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政府市长 张庆军
新状态引领新常态新作为开创新局面
□合肥市政府市长张庆军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坚持稳中求进、稳中强基、稳中创优,强化改革攻坚,强化开放集聚,强化创新驱动,强化民生保障,拉高标杆,跨越赶超,经济运行逆势上扬,多数指标呈现“两位数”增长,形成了中高速、中高端同步展现的新气象。一季度,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我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位居第1,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位居第2,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总量均位居第1。
合肥之所以能展现这样的发展局面,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我们推动发展的新方略、新路径,与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升级换挡、加力爬坡的新进程高度契合,形成了“三个”交汇:一是与世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形成交汇,二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形成交汇,三是与国家区域发展的新棋局形成交汇。这就意味着合肥开始大步迈向世界竞技舞台和全国第一方阵,这既是我们把握大势、遵循规律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超前谋划、主动作为的重大成果。下一步,我们要加强对接,加速融合,进一步放大“三个”交汇效应,把合肥的发展推向更高境界。
强化有效投入狠抓项目调度,提高项目调度的及时性、有效性。狠抓项目推进,在全市开展重大项目推进“十大活动”,重点抓在建项目进度、抓竣工项目达产、抓签约项目开工、抓洽谈项目签约、抓新项目谋划储备。狠抓项目谋划,积极对接国家重大项目工程包,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里盘子。
强化企业帮扶以落实“帮扶十条”为抓手,助推企业渡难关。在融资上,要加大对银行机构的协调服务和考核调度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对重点企业不拒贷、不抽贷、不压贷、不延贷;按照“三个不低于”的要求,督促并配合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强企业上市工作;加快支持挂牌企业财政金融产品“成长贷”落地,加快投放第二期“大湖名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基金;扎实推进新型政银担合作试点。在用地上,认真执行《大项目招商引资导则》的有关规定,引导中小项目有序进入标准化厂房、工业园区以及众创空间。
强化政策落实对近期中央、省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抓好贯彻落实。对市扶持产业发展“1+3+5”政策体系,加强配套联动、宣传引导和兑现落实,尤其要加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运作力度,加快基金落地。大力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快财政资金支出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强化改革攻坚围绕今年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敢于担当、敢于突破、敢啃硬骨头,切实把改革任务落实到一项一项具体工作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做好国务院、省政府取消下放审批事项的承接和落实,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大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出一批减少审批、降低门槛等新举措。大力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同步推进社会关注度高的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领域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力后盾。
强化开放集聚在开放平台建设上,以项目为支撑,全面推进八大载体建设。在招商引资上,着力规范招商政策,创新招商方式,强化招商服务。对重大招商项目,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政策工具,创新政策运用和资金结算方式。在开拓市场上,扩大地产品采购范围,提高本地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引导企业抓住“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走出去开发东南亚、南亚和中亚等新兴市场。
强化创新驱动在创新平台建设上,中科大先研院要加快健全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合工大智能院、中科院创新院、清华公共安全院、北大未名生物院要按照边建设边运行的方式,启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在新兴产业培育上,聚焦重点领域集中发力,凝练一批重点项目,加速研发突破。在科技金融结合上,推进天使投资、科技保险、高科技企业创新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在创新创业上,大力打造众创空间,加快建设孵化器,为万众创新搭建更多平台;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业辅导,强化创业扶持,为大众创业创造更优环境。
强化县域突破按照“工业化发展主战场、城乡统筹发展新典范”的定位,五县(市)要拉高标杆、加大作为、不负重托。要加快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方案的贯彻意见,坚持市与县(市)联动,拓宽投入渠道,协调推进与国开行合作新型城镇化试点项目建设。
强化统筹发展生态文明方面,大力推进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巩固重点断面水质达标成效,修订出台“河长制”考核办法,增加考核断面。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考核办法,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九大行动。社会事业方面,加快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创新公益性项目推进模式,加快预算支出进度。民生工程方面,认真做好“32+9”项民生工程前期工作,严格按进度做好资金保障,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城市管理方面,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创新数字城管运行机制,抓好精品街区建设试点和小街巷改造,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长效化。安全生产方面,毫不松懈地抓好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推动安全生产由“以治为主”向“以防为主”转变,由“被动应付”向“主动监管”转变,确保各项指标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以内、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社会稳定方面,着力打造立体化、数字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解决一批疑难复杂信访问题,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