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峰秀 秦秀红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058-02
预习是学习的开始,是否进行课前预习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方式,没有预习的听课是被动的,没有预习的思考是滞后的。在我的教学观察中发现很多学生甚至部分教师对预习的认识不足、预习习惯漠视,极大的制约着新课程的执行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
一、预习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预习有助于提高听课效率,提升数学学习实效。首先,课前预习的学生会主动听课。学生通过预习,就对课堂学习任务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在老师讲课过程中会有所侧重的听讲,而且思维容易与老师导引发生“共振”,主动参与到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中,注意力集中,听课效果就很好。其次,课前预习有利于掌握新知识。在预习过程中会相对“早”的激活已有知识,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充分激活已有知识可以顺利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新知识自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再次,课前预习可以提高数学学习效率。预习后的学生听课目的明确,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思维活跃,课堂笔记有的放矢,为新旧知识的巩固掌握、复习升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预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升数学思维能力。预习常常是学生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觉安排时间预先对要老师讲授的数学知识进行阅读和思考,初步了解新知识产生使用到的概念、公式、定理、策略方法,并首先向自己提出疑问。如果不明白,及时查阅资料或提醒自己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可以初步分析判断新知识的重点、难点是什么,例题的解法只有书本中的这一种方法吗,是否还有其他解法,题型可能有哪些变化,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等等。
3.预习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听课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有准备的听课是轻松的、自信的,对老师启发问题的反应是迅速的。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步提高,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过程中容易得到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获得成就感,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4.预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的数学预习不是简单地浏览一下老师要讲的内容,而是一个独立的阅读、思考、联想、推理、质疑过程,这个过程完全是自主的、自觉自愿的学习行为,是学生自我发展需要的行为体现。养成预习习惯,预习就成为没有压力的习惯性学习行为,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能够在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进行预先学习准备。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数学预习习惯的策略
1.转变学习观念,增强预习意识。首先,上好第一堂课。根据心理学中首因效应,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显著的影响作用,教师在高一的第一堂数学课上,让学生明确知道进入新环境学习,新知识要转变老师讲自己被动听的学习观念,先预习后上课,先备学后听课。其次,让学生体会预习的好处。教师可以对同种类型数学知识进行有预习授课和无预习授课,引导让学生从接受知识方式、心理、反应速度、思维的活跃程度和思考问题深度、课堂容量、完成作业的速度、课堂收获、知识的掌握等多方面进行比较,明确感受课前预习带来的实惠,坚定预习学习信念。
2.教给学生数学预习的方法。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从教给学生合适的预习方法开始。笼统的说,有效的预习应当做到三点:一是整体了解教材,重温有关旧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二是初步感知新知识的基本问题和思路;三是思考找出不明白和需要深入学习的问题。
3.合理布置作业,预习巩固两不误。预习和巩固是学习过程中的两个亲兄弟,只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就能优化学习实效。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有做不完的问题,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知究竟的主动性更强,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优化巩固性作业,科学合理的落实预习任务,促使学生主动感触新知,主动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真正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4.评价激励,使学生主动预习。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出正确的导向。预习评价形式要多样,如学生通过记预习日志进行自我评价,发挥学习小组互助作用相互评价,采用评“ ”的方法等。评价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励,为了让学生继续坚持做好预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强化激励效应,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或间接的感受预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责任编辑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