光礼 彭哲 方晓江 陈铁龙 魏丽萍

·调查研究·

杭州市区30~39岁体检者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评估与分析

陈启兰祝光礼彭哲方晓江陈铁龙魏丽萍

目的 探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在30~39岁体检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对3667例30 ~39 岁健康体检者心血管病 10 年发病的绝对危险和相对危险进行评估和相关分析。结果 30~39岁体检者 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发病的绝对危险均值为(0.76±1.23)%,其中绝对危险≥5%30例(0.9%);30~39岁体检者ICVD相关危险因素(收缩压≥140 mm Hg、体质指数≥24kg/m2、总胆固醇≥5.2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吸烟)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10年ICVD发病的绝对危险≥5% 的人群各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检出率均高于发病绝对危险<5%的人群,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不同年龄组10年ICVD 发病相对危险在平均水平倍数≤1和>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10年 ICVD 发病相对危险在理想水平倍数≤1和>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已成为评估我国居民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重要工具。10年ICVD发病的绝对危险在公共卫生领域有重要指导意义,而相对危险对个体的临床综合干预更具指导意义。

心血管疾病 危险性评估 体检

近年来,我国人群心血管病的病死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提前,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11年,借鉴美国弗莱明翰研究的经验,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1]发布了用于早期判定个体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发生危险的评估工具,并成为我国居民进行ICVD危险评估的第一步。本资料中采用此评估工具,对接受健康体检的30~39岁群体进行ICVD总体危险评估,以筛选出危险人群,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该群体的预防意识和依从性,增强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主动性。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13年1月至12月在本院体检中心接受健康体检者共3665例,其中男2002例,平均年龄(34.5±2.7)岁;女1663例,平均年龄(34.6±2.8)岁。入选标准:(1)年龄30~39岁。(2)既往未被诊断为冠心病和脑卒中。(3)接受的体检项目中包括身高、体质量、血压、血脂、血糖检查。(4)自愿接受是否吸烟的调查。

1.2方法 (1)资料收集:采用统一设计的资料收集表调查包括:①一般情况:个体人口学资料、疾病史、家族史及吸烟史。吸烟定义为吸烟量≥1支/d,且连续吸烟≥1年[2]。②相关危险因素测量:身高、体质量、收缩压与舒张压,并计算体质指数(BMI)。超重:BMI24.0~27.9kg/m2;肥胖:BMI≥28kg/m2[3]。血压: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0mmHg(1mmHg=0.133kPa)、<130mmHg、<140mmHg、<160mmHg、<180mmHg、≥180mmHg组,共6组[4]。③实验室测定:采用OLYMPUS AU54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以TC≥5.2mmol/L判定是否存在高胆固醇血症[5];既往曾诊断糖尿病或体检测得FBG≥7.0mmol/L判定为存在血糖异常的危险因素[2],按基线是否患有糖尿病分为两层。所有研究数据均由经过培训的体检中心护士逐一调查并收集,专人录入。(2)结果判定:根据国人心血管病简易预测模型及评估方法要求,将各危险因素分层及评分。依据各危险因素的得分之和求得个体10年ICVD发病的绝对危险。10年发病危险<5%,判定为极低危,5%~10%为低危,10%~20%为中危,20%~40%为高危,≥40%为极高危[2]。本资料以>5%为异常。以个体发病危险是该性别年龄组平均水平倍数和理想水平倍数来体现被评估者10年ICVD发病的相对危险。平均水平倍数即10年ICVD发病的绝对危险值(%)/该年龄组平均发病危险(%);理想水平倍数即10年ICVD发病的绝对危险值(%)/该年龄组最低发病危险(%)。最低危险是指同年龄组中收缩压<120mmHg、BMI<24kg/m2、TC<5.2mmol/L、不吸烟且无糖尿病的同龄人所求得的危险水平[1]。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30~39岁体检者10年ICVD发病的绝对危险情况 纳入本资料的30 ~39岁健康体检者共3665例,排除信息不全者381例。经过10年ICVD发病危险评估模型预测,本资料的30~39岁体检者 10 年 ICVD 发病的绝对危险均值为(0.76±1.25)%,其中绝对危险<5%的30~39岁体检者有3254例(99.1%),绝对危险≥5% 的30~39岁体检者有30例(0.9%)。

2.230~39岁体检者心血管发病单个危险因素分析 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30~39岁体检者的 ICVD 危险因素检出率比较[n(%)]

2.310年ICVD 发病绝对危险的评价与分析 见表2、3。

表2 不同绝对危险度的 ICVD 危险因素检出率比较[n(%)]

表3 不同年龄组男、女10年ICVD发病绝对危险水平比较(±s)

表3 不同年龄组男、女10年ICVD发病绝对危险水平比较(±s)

年龄组(岁)男女t值P值n危险度(%)n危险度(%)30~349671.09±1.207990.21±0.4119.51<0.01 35~398691.09±1.576490.26±0.4412.97<0.01

2.410年ICVD发病相对危险的评价与分析 见表4。

表4 不同年龄组10年ICVD发病相对危险评价与比较[n(%)]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病死率高[6],进入21世纪以来,心血管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威胁进一步加大。心血管病的“整体危险评估”概念已被全球心血管病预防专家广泛认可。对不同危险等级个体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是心血管病防治的第一步。

本资料10年ICVD发病的低危人群中,各危险因素的检出率较高,低危人群可能是由于此评估工具对终点事件的限定或年龄较轻所致,并不意味着其危险就小。采用相对危险概念能更加直观地反映出该个体心血管疾病危险的严重程度。因此,应重视心血管相对发病危险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将心血管病的防治从单个危险因素的干预模式向多个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模式转变。

刘静等[7]通过对比分析我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CMCS)与美国弗莱明翰心脏研究的结果,认为CMCS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人群的冠心病发病绝对危险。弗莱明翰模型明显高估CMCS人群的绝对危险,若要应用于我国人群需进行相应的调整。

李慧凤等[8]认为国人10年ICVD发病危险评估方法能较准确地检测人群的发病分布情况,有利于对高危人群的简单筛选,在低危人群中,计算个体绝对危险度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平均危险度和最低危险度来评估其发病相对危险度。

韩亚男等[9]发现:(1)中年体检者10年ICVD发病的绝对危险均值为(1.30±1.80)%,其中绝对危险≥5%的有45例(3.7%);(2)中年体检者男性缺血性心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检出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10年ICVD发病的绝对危险≥5%的人群各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检出率均高于发病绝对危险<5%的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4)不同年龄组10年ICVD发病相对危险在平均水平倍数≤1和>1间、理想水平倍数≤1和>1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因此认为“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已成为评估我国居民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重要工具。10年ICVD发病的绝对危险在公共卫生领域有重要指导意义,而相对危险对个体的临床综合干预更具指导意义。

“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适合在体检中心应用,通过健康筛查将预防关口提前。本资料发现30~34岁年龄组与35~39岁年龄组10年ICVD发病相对危险在理想水平倍数≤1和>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39岁年龄组10年ICVD发病相对危险的理想水平倍数≤1组构成比为26.0%,低于30~34岁年龄组构成比29.3%,故提倡>35岁人群应重视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控制。对极低危、低危个体进行零级预防(做到终生不吸烟,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的发生),对中危、高危及极高危个体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Ⅰ级预防和药物治疗的Ⅱ级预防,从而提高体检人群的预防意识和依从性,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财政和医疗支出,是此评估工具应用于临床的最大价值。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 3~22.

2 国家“十五”攻关“冠心病、脑卒中综合危险度评估及干预方案的研究”课题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及简易评估工具的开发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2): 893~901.

3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营养学报,2004,26(1): 1~4.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 579~616.

5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 390~419.

6 吴桂贤,吴兆苏,刘军,等.北京部分地区15年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变化趋势.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35(2): 98~101.

7 刘静,赵冬,王薇,等.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与美国弗莱明翰心脏研究结果的比较.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2): 167~172.

8 李慧凤,王萍,王鸿雁,等.“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在青岛地区的临床应用及分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 33(2): 178~180.

9 韩亚男,李湘萍,宋悦华.中年体检者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评估与分析.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13, 18(6): 441~444.

310007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

猜你喜欢
同年龄组危险度年龄组
不同年龄组的肺结核患者的病情特点分析
胃间质瘤超声双重造影的时间-强度曲线与病理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如何正确运用χ2检验——高维表资料相对危险度分析与SAS实现
不同年龄组人群接受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途径的分析
不同年龄芦苇繁殖特征研究
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征象与不同危险度的相关性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长期坚持八段锦锻炼的老年男性体质和身体成分特征分析
基于模糊理论的船舶复合碰撞危险度计算
鄂尔多斯地区2005-2014年无偿献血人群年龄性别分布及其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